躁動不安的‘農二代’
蓮峰俗 子
‘農二代’是專家們對農村‘80后’的稱謂,中央2010年一號文件則稱他們為‘新生代農民’。在這里我們不討論這個稱謂是否科學,它只不過是一個代號而已,但是我覺得還是稱呼他們為‘農村80后’比較貼切。
據專家們測算,目前國內這個群體已經達到一億多人,近似全國總人口的十分之一。這個龐大的群體的心態是躁動不安的,這個年青而富有活力的群體對自己的未來是渺茫的,這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群體的工作和生活是清貧艱辛的。
他們的心態充滿了躁動和不安,他們已經不再甘心像自己的祖輩一樣,當一輩子背靠藍天,面對黃土,辛辛苦苦從土里刨食吃的農民。他們大都有文化,他們的思維方式已經不同于他們的父輩、祖輩。他們懂得,人均一畝多一點的土地,只能暫時解決他們肚子‘飽’的問題,要解決質量高一點‘溫’的問題還有點玄乎。用一句時髦的話來說,就是僅僅守著幾畝土地不利于家庭的可持續發展。
他們羨慕城里人的生活,希望自己和自己的后代能夠融入城市的人群,希望有一天自己的腦袋上能夠去掉‘農民工’的雅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一天也遷能出‘另冊’。然而,當他們走出深山、走出農舍,孤零零地來到都市里搏斗的時候,才忽然明白他們這些‘農村80后’進入城市的門檻很高。他們不能像‘官二代’那樣,輕輕松松地在城市里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也不能像‘富二代’那樣手里有永遠永遠也花不完的錢。缺乏關系、缺乏資金,一切都必須從零開始,一切都必須靠自己的兩只空手、一副身板來搏斗。
他們感到未來渺茫,他們眼見得城市里高樓像雨后春筍一樣拔地而起,蜂巢一樣多的居室,竟然找不到屬于自己的一個窄小空間。高樓上的每一塊磚上都印有自己的指紋,每一立方厘米的混凝土里都有自己的汗水。這是怎么了?編席的、睡光炕,泥瓦匠、住草房?
他們感到渺茫,他們看到那些坐在豪華轎車里的闊佬,那些經常出入星級酒店的大亨付出的勞動不見得有自己艱辛。自己常年勞作在AAAA級的景點旁邊,竟然沒有邁進景點的門檻半步。
為了走出黃土地,他們中也有人經歷了十年寒窗,考上了大學。然而,接下來的高額學費、沉重的負擔,又像喜馬拉雅山一樣擋住了他們發展的道路。打零工、做家教、省吃儉用,有的女孩還去舞廳當起了‘三陪’。
大學畢業了又怎樣?也不是人人都可以當白領,也不是人人都能找到合適的工作,前些日子就發生了好些大學生爭當環衛工的故事。坐在白領椅子上的大屁股,好多都是長在‘官二代’、‘富二代’的身板上。這是怎么了?學而也不能優則仕了?
是的,盡管農村80后們為國家建設付出了艱辛的體力勞動,盡管他們都成幾乎了勞動的機器,但是他們的生活是清貧的,是艱辛的。社會財富有了,百分之七十的財富都集中在百分之零點四的富豪們手里。有了錢出手就是闊卓,豪宅、寶馬、嬌妻,一擲千金。那些農村常年80后住在簡陋的工棚,吃的是糙米飯,穿的是破工裝,一年到頭弄幾張人民幣,臨回家的時候,還要被票販子再剝一層皮!
躁動不安的農二代,用迷茫的眼睛,審視著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有的農二代承受不了巨大的壓力,于是就選擇了跳樓自殺,譬如在富士康。
我的更多文章:http://blog.sina.com.cn/u/1314888173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