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秋今春以來,一場罕見的干旱席卷云南、貴州、四川等西南地區,且由于預報不及時、重視不夠、組織不力等原因,旱情仍在繼續。截至3月17日15時統計,共有5000多萬人受災,飲水困難人口1600多萬,因災直接經濟損失190多億元。
對于這次旱災,有的說是“30年一遇”,有的說是“50年一遇”,還有的說是“一百年一遇”……
旱災還沒有結束,洪災又來了。
據人民網6月23日報道,今年6月13日以來發生的強降雨,造成江西、福建、浙江、湖南、廣東、廣西等南方10省區遭受嚴重洪澇災害。11條主要河流同時發生洪水,近年少見。累計受災人口達2914萬人,因災死亡199人、失蹤123人,轉移人口237.6萬人,倒塌房屋19.5萬間,直接經濟損失約421億元。
這次洪災有多大呢?
據廣東省水文局統計,揭陽市惠來縣的洪水,超過500年一遇;揭陽市惠來縣和陸豐市坡洋鎮的洪水,超過100年一遇。據湖南省水文局分析,沅陵縣的暴雨頻率達300年一遇。…………
“30年一遇”、“50年一遇”、“100年一遇”、“300年一遇”、“500年一遇”……確實是天災。
然而,這么多“xx年一遇”在半年時間里接踵而至不期而遇,該怎么解釋呢?它們是約好的嗎?誰預約的呢?它們為什么偏偏要來中國呢???
沒有其他可以開脫的理由,只能說是人禍!正如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負責人所說,“一些干部防災意識不強,存有僥幸心理,對突發性的極端洪澇災害思想準備不足,有的甚至玩忽職守”---這不是人禍是什么呢?
一場干旱居然能讓5000多萬人受災,直接損失190多億元;一次洪災居然能讓2900多萬人遭難,直接損失421億元!這難道不是災難嗎?
如果這是在毛澤東時代,幾億人只搞革命不搞建設,“國民經濟到了崩潰邊緣”,出現如此局面,還算可以理解;如今改革開放30多年,國民經濟發展到“世界第二大國”了,中國人民都“整體小康”了,怎么還能出現這種狀況呢?難道是人民越小康越抵御不了自然災害嗎?難道是經濟越發達越要靠天吃飯嗎?幾十年前靠水利吃飯、幾十年后靠天吃飯,難道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嗎?
毛澤東時代,給我們留下了8萬多座水庫,天旱可以澆地,雨澇可以蓄洪。到20世紀70年代后期中國基本上完成了包括海河治理、淮河治理、黃河治理、遼河治理等在內的許多大江大河的治理工程。不僅消除了水患災害,而且建立了許多具有綜合利用功能的水利樞紐工程,產生了興利除弊的巨大效益。富裕起來的中國怎么連管都管不好呢?時至今日,旱也遭災澇也遭災,我們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子孫、對得起無數個流血流汗拼命建設的前輩嗎?
當然,有人說了,毛澤東時代搞的水利工程建設是在“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期間修建的,是群眾運動的產物,質量不好,水平不高。毛澤東時代的工程不好,你們可以把它們毀掉來點兒好的呀,毀掉那么多毛澤東時代的東西了,還毀不了這一點點水利工程?!30多年了,完全可以建設起不少質量過硬水平高的既抗旱又防澇的工程嗎,為什么沒有呢?
遺憾的是,你們只搞形象工程不搞實用工程了,只管眼前利益不管長遠利益了,只顧一部分人先富不顧大多數人受苦了,只要GDP不要老百姓了。
這么多年,你們都干了些什么呢?
針對西南地區旱災,新京報有評論文章認為,一個地區的氣候變化,往往與本地生態系統的改變有緊密的聯系。文章認為,西南旱災中的“人禍”因素應當引起足夠重視。
這些人禍因素包括,為了眼前經濟效益,西南一些省份一直在砍伐原生態林,大力種植橡膠林和桉樹林,而這兩種速生豐產林都被形象地稱之為“抽水機”,大面積種植會導致地下水位下降,涵水能力很差。另外,西南地區的水電站建設近年來密集上馬,這對流域生態帶來重大破壞,水電站對水資源的“挾持”,成為旱情加劇的一大原因---這就是30年來的人禍。
針對南方洪災,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負責人指出,“一些干部防災意識不強,存有僥幸心理,對突發性的極端洪澇災害思想準備不足,有的甚至玩忽職守”。
當然,國家防總負責人所說的話是客氣的。其實,僅僅是“一些干部”的問題嗎?不是。這是很多干部的問題,是很多人的問題,是社會的問題,是時代的問題。如果不改革這個時代,如果不改革這個社會,類似的許許多多的“xx年一遇”,還會不期而至,還會禍害百姓。
【太行山水 編輯 2010/07/01】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