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高喊"百年不遇"的災情為的是襯托出"百年不遇"的官員 21日晚,央視《24小時》報道江西撫河汛情,主持人邱啟明連線江西防總辦公室副主任平其俊。平其俊多次介紹有關領導的指示,被主持人打斷。邱啟明毫不客氣地說,“這都是應該的”,“請直接告訴我下游居民是否成功疏散了。”(6月23日 四川在線)
這段視頻在網絡上被網民熱頂,邱啟明的“打斷”行為,不但沒有被輿論批評為“不禮貌”,反而備受稱贊。這段連線所呈現出來的一個小小分支,某種程度上它向公眾呈現了新聞媒體該如何報道災情。比之更重要的是,這段視頻告訴了我們,官員該如何介紹災情,以及誰才是災情中真正該被關注的主體。
每每有大的自然災害發生時,如果有心留意便不難發現,官員們在介紹當地受災情況的時候,總喜歡強調災情是如何嚴重,多少年不遇,損失有多么慘重。在介紹這些災情的時候,公眾接受到的基本都是一些數字概念,沒有細節,沒有表情。當然,災情越嚴重,越能襯托出官員們救災的不容易;損失越慘重,越能獲得更多的國家救助。越來越嚴重的災情,有時候還可能掩蓋掉背后的“人禍”。
官員們習慣性地遵循著這樣的“災情匯報原則”,所以很多時候在災情面前,公眾只能看到官員的努力,看不到民眾的悲傷;只能看到救災的成功,看不到可能存在的人為失誤。災情過后,壞事常常也會異化成好事。
這樣的例子并不鮮見,幾個月前的王家嶺礦難便是鮮明的例子。4月5日那天,王家嶺煤礦井下115名礦工獲救,面對這些有幸“復活”的工人,我們開始強調奇跡、強調救援的成功,但似乎卻忘記了悲傷,忘記了礦下長眠的無辜生命。要不是被輿論炮轟,王家嶺礦難都極有可能被拍成《八天八夜》,作為一部電影頌歌面世天下。
當民眾常常被這樣吊詭的情形浸染著,他們會天然地滋生出一種“排斥感”。有這種“排斥感”充斥胸中,官員們在介紹災情時,民眾便會習慣性地偏好“負面想象”:你越強調災情嚴重,我就在想你一定是在以災情嚴重反襯你的成績;你越說官員們如何努力,我就越想著民眾在災情中是如何不易。不能怪民眾偏激,若想扭轉民眾的這種“負面想象”,最根本的辦法是,在匯報災情時把受災群眾放在關注主體中,而不是官員的努力。
回頭再看“官員介紹災情被主持人打斷”一事,平其俊雖然說的都是事實,但他被主持人打斷被輿論批評并不冤枉,他從心里應當明白,在災情面前,官員們無論多努力多辛苦,“這都是應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