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者短缺,勞動力卻過剩了。
昨天寫的《有人失敗、無人勝出》一文,意外的收到了很多批評。有些留言說:這是美國提出的產能過剩的反動言論!甚至連筆者這么左的立場,都被打成了耶倫的“自媒體走狗”
一不做二不休,那今天繼續做一次“走狗”。過剩的不是產能,而是勞動。
客觀規律
客觀規律是不可戰勝的。供求關系面前,沒什么“人定勝天”。
比如國內總是在罵的撈女和龜男問題,哪怕經過譚竹和胖貓事件的洗禮,中長期看情況還是不會有什么改觀,甚至會變得更加嚴重。原因很簡單,當年新生兒男女性別比120:100的那代人到了婚育年齡了,硬生生多出來的四五千萬男性,這個供求關系決定了彩禮有幾個零。任何行政或者個人的努力都沒用。
哪怕禁了了彩禮,只要有這個供求差異在,這筆錢也會以別的形式冒出來。你看看全國的出生嬰兒性別比,閉著眼睛都知道,彩禮冠絕華夏的江西、安徽、湖北、湖南,肯定也是性別比最失衡的那幾個。至于廣東也男女出生比例失調,為什么彩禮沒有那么嚴重?很簡單,足夠富的地區,可以從窮地方虹吸適齡女性,男女市場反倒平衡。
客觀規律如此,男青年們再怎么“團結起來”,再怎么氣比鋼多也沒用。
很多事情,客觀規律擺在這里,哪怕短期可以“克服困難”,長期總還是要回歸經濟規律的。
就如昨天的文章所說,拼多多市值超過阿里,就是經濟規律的作用。市場供求是根因,治理效率組織結構雖然也有作用,但顯然不是決定性的。如果不是消費分布的變化,不是供過于求的現實,阿里京東拼多多的座次,不是如此。
經過了2010年代的狂飆,阿里認為,巨富、中產、平民、窮人當中,平民應該比例上升;京東認為中產比例應該上升,只有拼多多All-in窮人。誰能想到,國力快速上升的十年,押注窮人的拼多多打敗了押注平民的阿里,而押注中產的京東,市值只剩拼多多的一個零頭。
摸魚學副教授,公眾號:美第奇效應
無人勝出的“惡性”增長
可產能過剩這話,總是相對的,十萬臺手機的產能,對應十萬人可能是過剩,對應一百萬人就是短缺了。對應三年換一臺手機,就是過剩,對應一年換一臺手機就短缺了。
真正的過剩的,其實是勞動力。
實際上,很多國外回來的人,感覺所謂國內超過國外的便捷之處,許多都來自于勞動力的過剩。引以為傲的發達基建,高效廉價醫療體系,便宜快速的快遞外賣,低價優質的工業產品和深惡痛絕的內卷,本質就是一體兩面。大家希望的都是我自己按時下班,不用加班,但我去醫院隨時能看上病,半夜也能叫到外賣。本質就是沖突的。
過剩必然帶來廉價,廉價帶來便捷,便捷帶來體驗,體驗帶來競爭力。國內產業的價值鏈路大致如此,只不過有的是到廉價這節就結束,有的要到后邊幾節而已。
為什么勞動力會過剩?
一邊是勞動生產率的提升,一臺數控機床等于三臺普通機床,傳統車廠總裝線每班數千人,70秒生產一臺車,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總裝線,每班不足千人,35秒生產一臺車。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安裝量超過全球50%以上,替換下來海量的勞動力。
另一邊是996的問題。一個996的勞動力,每周工作66個小時,一個965的勞動力,每周工作40個小時。一個996的搬磚人,相當于一個半正常的勞動者。而且996之后,正常人都沒什么消費的能力了,畢竟單休一天累成狗,也沒有什么力氣去花錢了……
原本一個勞動者,帶來一份產能,同時帶來一份消費,現在一個勞動者,帶來1.5份產能,卻只有0.75份消費。能不勞動力過剩嘛?
供求規律決定,勞動力的過剩,必然帶來勞動力的廉價,而勞動力的廉價,進一步帶來消費與產能的失衡,進一步加強勞動力的過剩。
惡性循環形成,勞動力陷阱難以擺脫。
而勞動力陷阱,不止在于其自我的惡性循環。
試想,一個財務一個月3500,還能幫你應付稅務的突擊檢查,平時還能老板長老板短的提供情緒價值,你還愿意掏3500的月費,采用財務AI系統嗎?
當年中國因為人力廉價,錯過了工業革命,這次還要因為同樣的問題錯過下一次嗎?
而且勞動力供給是長周期的,勞動力的過剩,必然帶來勞動力供給的下降,過剩了自然不愿意生娃了。這就是為什么一千萬新生兒嫌少,一千萬應屆生嫌多,可一旦勞動者沒過剩,勞動力卻過剩了,導致勞動者的供應斷了代,可不是調整稅率或者利率那樣可以短期扭轉的。
再不扭轉勞動、資本、技術的分配模式,勞動過剩陷阱一旦成型,再想扭轉, 難如登天。客觀規律面前,沒有什么“人定勝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