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八月郯城毛主席塑像被盜、十一月長沙望城毛主席被拆以來,時下又出現了毛主席塑像被拆的惡性事件。
今年的清明節期間,有一個網友旅游時,無意中在西安市長安區王曲街道賈里村城南大道神禾二路十字一路向南500米處發現了一座被遺棄、無人管理的偉人塑像,偉人雄偉的身姿孤零零地佇立在雜草叢生的荒郊野外,塑像周圍都是殘垣斷壁。視頻發布到網上后,引起當地市民的廣泛關注。他們自發前來砍除周邊雜草,清掉基座上推積的雜物,經過五天的打掃修繕,終于把偉人塑像周圍打掃得干干凈凈。
于是網友們相約于第二天到塑像前祭拜毛主席,可是就在四月十五日,拍攝視頻者發現偉人塑像憑空消失了。和許多地方保存下來的偉人塑像一樣,都是在風高月黑夜突然就不翼而飛。
賈里村歷史悠久,地處神禾原畔,距西安鐘樓15公里,距秦嶺約7.5公里,南可遙望終南,北可俯視長安。由兩個自然村組成,23個村民小組,1680戶,6800多人,是長安區最大的行政村。原有可耕地7000畝,其中塬上5400余畝,塬下滈河兩岸1600余畝。曾于1965年分為5個大隊,即東、西、南、北4個大隊和魏家河大隊。1969年又合并為一個大隊。1984年分為5個行政村,即賈里村東村、西村、南村、北村、魏家河村。2017年因棚戶區改造舉村搬遷,7年過去了,只剩了斷瓦殘垣、荒草叢生。
就是說,毛主席塑像孤零零在杳無人煙的無人問津的蕭條冷落的地方呆了七年。正當愛心人士修繕完畢后,毛主席塑像不翼而飛了。
實在讓人悲憤難當、痛心疾首?。?!
憤怒的網友奔走相告,有的網友挺身而出,直接打地方給相關部門,得到的卻是傲慢的模糊的回復,他們說是私人老板拆走的。
從視頻和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毛主席塑像歷經風雨的侵蝕,已經很破舊了,如同他老人家生前穿73個補丁的衣服那樣陳舊。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忍不住賦詩一首:
郊外無人煙,曠野少芳菲。殘垣斷壁處,烏鴉一般黑。
舉目望蒼芎,塑像不翼飛。怒從心中起,欲刃盜竊賊。
從毛主席塑像的狀況來看,少說也有幾十年的光景了。就算是私人老板樹立的,也是出于無限崇敬毛主席才立的。為什么該村搬遷的時候不拆走,為什么七年以后突然拆走,為什么等到有人發現并修繕時拆走?為什么崇敬毛主席又要拆掉?只能說所有的巧合都是精心的設計。
每當發生毛主席塑像被拆的事件,都有一種說不出錐心之痛。我們決不能麻木不仁,視而不見!!
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是誰把偉人塑像偷走了,是扔了,還是銷毀了,還是偷偷地藏在了哪里?想想真的很可惡,這種丑惡的行為,究竟是哪種喪心病狂忘恩負義的人干的事,泱泱華夏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難道就沒有方寸之地安放中華民族最偉大的領袖他老人家的一具塑像嗎?
毛主席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偉大奠基者,也是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根據英烈法第二十七、第二十八,必須揪出始作俑者,將其繩之于法?。?/p>
毛主席費盡洪荒之力帶領中國人民進行了千辛萬苦的斗爭,贏得了新中國的勝利,毛主席塑像具有歷史和文化傳承意義,它是中國現代史上的重要見證,記錄了中國人民在革命和建設時期的艱辛歷程和偉大成就。
“感恩“是做人最起碼的道德準則,不懂得感恩的人是“白眼狼”。
偉大導師馬克思早就揭露了這種人的陰謀手段,他對復辟狂“路易·波拿巴”是這樣描述的:“當時所要對付的那個人,不是一個夜間決定白天干什么的人,而是一個白天作出決定卻在夜晚采取行動的人。”這段話形容毛主席被盜事件,真是邏輯自洽。
毛主席是真正的巨人,他以自己的意志,在中國建造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他一生的事業以革命始,又以革命終,初心未改,至老彌篤,其志向之洪偉,功業之偉大,思之令人感動,又令人流淚!
如果沒有毛主席,我們是沙,是蕓蕓眾生,是閏土,祥林嫂,阿Q,孔乙己,是元宇宙中的人肉電池。有了毛主席,我們是人民,是六億神州盡舜堯!毛主席思想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樹沒有根,可以活嗎?人沒有魂,那還是人嗎?
偉人塑像被盜走,這不僅僅是一起盜竊案,更是對我們社會道德、法治觀念和公民素質的一次嚴峻考驗。我們應該從中吸取教訓,加強法制教育,提高公民素質,讓這樣的事件不再發生。
毛主席為全天下受苦人灑下的滾滾熱淚,他對于不義、壓迫和腐敗的強烈義憤,他對祖國和人民詩人般的深沉感情,他奮筆書寫下的每一行文字,他的笑容與浩嘆,他的悲愴與激越,他貫通中外、冠絕古今的偉大思想與中華圣賢的至尚風范,與你、與我,與每一位站起來的中國人血肉相連。當毛主席受到傷害時,人民也會毫不猶豫地站出來群起而攻之!!
中國人民從1921年起,經過100多年的社會實踐證明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凡是真心實意地擁護毛主席的就是好人,凡是惡毒反對毛主席的就是壞人!任何蓄意損壞、阻止、非毛的行徑都是螳螂當臂,都會受到歷史的懲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