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險峰擋不住毛主席永遠與人民心連心
——昆明市倘甸區、尋甸縣各族人民隆重紀念毛主席誕辰124周年
實巖
高山險峰擋不住,金沙江水千里長,嘹亮紅歌表真情,倘甸、尋甸各族人民無限崇敬偉大領袖毛主席!
二0一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應昆明市倘甸區、尋甸縣好友的邀請,我們一行六人,乘坐汽車從昆明出發,一路翻山越嶺來到了曾經貪脊苦寒的滇東北重鎮——倘甸區﹝倘甸區原來隸屬于尋甸縣,現在劃為昆明市﹞參加隆重紀念毛主席誕辰一百二十四周年大會。在這片人杰地靈,奇光異彩,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熱土上,居住著勤勞、善良、勇敢的回、漢、彝各民族同胞。
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八日,毛主席率領中央紅軍長征來到尋甸縣的柯渡,發布了《關于我軍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蘇區的指示》。并在金沙江畔轉戰一年,進行了著名的“六甲之戰”打退了敵人的追擊,連克十座縣城,斃敵數千,站穩腳跟。從麗江市的石鼓渡口勝利渡過金沙江。譜寫了紅軍從湘江之戰慘烈失敗后走向輝煌勝利的新篇章。毛主席為此寫下了著名的偉大詩篇《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紅軍長征柯渡紀念館
毛主席逝世后,烏蒙磅礴,妖霧重來,魑魅魍魎舞翩躚,誹毛、反毛惡浪滔天……歷經恐嚇打壓的倘甸、尋甸各族人民不忘紅軍傳統,牢記歷史使命,頑強不屈,亳無畏懼,懷念毛主席的感情愈加深厚,紀念毛主席活動的規模一年勝似一年,今年更加空前隆重熱烈!
紀念毛主席誕辰一百二十四周年大會會埸布置在寬敞潔凈的農家樂大院內。容顏慈祥的毛主席畫像鑲嵌在主席臺正中央;《昆明市倘甸區、尋甸縣各族人民隆重紀念偉大領袖毛主席誕辰一百二十四周年》的橫幅鮮艷奪目;高懸的對聯上醒目地寫著:“斗私批修雄關漫道真如鐵”——“繼續革命而今邁步從頭越”!
中午十二時二十六分,在雄壯、嘹亮、感人的《東方紅》樂曲聲中,鞭炮齊鳴,煙花滿天……紀念大會隆重開始:載歌載舞的人群井然有序地進入會埸。他們中有青年男女,工人農民,教師干部共計一百五十多人。在大會上發言的代表金家柱、馬學功、蘇應達,都是對國家和人民做出過重要貢獻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堅定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信仰者、崇拜者。他們站在歷史的高度共同認為:人民懷念毛主席充分表達了人民對理想、公平正義、光明前程的追求向往。在毛主席曾經率領紅軍戰斗過的紅色土地上紀念毛主席,就是要把毛主席留下的寶貴遺產捍衛好、繼承好。用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堅決回擊和否定帝、修、資、封建官僚階級的倒行逆施。當務之急必須是:
<一>要充分珍惜毛主席締造的共產黨、人民軍隊為創建新中國流血犧牲付出巨大代價獲得的輝煌勝利果實。這是毛主席英明領導中國革命的結果。沒有毛主席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戰無不勝的人民軍隊,就沒有蒸蒸日上的強大中國,就沒有中國人民幸福的今天和明天。無論歷史車輪今后是前進或是后退,我們都要把這個真相世代不忘地牢記心中,傳承下去!
<二>天會變,地會變,人會變,國家和政黨會變。但是,偉大的毛澤東思想不會變,她是中華兒女上下五千年用奔流不息、堆積如山的血淚、尸骨煉制而成的、能醫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只有毛澤東思想才能救中國,才能使中國長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我們要向子孫后代真誠耐心地把這個偉大真理告訴他們永記心上!
<三>優異的社會主義制度是“公有制”——沒有剝削、壓迫;只有“公平正義”、“共同富裕”這個赤紅的顏色,沒有別的特色。任何企圖改變“顏色”的動機、目的都是自欺其人的背叛!我們決不可兩眼抹黑迷失方向,無動于衷!
<四>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莊嚴地喊出 “人民萬歲”口號的只有毛主席。毛主席一生心系人民,為人民的利益而奮斗,為人民的利益而探索,為人民的利益而犧牲,全心全意為人民的利益創立了豐功偉業。他老人家是中華民族,中國共產黨人的楷模、榜樣、力量源泉,是我們辯別真偽,區分好壞的顯微鏡、放大鏡、照妖鏡。一切敢于違背人民利益,一意孤行的人必然都是人民的敵人!
<五>我們的國家已經山重水復,現實社會中正面臨著種種邪惡勢力死灰復燃的猖狂挑戰——中華民族再一次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但是,毛主席嘔心瀝血領導中國人民打下的江山還在,經過疾風暴雨洗禮、鍛煉、教育的英雄人民還在,呈現在全世界人民面前風起云涌的“毛澤東熱”勢不可擋,正在急速蔓延的滾滾洪流蘊含著的宏大力量正在給社會主義祖國帶來新的希望。“毛澤東熱”是開創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宣言書:毛主席領導的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歷史功績不容否定、顛覆!馬克思主義理論原則指導下的中國未來前進的方向不容更改。為此,我們要滿懷信心,堅定立場,勇敢戰斗。曙光就在前頭,未來的勝利永遠屬于人民!!
……
大會發言結束后,三支紅色歌舞演出隊熱情奔放,氣氛高漲,進行了熱火潮天的表演,將紀念偉大領袖毛主席誕辰一百二十四周年的隆重活動再次推向新高潮!!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