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名自稱是“八零后和九零后”的在美“中國留學生”日前聯署了一封致國內青年學生的公開信,就八九政治風波發表充滿“民運味”、像是被手把手教著寫出來的極端觀點。它以十分兇悍的語言攻擊中國現政權,照抄海外一些勢力的話語歪曲講述26年前發生的事情。通常來說,中國大陸赴美留學生即使思想發生一些變化,也寫不出如此赤裸裸攻擊祖國的文稿。
這封公開信宣稱八零后九零后受了“欺騙”,到國外留學得以無限制上網,才了解了1989年的“真相”。眾所周知,網絡屏蔽阻止不了人們接近海外網站的敏感信息,并非真能對人們看什么和不看什么做完整設計。寫信者像是在把個人的閉塞當成整個社會的閉塞來抱怨,如果這封信真是個別大陸留學生寫的,只能說這些人恰是在國外被洗了腦,成了留學生中思想和感情都很偏執的少數異類。
當年天安門廣場上的那批青年學生今天大約50歲上下,他們是最有權利就那件事發言的群體。當這個群體仍活躍在中國社會的時候,現在的青年學生如果對當年的事情感興趣,首先要搞清楚那個當事群體如今的態度,尊重他們的集體認識,而不應越俎代庖,冒失甚至狂妄地充當他們的代言人。
當年卷入這件事的人不少,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在風波之后投身到中國繼續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成為時至今日中國各領域的中堅力量。他們是中國制度、路線的活躍承載者,是國家巨大成就的創造者。這些年他們一直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26年來親身經歷了中國的變化,他們為中國崛起貢獻了力量。
對年輕時參與的那場風波,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經歷了深刻反思,產生了與當年相反的看法。中國的進步、蘇聯的解體以及很多國家的亂象一點點塑造、積累了他們的新認識。這種轉變的發生如細雨潤物,十分扎實。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上述轉變恰恰經過了中國乃至世界多國實踐的反復洗禮、檢驗。
風波之后流亡到西方的民運人士和多數留在國內發展的人比起來,是很小的一部分。海外那些人的立場也發生了分化,其中大部分人后來隨遇而安,淡出政治。死守當年立場的又是少數中的極少數。他們獲得境外各種敵視中國力量的資助,逐漸完全墮落成后者向中國發難的工具。這些人早已跟中國的歷史進程脫節,他們已經不在祖國的利益鏈上,如今他們靠著與祖國作對在西方社會里安身立命,討些殘羹剩飯。
中國社會對不就八九政治風波繼續爭論、讓那一頁翻過去逐漸形成了共識。當年的參與者們對國家在之后的淡化處理方式也很理解,也給予了實際上的配合。淡化處理不意味著原有的定性和結論出現動搖,它是中國社會“向前看”哲學的一種選擇。
境外敵對勢力近年把突破的重點放在了八零后九零后等沒有見證歷史現場的年輕人身上,并把香港、臺灣當做特殊陣地。因此一個奇怪的現象不斷出現:當過去事件的見證者們仍有充分辨別力和行動力的時候,一些從未經歷過事件的年輕非當事者站出來要為他們“伸張正義”。不能不說這很滑稽。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社會今天已經站在新的平臺上,它在往前走。總有一些人想把中國拉回到歷史的各種舊賬里,用歷史撕裂今天,這既沒有可能也沒有意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