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目前的民間組織數量非常龐大,名目也是五花八門。從性質上看,大部分屬非政治類組織,而有一部分則帶有明顯的政治性,甚至可以達到“類黨”的程度,它們的組織性、嚴密性、行動力可能已經超越早期的黨組織。如果要對這些“類黨組織”作一細分,不外乎如下幾種:
第一類組織:私人豪華會所。會所是經營性單位,如果按中國現有的工商管理法規,好象并不存在商業經營性單位可以有權對客戶進行限制,也就是說,只要你營業,就應該允許各類消費者入場。然而,中國的部分豪華會所,一般人是進不去的,只有“同類”才可以進去,要有通行證,此即所謂“私人會所”,有較強的私密性。
一般來說,私密就有私密的目的,除開生活方面的私密性要求外,部分人還要求有政治上的私密性,由于來者均屬同類人,不同于散兵游勇,討論問題大膽方便,因擁有合法的營業執照,你什么人都無權去干預他們,不存在“非法集結”的可能性。而與之相對的底層人則大不一樣,若沒有獲準集會,弄不好就被“國保”盯上,哪怕你討論的是愛國主義話題。
進入個別特殊私人豪華會所的對象非權即貴,他們的思想傾向無須贅述,他們想要達到的目標也非常清晰,執政者清楚否?
第二類組織:讀書會(吧)、書院等。說讀書,這在任何國家都不會反對的,這在任何人看來也是理所當然的,誰要是反對,肯定會被口水淹死。然而,某些“會”、“院”里面讀的“書”卻是相當的有講究,他們不會讀一般人讀的書,他們主要讀以下幾類書:歐洲美國的各類所謂啟蒙洗腦類書籍;讀翻印出來的民國情調書籍;讀宣揚國軍與歌頌蔣光頭的書籍;讀影射新中國或抹黑共產黨的書。擦擦邊,你奈何不了他們。
可以毫不夸張地講,執政組織的出版系統已經快接近集體淪陷,凡與“政治”有點掛鉤的書基本都已偏向資方為主,出版市場化,出版社要生存,看錢出書的現象必定廣泛存在,資本家有錢,出版社也不管你什么立場,誰愿意出錢,就給誰出書,如果作者能做到盡可能的委婉,哪怕滿書的謠言,都能順利走向市場,歷史在以瘋狂的速度被PS。書的影響是長期的,比網絡資訊的破壞力要大無數倍,對未來的影響將是深遠的。
第三類組織:行業網(會)、紀念網(政治人物)、雜志網等。一個很有名的、專供經濟人物出沒的網站是政和島,這里面的人物個個都是腰纏萬貫,人人都是嘍羅滿園,一張口便能影響一大批人,發個訊號,便有無數粉粉欲動。
紀念網從來都不是為紀念而設的,沒有一定檔次的政治人物,一般不會建紀念網,建了網的人物肯定是大政治人物,即便他已過氣或者已經過世,其后人的影響力也是相當了得,他的兒孫或者他的跟隨者實質上會利用網站影響一大批政治投合者,以期保持在社會上足夠份量的政治聲音。
雜志網一般都是非政治性的,但也有少量帶有強烈的政治傾向,比如說《炎黃春秋》的網站、《才新》的網站等,它們都擁有強大的政治支持力量,甚至有極高的權力做保障,因而它們幾乎可以做到肆無忌憚的地步,可以公開自成一派。
第四類組織:研究會、研究所(天則、人文學會等)。現在的研究會也是名目繁多,幾乎遍布所有政治、經濟、軍事、人文、社會等領域,絕大多數研究會和研究所都是專注研究與自身性質對應的主題,然而,也有一些研究會、所搞研究是假,搞政治集結是真,尤其是以“三反”為主要任務(反毛、反社、反共)。
大家不妨看看天則研究所和人文經濟學會的成員,頂層設計的主要成員或主要智囊幾乎全被它們一網打盡,據說地方官員想入會,沒有處級以上,根本就不可能進得去,圖個什么?進去干什么?大家想想都知道?執政者知道么?應當是知道的。
第五類組織:跨境組織、公益組織(含買辦組織)、環保組織等。按中國法律要求,外國人或外國組織不能在中國成立政治性組織,然而,這并不表明外國組織在中國沒有隱性的分支,象美國民主基金會、福特基金會一類的組織在中國擁有很多松散的分支,分支的成員是流動的,有些分布在高校和社科院,是精英型的,是極具影響力的,有些人甚至是很高位的。
公益組織在中國已經不是新事物,但“類黨”性的公益組織仍是新生事物,“公益”一詞在公眾中很容易樹立形象,它們的籌款一方面來自公眾,一方面來自資本的集結,有錢就能買心,做了公益,就能凝聚粉絲,因為有“善”作為光環,吸取過來的粉絲極其有剛性,比宗教還穩固。
搞環保的組織是否就是搞環保呢?不見得,搞還是要搞一點,不然,過不了關,但根本目的不是環保,是為了給該組織的人定期集會找個平臺,聚會也不是把環保當核心主題,大家議議“想法”才是根本,誰都管不著。
是不是所有公益組織都把注意力放在“善”上面呢?不一定。一部分組織跟黑惡混在一起,拿了錢,也沒有人敢去查帳,一部分公益組織可能還跟分裂勢力混在一起,一部分公益組織以否定新中國的歷史作為己任,它們用“公益”推廣自己的政治主張,這類組織的未來影響力將是非常巨大的。
在中國,也許還不止上述五種“類黨組織”,總的來講,“類黨”是廣泛存在的,法律也是模糊性認可的,它們都非常擅長打擦邊球。由資本做后盾的“類黨組織”,其影響力絕不亞于現有的參政黨派,甚至要大很多,他們最大的優勢是掌握了媒體話語權,每一次小的動作都能產生巨大的社會效應,誰也不敢忽視這幾股力量的存在。
從自由的角度看,這些人的存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問題也來了,富人可以成立諸如此類的“類黨組織”,窮人怎么辦?窮人沒錢沒地位,沒辦法注冊組織,找不到掛靠單位,他們可以自由地成立民間組織嗎?如果不可以,法律如何保障中底層人也能有自己合法獨立的發聲平臺?除了國家公權以外,有誰能承擔起與“類黨組織”競爭的任務?
當前的“類黨組織”都是權貴大聚合,缺少平民聲音的有效制衡,讓他們唱獨角戲的危險在哪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