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市場,諸如埃克森美孚、BP、殼牌、道達爾這樣的石油巨頭總能長袖善舞,但在中國它們卻遠遠無法望中石油、中石化等巨頭項背。
如今,這種局面或將得到改變。隨著“兩桶油”(中石油、中石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進,外資油企看到了新的機遇。多位外資油企內部人士稱,公司在密切關注混合所有制動態,內部也針對性的做了一些布局。
在眾多外資油企中,殼牌無疑走在了前面。5月底,殼牌宣布與延長石油在廣東成立零售業務合資公司,共同拓展殼牌在廣東省已有的加油站網絡。殼牌公共事務部負責人申鋼稱,目前殼牌在廣東擁有29個加油站,此次通過與延長石油合作,未來加油站數量將會遠超過這個數字。但他不愿透露雙方合作的細節,包括合資公司持股比例以及未來規劃。
除殼牌之外,道達爾、BP等巨頭也在密切關注混合所有制動向。接近道達爾的人士稱,公司內部確實也在關注下游零售網絡新的機遇。
盡管有許多新機遇,外資油企依然面臨著不少難題。廣東省油氣商會油品部部長姚達明稱,在廣東新建和收購加油站都很難了,比較可行的方式是與其他擁有加油站的非“兩桶油”油氣公司合作,共同開發加油站。
道達爾集團CEO馬哲睿今年3月份坦言,進一步放開零售網絡將減少國有企業的壟斷,但對于他們來講,“希望拿到油品的批發經營許可證,這樣的話就可以把自己煉廠生產的油品銷售到市場上。”
新機遇:殼牌布局與混合所有制改革有關
事實上,在廣東成立合資公司并不是殼牌和延長石油的首次合作。早在2008年,殼牌和延長石油便合資成立了延長殼牌石油有限公司(下稱“延長殼牌”)。
延長殼牌是由延長石油、殼牌、陜西天力投資有限公司三方股東共同注資成立的成品油銷售企業。
在最初的定位中,延長殼牌立足于陜西省及周邊地區,重點開展加油站運營管理及相關業務。2003年3月,該合資公司在西安開設了第一家加油站。
此后的數年時間里,延長殼牌一直深耕陜西、山西及四川市場。截至2013年12月31日,已經在陜西、山西兩省14個城市開設了超過340家加油站。
延長石油是中國除“三桶油”外第四大石油企業,系陜西省地方大型國企。但該公司的業務長期以來局限于陜西省及周邊。
殼牌稱,該公司目前在中國通過合資公司經營大約1100個加油站,其中約30個在廣東。此次雙方在廣東成立合資公司,意味著延長石油開始跳出“勢力范圍”謀求布局全國。
延長石油董事長沈浩稱,新合資公司將是延長石油與殼牌的第三個零售業務合資公司,將是加油站網絡拓展的一個里程碑。
事實上,在中國加入WTO之后,按照世貿組織規定油氣領域將逐步向外資企業開放。當時,外資油企掀起了一輪布局潮。
此后,殼牌與中石化攜手在江蘇布局加油站;BP與中石油合作成立中油碧辟石油有限公司,共同開拓廣東油氣市場;道達爾則選擇與另一央企中化集團合作共同開拓北方市場。
殼牌與BP均雄心勃勃的宣布過“500座加油站”目標,即在兩三年內建立一個擁有500座加油站的零售網絡。但這個目標最終難產。業內人士稱,原因在于在合資公司中,外資企業并沒有多大的話語權。
在此背景下,外資在國內下游零售網絡的布局步伐開始放緩。
一位廣東省油氣專家稱,延長石油及殼牌之所以選擇此時進入廣東油氣零售市場,事實上與中國新一輪簡政放權等改革措施以及“兩桶油”推進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有關。
今年2月份,中石化率先啟動了混合所有制改革,決定將旗下油品銷售業務板塊現有資產、負債進行審計、評估的基礎上進行重組,同時引入社會和民營資本參股。
中石化的銷售板塊資產主要包括加油站和加氣站、成品油管線以及成品油倉儲設施,在業務上直接面向終端消費者。目前,中石化運營著超過3萬座加油站。
3月底,中石化披露混合所有制改革“時間表”。中石化將于6月底前完成審計和評估,此后將公布引資方案,力爭在三季度前完成融資。
由中石化率先發起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讓民營、外資油企看到了新的機遇。除了殼牌之外,多位接受經濟觀察報采訪的外資油企人士均稱,這是近幾年來中國油氣行業“最好”的消息。
“作為外資公司,肯定對下游加油站網絡布局十分感興趣,公司也十分關注,內部也做過評估,至于是否有具體的動作,還要等待混合所有制改革細則的公布。”接近道達爾的人士稱。
外資:混改已是非常好的消息 要求進一步開放
今年3月份,道達爾CEO馬哲睿在參加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期間,與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進行了會面。
馬哲睿與傅成玉探討了中國政府新一輪改革措施以及中石化混合所有制改革。馬哲睿稱,混合所有制改革對外企、民企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意味著進一步洗牌減少國有公司的壟斷。
但在馬哲睿看來,道達爾更加關注的是能否拿到批發經營許可證。目前,中國并未對外資開放成品油批發環節。“如果不這樣(獲得批發許可證)的話,我們很難成為一個真正的、獨立的零售商。”馬哲睿說。
根據《成品油市場管理辦法》,外資油企被排除在外,這也成為外資油企拓展下游零售網絡的最大障礙。
馬哲睿坦言,若批發權能夠成為改革的一部分,將幫助道達爾重新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而我們現在的市場份額非常少。”
由于缺乏批發權,外資油企不得不通過與中國國有企業合資的方式來開展下游加油站業務。
例如,道達爾與中化集團成立了兩家合資公司。一家是中化道達爾燃油有限公司,正在華北地區的北京、天津、遼寧、河北等地建設運營200座加油站。另一家則是中化道達爾油品有限公司,正在華東地區的上海、江蘇和浙江等地建設運營300家加油站。
姚達明稱,中國另外一項政策還明確限制了外資在中國建立加油站的數量,即不能超過30座加油站。
商務部2006年頒布的《成品油市場管理辦法》明確規定,同一外國投資者在中國境內從事成品油零售經營超過30座及以上加油站的(含投資建設加油站、控股和租賃站),銷售來自多個供應商的不同種類和品牌的成品油的,不允許外方控股。
在姚達明看來,殼牌與延長石油合作在廣東開拓零售網絡也將面臨重重困難。“新建加油站的話,好的地段都已經被瓜分;收購的話,代價太高,單座加油站動輒數千萬元。”他說。
在廣東成品油零售市場,中石化掌握著近一半的市場,而外資公司及中外合資公司的份額不到五分之一。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