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將分三期完成利率改革,隨著資金價格更加市場化,資金配置將更有效率,這將深刻影響中國金融生態和實體經濟發展。
7月19日,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又進一步,金融改革因此亦進一步深化。隨著央行利率改革分步目標逐次完成,中國勞動力、土地和資金等要素市場化改革的終點,總算漸行漸近。
從供需關系上看,取消貸款利率下限,短期對信貸行為影響不大,更具有改革宣示意義,但對未來銀行業擴大風險調適打開了空間,亦將引發整個金融生態的多樣變化。
打開貸款利率下限,意味著下一步的實質改革將觸動存款利率。因此,這次改革足以警示,銀行業需要應對后續更深化的改革。墨守靠利差吃飯的老路將越走越窄,有實力的銀行和真正的銀行家,才能在利率市場化中勝出。
利率市場化改革,是各生產要素市場化改革的最重要一步,直接反映在信貸等金融產品定價更加市場化、多樣化,供求有更多雙向選擇的自由度,有助于貨幣政策傳導,有利于資金在實體經濟中進行更有效配置,但真正發揮作用,仍需要放開金融產品創新限制,鼓勵優質金融機構擴大資金定價權。
《財經》獲悉央行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的整體改革方案,其時間、任務設定清晰,執行性較強。長遠而言,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再推進,應建立妥善的金融機構退出機制,同時也需要加強監管,建立金融機構自我約束能力,防止危機來臨時“壞銀行”高息攬存的惡性事件發生,打造有利于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的良性金融生態。
——原編者
在一個微妙的時間窗口,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又邁出重要一步。
7月19日傍晚,中國人民銀行通過其官方網站宣布:自7月20日起,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具體措施包括取消金融機構貸款利率0.7倍的下限、取消票據貼現利率管制、對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不再設立上限等措施,而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浮動區間暫不做調整。
央行消息發布之時,正是周五下班時分,一時引發各方臨時加班。分析人士迅速探究這一重大金融改革政策的出臺因果、后續影響,相關金融機構則著手準備應變措施。7月20日和21日這個周末,許多金融界人士亦處在忙碌中。
從金融改革時間表看,此次貸款利率下限的取消,是繼2012年6月擴大貸款利率下浮空間、存款利率上浮空間后,央行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的最重要舉措。
此前,央行僅對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利率上限和貸款利率下限進行管理,貨幣市場、債券市場利率和境內外幣存款利率已實現市場化。在取消貸款利率下限之后,后續還有取消存款利率上限、打造基準利率調控體系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財經》記者了解到,央行已經制定了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的整體改革方案,并在近期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獲得批準。
據參與這一方案討論的人士透露,綜合各方面意見與訴求,央行為利率市場化進程設定了近期、近中期和中期目標:近期目標是建立健全自主定價機制、取消貸款利率下限;近中期目標是形成較為完善的市場利率體系、健全中央銀行利率調控能力;中期目標是全面實現利率市場化,使央行形成通過政策利率來進行宏觀調控的能力。
基于上述設計,在已經出臺政策措施的基礎上,近期央行有望通過簡并基準利率期限檔次、建立主導利率集中報價和發布機制、發行大額存單等方式來穩妥推進利率市場化的進程。
目前在金融界比較一致的評價是,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深入推進,作為重要要素之一的資金價格將更加市場化,將有效提高資金配置,深刻影響金融生態、大大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意在結構改革
相對于貨幣總量控制,周小川執掌央行十年中更念茲在茲的,是配合并推進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通過利率、匯率等資金要素價格改革優化資金配置,構成中國金融改革的內在邏輯
市場對央行年內取消貸款利率下限早有預期。在十八大和“十二五”規劃以及近期國務院常務會議關于金融改革的部署中,決策層均明確提出了“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要求,唯一的懸念就是具體實施的時間。
在此次利率市場化改革方案確定之前,國務院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小組曾開會對央行提出的利率市場化方案進行過討論。央行根據會議要求,完善了相關方案,并于6月中下旬,正式將利率市場化改革方案提交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
據《財經》記者了解,央行選擇此時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充分考慮到這些措施對宏觀經濟及貨幣政策的影響較小,對微觀主體的影響正面,改革風險較低。在具體時間點選擇上,也考慮到在經濟增速下行之際,宣布放開貸款利率的政策有改革的積極宣示作用。
2013年6月,實體經濟數據和金融部門數據出現了較大的偏離:GDP增速下行的同時社會融資規模迅速擴大:“貨幣空轉”“投資效率低下”等屢被提及。市場出現兩種不同訴求,一些人要求央行刺激經濟,而另一些人則力主結構調整,央行面臨著何去何從的選擇。
“央行要向市場傳達一個信號,即短期內不會通過釋放真金白銀來刺激經濟,其更看重的是經濟結構的改革。”一位接近貨幣政策當局的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
7月19日傍晚,央行有關負責人在就利率市場化改革答記者問中表示,此項改革是進一步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的重要舉措,對于促進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在成熟市場經濟體,貨幣政策通常是一個總量政策,中央銀行有比較充分的政策獨立性。但在中國,貨幣政策被賦予了結構調整的功能,央行政策的獨立性也比多數市場經濟體差,重大貨幣政策的最終決定權事實上在國務院。
在部分深諳央行貨幣政策的人士看來,相對于貨幣總量控制,周小川執掌央行十年來更念茲在茲的,是配合并推進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通過利率、匯率等資金要素價格改革優化資金配置,是中國金融改革的內在邏輯。
例如,在這次公布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措施中,就有取消票據貼現利率管制、對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不再設立上限等具體措施。這體現了央行增加“三農”、小微企業信貸資金來源的意圖,而這兩方面,均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著力點。
事實上,推進結構調整也是本屆政府的主要任務。在6月中下旬,與利率市場化改革方案同時提交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的,還包括銀監會《關于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即后來公布的“金十條”。
北京福盛德經濟咨詢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馮建林說,央行此時選擇放開貸款利率下限,除推進利率市場化之外,也意在促進貸款利率下降,以支持穩定經濟增長。“畢竟運用數量型工具來支持經濟的傳導機制有問題,央行只能考慮動用價格工具。”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