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搞城鎮化,靠什么來消化已經嚴重過剩的制造業生產能力?”著名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溫鐵軍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提出了這樣的反問。
早在10年前,溫鐵軍就曾提出過中國應走城鎮化的概念。他認為廣大的中國鄉土社會長期以來就是城市產業資本危機軟著陸的載體,屢次化解城市化所帶來的危機。
實現經濟軟著陸的關鍵
《21世紀》:我們現在為什么又提新城鎮化?
溫鐵軍:我們的建制鎮有三萬多個,你們想三千多個縣級單位,就意味著有三千多個縣級中心鎮,我們有三萬多個建制鎮,而這些至少相當大部分屬于基礎設施投資不足的城鎮化地區。
因此,我們說從2005年前后我們強調,從“十一五”前后,我們開始強調城鎮化戰略,這是有效地針對當全球經濟出現危機外需不斷下降的時候,國內過剩的制造業產業的生產能力,到底向何出去。
城鎮化是中國保持經濟增長、實現經濟軟著陸的關鍵。林毅夫回國后也說中國還有20年的高增長,因為投資空間大。其實我們對于長期發展還是有信心的。
《21世紀》:城鎮化和城市化有什么區別?
溫鐵軍:城市化和城鎮化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城鎮化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將縣級以下的城鎮集中,在最短半徑中讓最多的農民獲得非農就業機會。
所以城鎮化一定是一個去城市化的過程。加大農村的基礎建設、保持農舍、維護原有的農村社區建設,這是保障農村成為經濟發展“蓄水池”的作用。蓄水池的“水漲水落”與經濟危機的可調節程度和社會穩定程度有必然的關系。
《21世紀》:那我們應該走怎樣的城鎮化道路?
溫鐵軍:其實這是一個很難具體回答的問題。其實前面提到的新農村建設,城鎮化道路都是生產過剩這個壓力之下,才有的政策選擇。
同理,如果你簡單計算城鎮化的基本建設投資,不會有所謂投入產出合理的可能,因為城鎮人口集聚的規模不夠,但是如果你的基礎建設上不去,你怎么可能集中人口,所以這東西是個悖論。
所以真正合理的方式,我們說是利用現在生產過剩,或者叫做資本全面過剩的這樣一個困境,疏導的讓它向城鎮化方向去投資。
城鎮化需要“包容”
《21世紀》:你認為城鎮化的關鍵是什么?
溫鐵軍:我們前面提到中國有數目龐大的建制鎮,如果這些建制鎮基本建設上得稍微完善一點,那就會使中小企業向建制鎮集中,而中小企業進入建制鎮的進入成本遠遠比進入大城市低得多,我們又都知道中小企業帶動就業的這個能力六倍于大企業。
如此巨大的空間足夠消納我們的過剩產能,那這樣的話會發展中小企業,中小企業會帶動就業,帶動就業會使得老百姓的現金收入增加,現金收入增加他會擴大內需。
《21世紀》:城鎮化會不會重新引出“中國農村已死”的論點?
溫鐵軍:首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論點,因為歷來,城市化是集聚資本的過程,并不包容農民,是排斥性的增長,即“有增長無發展”的情況。比如上個世紀90年代就是典型的排斥性發展,有“中國農村已死”的論點。
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了中國經濟應該實現“包容性的增長”的概念,它指的是可持續的,能夠使弱勢群體也受益的增長。
《21世紀》: “包容性”的增長是中國的城鎮化的特點,也是必由之路?
溫鐵軍:有人疑問,為什么中國在2009年經濟危機后有大量的農民失業前提下,仍然沒有發生大亂?
那是因為從2006年到2009年,中央每增加1萬億元的農村基本建設投入,則可以帶動1500萬以上農民的在家門口的非農就業。這幾年的政策方向是“加強農村建設,加大城鄉統籌力度”,最近3年來,投資在三農方面的財政比例在不斷擴大。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