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呼聲中最突出的是對社會公德的呼喚、對誠信的呼喚。
市場經濟不僅是一種經濟體制,它同時對于包括社會思想意識、倫理道德等文化范疇在內的社會整體也具有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因此,市場經濟的社會關聯和文化意義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和深入的探究。以“誠信”問題來說,人們曾在不短的時間里認為,市場經濟會自動地產生出誠信,會自動地提升社會的道德水平。前些年,還有不少人認為隨著市場經濟的發育和健全會自動生發出“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其實,這些看法和想法都是很幼稚的,是未經深思熟慮的,也表現了人們對市場經濟是陌生和不理解的。
市場經濟的確需要道德,需要誠信,但問題是市場經濟,即市場經濟本身所蘊涵的社會關系與機制并不能產生道德與誠信。西方在建立市場經濟之初,早期的經濟學家和思想家曾經設想市場經濟會自生出這種經濟體制與交往方式所需要的道德規范和誠信。如亞當·斯密這位西方經濟學的創始者曾經預言:市場經濟中每個自私自利的、尋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經濟人”的行為會產生出比人們預想大得多的公益。這種市場經濟樂觀主義的預言,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曾在一場青年人的人生觀的有名的討論中被概括為:“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大家”,這可算是亞當·斯密的市場經濟與道德關系統一論的中國通俗版。然而,就是在西方的經濟學界關于斯密的市場經濟與道德統一論的觀點早已被證偽了。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經濟學家約翰·納什早在20世紀60年代在博弈論領域中做出了重大創新--提出“納什均衡”,運用數學理論證明了經濟學上“經濟人”的利益最大化行為不能導致公共利益的增加而是減少公共利益。我們所熟知的“囚徒悖論”即是這一深刻理論證明的通俗表達。
實際上,市場本身是產生不了道德的,也無法帶來誠信,這也是我們長期以來包括倫理學界的很多同志沒有搞清楚的問題。以為市場經濟中可以自發地產生道德與誠信的誤區在于:混淆了人的行為與道德。不少人認為,在市場交往中人會自覺地趨向于遵守道德和講禮貌、守信譽。比如說,有的人就講:在計劃經濟時代,在商場里服務員的態度往往不好,對顧客不熱情。而實行市場經濟以后,服務態度有了普遍的好轉,“顧客就是上帝”成為了服務領域中的“座右銘”。其實,這是混淆了行為與道德的差異。人們在一個具體的社會環境中,如市場經濟環境中的行為和表現是復雜的,并不意味著道德的表現,也不能簡單地等同于道德行為。道德是自律的,道德行為是自律的結果,而人們的行為則是多元的,有的是自律結果,有的則是他律的結果,不能一概而論。比如在“顧客就是上帝”口號下的服務熱情與周到,有的與其說顧客是上帝,還不如說顧客口袋里的金錢是上帝。在服務態度的背后不能肯定完全是道德。因此,就不能斷定市場經濟會自發地產生道德與誠信。
如果進一步仔細觀察、思考,還可以發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僅不會直接產生道德反而會消解道德、破壞誠信。按照亞當·斯密那個著名的假設,市場中“經濟人”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經濟人”有兩層意思:一個自私,另外就是要合乎市場理性,即怎么合理地搞到利潤的“最大化”。我們看到的市場經濟的秩序實際上就是在這個“合理”的范圍內建立起來的。但是,這個“合理”只是一個平均的條件,如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每個市場主體及個人都誠實守信,那么大家得到的利益就會表現為平均利潤。但我們知道平均利潤只是個統計意義上概念,是計算的結果。而實際的情況是,在市場競爭中每個人都必須超越別人,必須在競爭中戰勝對手,打垮別人,否則就會被競爭者擊敗、被別人打垮。人們都去遵守規則而不去超越規則,就得不到超額利潤,就會被僭越者擊敗打垮。于是,在這樣的市場競爭條件下,缺乏法律和道德的約束,就很容易出現投機取巧、搭便車、夾塞的現象。我們可以推斷市場經濟本身是無法直接產生道德與誠信的。
如果市場經濟本身直接產生不了道德與誠信,那么道德與誠信又從何而來呢?其實,這個問題也是市場經濟發育最早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中的許多學者在西方市場經濟發育、發展過程中長期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實踐進程,特別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進程看,社會道德與誠信并非直接來自社會的經濟關系,將社會道德直接看作是社會經濟關系在社會精神領域里的反射的觀點是機械唯物論的觀點。實際上,一個社會的道德具有作為一種精神現象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和繼承性,它不是完全直接來自現實生活而是與精神領域中的信仰有密切關系,從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道德與誠信的直接基礎是信仰。社會生活中人們之所以感覺到道德水平下降、缺乏誠信,重要原因是人們社會信仰的缺失,信仰的缺失使道德失去了依托的心理基礎。
什么是信仰?信仰是人們對現實利益、對自身功利以外更大、更高價值的認知和追求,這也是人們常說的要在現實之外要有所敬畏。道德是信仰的一種表達方式,人們是因為有信仰而守道德,是因為人們有了更大的、終極的關懷和追求,所以人們才會對自己現實的行為有所約束,惟利是圖的、無所敬畏的人,他怎么會遵守任何規則呢?他也更不會自律,甚至不會接受他律。
我國社會目前遇到的嚴重的失德、失范現象的重要根源是信仰的動搖和危機。信仰發生問題又是與我國社會在改革開放進程中進行的體制轉型相伴生的。改革開放、體制轉型使原有的社會信仰體系的基礎發生了漂移,變動的社會現實使人們、特別是青年一代,建立和形成穩定、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變得困難,出現了許多不確定的因素,甚至干擾的因素。加之長期以來,我們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道德發展的特殊的規律性缺乏正確認識,陷于自發論,結果也加劇了道德滑坡。當前解決我國道德、誠信問題的真正的著眼點是有效地強化我國社會的信仰體系。這個新的信仰體系既要繼承傳統又要面對現實,是繼承與創新的統一;同時又要廣泛地吸取現代社會、現實條件下各種有益的精神資源,將世界各民族優秀的精神文明成果集中到我國社會的信仰體系當中來,努力創造出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中華民族的現代化的新信仰體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