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與“雷鋒”朝夕相伴
——開灤員工李東順的美好心愿
錄音機里播放著歌唱雷鋒的歌曲,電視里播放著電影《雷鋒》,四周的墻壁上掛滿了雷鋒的照片、宣傳畫、像章等藏品,寫字臺的抽屜和櫥柜里整整齊齊、滿滿當當地碼放著與雷鋒有關的書籍、信件、報紙等資料…… 2012年2月29日上午 ,當記者走進開灤集團馬家溝小四所住宅區內的一間平房時,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小屋的主人——60歲的開灤集團馬家溝社區員工李東順與“雷鋒”結下了不解的情緣。
“我當過兵,對‘雷鋒精神’有著深刻的體會和理解,而對當前社會上‘雷鋒三月來四月走’的風氣很是痛心。”李東順對記者說,正是基于這種情愫,他想通過搞“雷鋒”專題收藏活動,使自己不僅能和“雷鋒”朝夕相伴,還可以時時宣傳雷鋒精神,讓“雷鋒”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搞雷鋒專題收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992年,當時的李東順是一名郵集愛好者,1952年出生的他,下過鄉,當過兵,對雷鋒有很深的感情,他便經常考慮如何利用郵集來宣傳雷鋒的先進事跡、弘揚雷鋒精神,于是心生編組一部雷鋒專題郵集的愿望,通過郵集形式展現雷鋒光輝的一生。
他誠懇地信件先后給團中央、各省、市自治區團委、解放軍總政治部、沈陽軍區、雷鋒生前所在部隊、雷鋒班及撫順市望城縣雷鋒紀念館等單位發信函,尋求理解、幫助、支持。
“我是一名開灤礦工,為了介紹雷鋒同志的事跡,弘揚雷鋒精神,特收集與雷鋒同志有關的單位和個人的簽名實寄封……尋求您的理解和幫助,麻煩您在百忙之中給予支持……”1993年初,李東順把一封封承載著希望的信件寄往全國各地。很快,來自撫順市雷鋒紀念館的一封熱情洋溢的回信寄到了李東順手上,該館的工作人員不僅在信中對他的行動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還為他提供了雷鋒同志家鄉、生前所在部隊、“雷鋒小學”及“雷鋒研究會”等地的通訊地址。
一個偶然的機會,李東順與當年接雷鋒入伍的團軍務參謀戴明章取得了聯系,兩個人很快成了好朋友。戴明章送給李東順一本自己編輯整理的書《回憶雷鋒》,書中收集了雷鋒從小一直到以身殉職各個時期的資料和55位曾與雷鋒一起生活、學習的同志寫的回憶錄,并分別附有每位同志的通訊地址。
記者看到,李東順把自己收到的120封信精心地裝訂起來,并編上目錄便于索引。雷鋒生前的戰友喬安山、生前好友王佩玲、小學校長張仲明、班主任譚禮、排長薛三元、數屆雷鋒班的班長、當年給雷鋒獻紅領巾的少先隊員鄒益群、給雷鋒拍過200多張照片的原沈陽軍區工程兵宣傳干事張峻、電影《雷鋒》中雷鋒的扮演者李世璽、話劇《雷鋒》中雷鋒的扮演者曹燦……李東順指著墻上的一幅題字向記者介紹:“這位張興玉同志是原望城縣縣委書記,螺絲釘精神的由來與他密切相關……”聽他興致勃勃地講起與這些藏品相關的故事,記者幾乎插不進一句話。
李東順的女兒出嫁以后,老夫妻倆人一直居住在震后的一所39平米的開灤老工房內,本不大的使用空間被帶有雷鋒字樣的藏品占據了絕對一半。收藏的過程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提起雷鋒,不善言語的李東順總能滔滔不絕。認真、細致、整潔、一絲不茍溶進于李東順整個的生活、工作,革命的螺絲釘精神使他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獲得過先進標兵稱號。由于他的默默無聞、踏實的工作作風影響帶動了身邊其他同志無私奉獻的精神,所在崗位也曾被上級單位評為文明部位。李東順的感嘆是:“雷鋒是我的兄弟,自從我把雷鋒精神請來,這雷鋒在我家待遇最高了,我和老伴住一屋,人家自己住單間呢!”
在這個單間里,已囊括了瓷像、像章、照片、書籍、火花、題字、光盤、郵品等多個品種,7000余件。記者在李東順的“百度主頁”里選取了他的一段話,作為結尾:社會上曾流傳這樣一句順口溜:“雷鋒叔叔沒戶口,三月來了四月走”。的確我們的新聞報道,主要集中在每年的三月,這就難怪社會上有這樣的流傳。正是我們宣傳雷鋒的事跡太少,所以現在有些年輕人和少年兒童竟不知道雷鋒是誰,有些人甚至認為雷鋒的事跡是撰造出來的。如果說讓雷鋒的精神在我們這一代手中終結,這是我們的悲哀,也是我們的恥辱。學習宣傳雷鋒事跡,弘揚雷鋒精神,不應有局限性,不能固定時間地點。雷鋒做的事情,我們只要想學,人人都可以做到。讓我們人人都學一點雷鋒精神,做一些對社會有益的事情,人人宣傳雷鋒,為構建我們的和諧社會,咱給雷鋒落戶口,定居神州永不走。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