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近日在核研究上取得了重大技術突破,實現了核動力堆中燃燒后的核燃料鈾钚材料回收,而如果能夠將钚材料在動力堆上實現循環利用,意味著在我國現有核電規模下,我國已經探明的鈾資源從大約只能使用50到70年變成了足夠用上3000年。
這項技術的專業名稱叫“動力堆乏燃料后處理技術”。專家介紹,核電站發電,是通過核燃料在核反應堆中發生裂變反應,放出能量。和火力發電站要不斷加煤一樣:當核燃料維持不了一定的功率時,也需要更換。這些被換下來的核燃料組件,就叫做乏燃料。通俗地說,乏燃料類似于火力發電站中的“煤渣”,但是它又絕對不是“煤渣”,而是“大寶貝”。
因為當今世界的核電技術下,核燃料都只燃燒了3%—到4%左右,就維持不了額定功率了。而這些核燃料在燃燒過程中,還會產生新的核燃料。
中核集團后處理中試工程總工程師 王健:那么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把核燃料進行后處理,也就是通過一系列的化學過程把核電站沒燃燒完的核燃料,還有新產生的核燃料提出來,再制成咱們核電所需要的燃料元件。
循環利用的原理聽起來簡單,操作卻異常艱難。如何對這些有極強核輻射、對人體有致命傷害的元器件進行剪切、分離、提取、提純等等?每一步都是難題。我國科學家經過24年的科研,經過反復實驗,終于突破了全套技術體系。
中核集團后處理中試工程總工程師 王健:完全是靠咱們國家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自主研發的這么一個設施。
。。。”
央視的報道《中國核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鈾利用率提升60倍》則指出:“此前法國、英國、俄羅斯、日本、印度等國掌握動力堆乏燃料后處理技術,我國進而成為世界上第8個擁有快堆技術的國家。”
這里需要補充一點:央視報道沒有給出前七個擁有快堆技術的國家的全部名單。
經本網友查找,這七個國家分別是:美國、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日本、印度。
本網友在本帖要指出的是:中國完全自主的核技術能夠取得如此重大的突破,是與此前開展的廣泛的國際合作和技術引進分不開的。
廣泛的國際合作和技術引進,對于中國完全自主的核技術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例如,2009年12月21日中國就利用從美國西屋公司引進的第三代(AP1000)核電技術,成功建造了《全球首座AP1000核電站(點擊進入)》。
在引進第三代核電技術的同時,中國也在繼續通過廣泛的國際合作,努力獲得完全自主的第四代核技術即前面報道提到的“動力堆乏燃料后處理技術”。
2008年10月環球時報報道《中俄討論合建第四代核反應堆》:“據俄新社22日報道,俄羅斯核能國家集團公司副總經理亞歷山大·洛克申向記者表示,中國向俄羅斯提議參與建設BN-800核反應堆。
俄羅斯的BN-800快中子核反應堆屬于世界上最先進的第四代核反應堆,但1989年以來一直處于凍結狀態。最近,隨著俄羅斯國力的提升,俄羅斯計劃重新啟動這一計劃,并將其作為21世紀上半世紀核動力發展戰略的奠基石。
洛克申說中俄雙方正在就此進行談判,中方非常感興趣。他不排除這一問題會在即將舉行的俄中政府間委員會會議上進行討論。”
到了2009年4月,國際合作取得了重要進展,據環球網報道《中俄印將發展第四代快中子核反應堆》:“東方網4月21日消息:據俄新社20日報道,俄羅斯、印度和中國代表在北京召開的國際原子能機構會議上稱,俄中印三國對發展新型核技術感興趣,包括在快中子反應堆基礎上。。。
中國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孫勤說,中國計劃在2020年前建成40多千兆瓦的新型核電站,包括發展本國技術。孫勤說,中國計劃加快發展快中子反應堆,將建造工廠對核燃料進行再加工,以便創立有效的核燃料循環。。。”
2010年5月,國際合作更上層樓,環球網報道《中國與日俄商討建第四代核反應堆事宜》:“環球網記者譚利婭報道,據美國彭博社19日報道,中國正在與俄羅斯、法國等商談合作建造第四代核反應堆事宜,以滿足不斷上升的清潔能源需求。報道還表示,中國在核能技術上的自主研發將會給國際大型核技術生產商形成競爭壓力。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在接受彭博社采訪時表示,在第四代核反應堆技術研發方面,中國方面可能會與法國合作,在工程建造方面與俄羅斯合作,在安全技術方面與日本合作。報道還引述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徐玉明(音譯)的話說,中國希望能打造出自主品牌的原子能技術,并進行出口。
。。。”
綜上所述,在一年多前剛剛掌握第三代核反應堆技術的基礎上,通過廣泛的國際合作和技術引進,中國僅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掌握了第四代核反應堆技術,而且是“完全是靠咱們國家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自主研發”。
中國完全自主的核技術這次取得的重大突破,再次證明了改革開放時代實行的“分別引進、消化、吸收各國先進技術”的完全自主技術發展路線的正確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