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就是硬道理”增添新內涵
此次全會公報中,近年來在中央重要文件中幾乎從未缺席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并沒有被寫入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蘆 | 北京報道
10月18日,忙碌了四天的京西賓館重歸平靜。
這天,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在此落幕。會議增補習近平為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會議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并發布了《中共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據悉,繪制中國未來五年藍圖的“十二五”規劃建議稿將在全會結束后十天左右發布。而此次全會公報,則是對規劃的一個指導性意見。
中央黨校教授葉篤初說:“中央全會只是做一個建議,和規劃本身是有區別的。全會勾畫一個大的藍圖,更加具體和量化的內容由國務院來做,還需要一個過程。”
從這幅藍圖來看,全會之前呼聲很高的保障和發展民生問題成為公報中的最大亮點。而公報涉及問題之全面,也是此前歷次籌劃五年規劃大計的五中全會所未見的。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見了
葉篤初特別提醒說,在公報全文中,“每一段話的分量不同,有主從關系。”而最能體現規劃思路轉變的,是關于“發展就是硬道理”的表述。
自從鄧小平提出“發展就是硬道理”,這一直白而有力的表述就被當做黨政工作的主線。從公報內容來看,如今主線依然適用,只是內涵發生了變化。
此前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關于“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表述比較簡單:“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
在此次全會公報中,近年來在中央重要文件中幾乎從未缺席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并沒有被寫入。中央黨校學者辛鳴注意到,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實現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這樣的經濟發展指標在此次全會公報中也不見了,只是繼承了五年前“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表述。
取而代之的是,“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葉篤初說:“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雖然不再表述,但這個中心并沒有動搖。只是,我們更加注重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在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看來,這個變化可謂水到渠成:“我們今天面臨的問題是社會結構性轉型,而不是純經濟問題。”因此,他認為,把社會發展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十二五”和此前十一個五年規劃的最大不同。
從公報內容來看,相比十六屆五中全會,民生問題是一個全新的表述。公報直接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目標,并將具體途徑細化為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等。
公報發布后,這部分內容收獲熱烈反響,首次進入全會文件的“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成為人們熱議的對象,“民富”也成為各網站出現率最高的詞匯之一。
從3300字到4600字
作為統籌未來五年國家發展路向的政治文件,全會公報涉及的話題不僅僅局限于民生。
從“九五”就開始提出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依然是規劃的“主線”,且此次公報的表述語氣更為迫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而十六屆五中全會只是簡單提出“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對文化體制改革,十六屆五中全會的“深化”變為現在的“加快”。公報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則是個全新說法。同時,公報提出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也是此前所沒有的。
對政治體制改革的表述則保持不變,表述為“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在受訪專家看來,從過去的經濟轉型到現在的全面轉型,此次全會完成了對科學發展觀的一次豐富。
竹立家對本刊記者說:“對于什么是科學發展,這次幾乎都點出來了。”
葉篤初注意到一個細節,此次全會公報4600多字,十六屆五中全會公報3800多字,十五屆五中全會公報只有3300多字。“五中全會公報篇幅逐步擴大,這反映出我們對社會發展的認識更加全面、深刻和充實。”
變化還體現在細微之處。此次公報指出,要“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葉篤初說,這句話的提出是有一個過程的。“最開始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然后提到經濟社會,之后是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前面再加上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現在又提出要提高這‘三性’。”
規劃“松綁”
竹立家觀察到,此次全會還有另一大特點:過去的規劃是約束性規劃,“十二五”規劃是預期性規劃。
葉篤初認為,這個變化從“十一五”就已開始。據他介紹,“十一五”之前都叫“計劃”,而非“規劃”。
名稱改變,使規劃本身更具方向性意味,而減少了指令性內容,量化的指標也開始改變。
在十七屆五中全會公報中,通篇沒有出現具體數據指標。葉篤初說:“‘十一五’以來的規劃建議,越來越有空間,這次還有比較大的空間留給規劃去做。”
竹立家認為:“隨著經濟社會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們的發展空間擴大了,同時也面臨新的問題,因此對社會發展不應有太多規劃約束。”這種放松無疑是良好的,“中國經濟的自我發展能力很強,而對社會發展來說,放開約束才能使它更健康地成長。”
相比規劃指標的放松,規劃過程也在同步“放松”。
葉篤初介紹,從十七大后,黨的中央全會不光有中央委員和中央候補委員參加,還會邀請基層黨代表和專家學者列席。“這已形成一個格局。”
此次公報提到,全黨要“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在葉篤初看來,“十二五”規劃的制定過程中,這一點已開始有具體體現。
今年5月到8月,北京市在制定“十二五”規劃的過程中,開展了“建言‘十二五’,共話新藍圖”活動,動員公眾通過網絡、電話、短信、郵件等多種形式為“十二五”規劃建言獻策。
黨的角色在主動轉變
從此次公報的內容,葉篤初還讀出了另一層意味。在給規劃“松綁”背后,他隱隱看出“黨的角色在發生變化”。
葉篤初反復提到公報中的一句話,“把黨和人民賦予的職責看得比泰山還重”。
“政治文件里也會有比喻,但過去像這樣的語言不多,這次的文風確實有變化。”對各個時期中央文件都十分熟悉的葉篤初說,“這不僅是文風上的改進,整個公報給人一種很強烈的感覺,黨的角色在主動轉變。”
從原文來看,此次公報對黨自身的要求著墨頗多,甚至專門用一段文字來論述黨的建設,這在以五年規劃為核心的五中全會公報中非常少見。
公報中“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樹立正確政績觀,努力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要增強憂患意識”,“以優良黨風凝聚黨心民心”,均是延續了十七大報告的一些表述。其中“樹立正確政績觀”,甚至在專門研究黨建工作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公報中也未出現。
除了單獨對黨建問題進行論述外,公報專門用一個自然段提出要“提高對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和抵御能力”,同時在十六屆五中全會公報的使“我國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顯著提高”的基礎上,此次還增加了“抵御風險能力顯著提高”。
由于“十二五”規劃是純粹的社會經濟建設內容,并不涉及政黨責任,因此葉篤初認為此次公報對黨的責任的表述有特別的含義。
“中央全會帶有決策性質,執政黨的建議帶有指導性,因此全會文件可以說是執政黨進行號召發令。但此次全會公報更多表明了黨的責任,甚至對黨員的要求都有表述,這是一個責任的擔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