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 ,國內報章消息簡評
《環球時報》“澳大利亞出現‘懸浮議會’”。所謂“懸浮議會”,就是任何一個政黨都沒有占據超過半數席位的議會,這樣的議會,從表面看,似乎很民主,執政黨與反對黨勢均力敵,在議會大廳里唇槍舌戰。反過來講,它們也必然相互抵牾,使各種政策、法律難以出臺等內耗增加。本質上,則是資產階級加強了對本國政府的控制。因為,議會制是資產階級控制政府的工具。前有英國,今有澳大利亞。今天,就以澳大利亞為例,簡單講一下資產階級為什么以及如何控制政府的。
澳大利亞國土面積大、自然資源豐富,從各項經濟指標看,澳大利亞屬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但是從經濟結構看,則更像一個發展中國家,礦產及其相關行業是該國的支柱產業。對于以控制石油、礦產、銀行業為主的國際壟斷金融資本集團而言,澳大利亞豐富的礦產資源必然成為其爭奪的重點。尤其在全球陷入經濟危機的時期,澳大利亞礦產資源的控制權就更加重要了。但是,外來資本不受控制的大量涌入,也必然對澳大利亞國內經濟造成重大影響,其表現就是熱錢涌動,投機盛行,通貨膨脹加劇,這就必然侵害了澳大利亞中小資產階級的切身利益,也危及到了澳大利亞政府的執政穩定。而澳大利亞政府作為典型的資產階級政府,是不掌握任何資源的,也就是說,澳大利亞政府是不可能通過礦產資源的開發從中獲得實際利益,進而花錢買平安的,不但不能獲利,反而還要承擔因為資本投機及資源開發等活動所帶來的一切不良后果。這樣一來,澳大利亞政府與國際金融集團的矛盾必然由內部矛盾向敵我矛盾轉化。具體的表現,就是由資產階級控制的議會與資產階級政府的矛盾由形式向內容轉化。當前總理陸克文頒布稅率高達40%的礦產資源稅政策時,國際金融集團與澳大利亞政府的矛盾徹底激化了。前面講過,資產階級政府一方面是一個既得利益集團,另一方面其本身并不掌握社會資源。當陸克文頒布這樣的政策時,雖然打擊了國際金融集團,但也使澳大利亞本國的礦產行業受到了嚴重的打擊,這樣一來,又必然影響到本國中小資產階級的利益。也就是說,盡管澳大利亞政府打擊的真正目標是大資產階級,但掌握著各種資源的大資產階級輕而易舉的就把危機轉嫁出去了。這個時候,陸克文面臨的已不再是國際金融集團的壓力,而是本國中小資產階級的反對浪潮,表現出來的,就是其黨內反對勢力迅速崛起。新總理吉拉德上臺后,立即對礦產資源稅進行了調整,其結果自然有利于大資產階級。通過這件事,我們能夠清楚看到,所謂資產階級的民主完完全全是大資產階級意志的體現。
恩格斯曾經說過,在民主共和國內,“財富是間接地但也是更可靠地運用它的權力”,它所采用的第一個方法是“直接收買官吏”,第二個方法是“政府和交易所結成聯盟”。通過這段話,結合澳大利亞的政局變化,我們對資產階級民主是不是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呢?
當某些人對資產階級民主充滿幻想的時候,可否想過資本與權力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呢?“財富”的無限權力在民主共和制下更可靠,是因為它不依賴政治機構的某些缺陷,不依賴資本主義不好的政治外殼。民主共和制是資本主義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殼,所以資本一掌握這個最好的外殼,就能十分鞏固十分可靠地確立自己的權力,以致在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中,無論人員、無論機構、無論政黨的任何更換,都不會使這個權力動搖。而所謂的普選制則是資產階級統治工具。是“測量工人階級成熟性的標尺。在現今的國家里,普選制不能而且永遠不會提供更多的東西。”澳大利亞的現實成為又一個明證。
8月24日 ,國內報章消息簡評
《環球時報》“朝鮮多種變化引外媒猜測”。由于受到國際社會封鎖的原因,朝鮮給世人的感覺總是神秘與不解。正如前期評論中所指出的,朝鮮正面臨著接班人的問題。而接班人問題遲遲不決,也是受制于朝鮮國內外斗爭形勢及壓力,現在,朝鮮又遭遇了一場特大洪災,使本來就艱難維持的國民經濟更是雪上加霜。所以,各方勢力又有機會抬頭了。對于西方而言,如果能在朝鮮內部找到合適的代理人,那么,解決朝鮮問題也就容易得多了。但是,我們通常所了解到的關于朝鮮的信息一般都是出自朝鮮的敵對勢力之手,有些消息往往并不可靠。比如,朝鮮國內經濟刻板、政治獨裁等,這些方面需要我們仔細的分辨和深入的認識。另外,如果我們知道朝鮮對外貿易使用歐元結算時,恐怕就會有一些不同尋常的聯想了。朝鮮,雖然國小民窮,生產力水平較低,但其組織力強,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生產力水平的不足,表現在對外關系上,就是可以很好的運用國際矛盾來爭取自己的國家利益和捍衛尊嚴。這一點,應當值得我們學習。
《環球時報》“尼泊爾總理選舉五輪仍未選出”。尼共始終沒有明白“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道理,本來就是窮人起家的共產黨,居然去和資產階級政黨玩燒錢的選舉游戲,怎么可能獲勝呢?被剝削階級要擺脫受剝削、受壓迫的地位,只有通過提高生產力,建設有利于本階級的生產關系和生產方式。而提高生產力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那么就只有轉向通過建設有利于本階級的生產關系和生產方式,來促進生產力的提高。但是,如果受壓迫階級不能在政治上奪取政權,并且奪取政權后不能有效保衛這個政權不使之蛻變,那么就無法建設和保衛有利于本階級的生產關系和生產方式,其受壓迫階級的被剝削、被壓迫地位仍然不會改變。這樣一來,受剝削、受壓迫階級追求解放的斗爭也就必然從經濟斗爭轉向相對較容易的政治斗爭。作為受壓迫、受剝削最深的無產階級,只有依靠自己的政治組織共產黨才能真正的組織起來,才能有機會去奪取政權,而要奪取政權,就是必須要建立自己的武裝,反過來講,無產階級只有依靠武裝斗爭才能建立起自己的政權。尼共現在醉心于資產階級的議會選舉,說到底,就是要背叛本階級,轉投資產階級去了。
《環球時報》“美將軍稱有必要會重返伊拉克”。美軍從伊拉克撤軍的目的是收縮戰線、集中力量,準備對伊朗開戰。當然,美軍也并沒有從伊拉克全面撤退,還留下了幾萬人的安全部隊。但是,事實告訴我們,僅靠這幾萬人的安全部隊和伊拉克偽軍,是根本不可能穩定伊拉克局勢的,換句話講,美軍的撤離,使反美武裝有了進一步發展壯大的空間,進而可能使伊拉克成為反美戰線控制的基地,那么,國際資本控制中東石油資源的設想就有落空的危險,換句話講,這場耗資巨大的戰爭等于白打了。所以,美國將軍在這個時候發表這個講話,說到底,還是為了安撫各方的情緒,給自己人打打氣。
《環球時報》“韓警惕中國增持韓國國債”。增持韓國國債,一方面是減少美國國債,增持其他外匯種類,試試水(美國財政部早前公布,中國上半年減持美國國債至8,437億美元,跌幅約6%);另外一方面也是借此離間韓美關系,或者說盡可能發現美韓之間的潛在矛盾。這也是無奈之舉。在中國外匯總量不能減少的情況下,增持韓國國債,減持美國國債,對美國債務危機是極為不利的。在東亞美日韓關系中,美國是主導,日本被壓服,韓國是幫兇。美國在東亞的一系列舉動,一是阻止國際流動性進入東亞,二是逼迫東亞的流動性向美國流動。一旦這個流向發生異常,那么就意味著美國在東亞的恐嚇戰略有破產的危險。當然,如果美國的戰略失敗了,將來受到損失最大的還是韓國。因為,離開了美國的殖民保護,日韓兩國根本不是中國的對手,更糟糕的是韓國還要面對“堅持統一”的朝鮮。不過中國增持韓債,韓國國內卻爆出很大反應,足見韓國已經奴性到何種地步,對自己好的事情,卻不能歡迎,反而警惕,就像狗一樣叫給美國主子看。同樣是增持日本國債,日本國內就沒有這么大的反應,足見韓國的奴性。
8月25日 ,國內報章消息簡評
《環球時報》“蘇聯GDP讓西方猜了半個世紀”。該文用了整整一版來說明前蘇聯是一個在經濟上非常失敗的國家,換句話講,前蘇聯的經濟都是泡沫,蘇聯給世人的所有強大的印象,都是建立在欺騙之上的。說到這里反倒令人好奇起來,一個只以實際產出為計算依據的國家反倒被以虛擬經濟繁榮著稱的國家指責為泡沫經濟體。說到底,這篇文章枉顧事實,為了論證GDP的科學性甚至不惜編造事實。
眾所周知,蘇聯解體并非經濟原因。換句話講,蘇聯在解體前并未出現像西方國家那樣的經濟危機,其解體的原因在于長期執行修正主義路線,造成上層與人民群眾長期脫離、蛻化變質,進而為了使自己的權力可繼承而轉向私有制,并在私有制的基礎上建立新的政治制度。
令人憤慨的是,該文的作者刻意忽略這些事實,反倒拿起了前蘇聯的GDP說事。似乎前蘇聯的GDP造假了。問題是前蘇聯根本就不計算GDP,那些GDP都是外人估算的,因為按照馬克思主義原理,只有農業、工業(如采礦冶煉業)、建筑運輸業(注意,建筑業不是房地產業)等行業才是真正創造財富的行業,其他行業只是消費財富,其采用的統計數值稱為工農業生產總值,當然,其比較的主要內容是大宗產品的產品,而不是價值總量。但如果在統計的時候,把那些消費的行業也統計進去,勢必形成多次重復統計的情況(生產出來的東西被消費掉了,難道就說明這個東西創造了超過兩次的價值?如果按照這樣的邏輯,為了GDP的增長,就必須不顧一切的拼命搞重復建設、浪費型消費了),這才是真真正正的泡沫。所謂GDP完全就是騙人的把戲。某些人完全不顧事實,拼命鼓吹GDP正確論,似乎只要有了GDP,一切就都可以衡量了。像醫療這樣的第三產業,本來其使用和消耗的物資都是來自第二產業,并已經在出廠時就計算過了,到了第三產業,非要再把它們加價賣給患者也算進去,且問,這算哪門子創造財富呢?這么一來,反倒使醫療機構也成為經濟生產部門,其必然不會再以救死扶傷的醫療服務為中心,而是以創造“財富”為根本動力,事實不也是如此嗎?把那些服務型行業通通變成了創造“財富”的行業,GDP的增長變成了對普通人民群眾的掠奪,這樣的GDP有何可吹呢?數字再大,又如何能說明這個國家是不是真的國富民強呢?
真正比較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不是僅僅看有多少錢,而是要看這個國家的生產力水平怎么樣。在蘇聯解體以前,蘇聯的農業中,糧食谷物、肉、蛋、奶等產量已經超過美國,分配遠比美國平均且價格低廉,工業中,鋼材、水泥、發電量等主要指標與美國也不相上下,尖端科技,美蘇兩國各領風騷……面對如此之多的事實,不知道作者從哪個眼睛看到蘇聯的經濟都是泡沫?如果蘇聯都是泡沫,那么美國是什么呢?
盡管由于蘇聯熱衷于經互會,在社會主義世界內也學著西方搞生產分工,以蘇聯為中心,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成依附型經濟體,造成了各國工農業、輕重工業等行業比例失調,為后來社會主義陣營瓦解后,蘇聯一出問題,原經互會國家紛紛出現嚴重的經濟倒退埋下了禍根。但是,我們還是應該承認這樣一個事實,原社會主義國家的反水不是經濟失敗,更不是泡沫經濟破裂。
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盡管我們曾認為蘇聯走上了社會帝國主義道路,背叛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但是,蘇聯國內的主要生產關系,還是公有制的,在這樣的制度下,蘇聯國內貧富差距雖然有,但遠遠小于解體后,也遠小于同期的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考慮到蘇聯國民生活水平較為平均,且在國家經濟實力較強,生產力水平較高,國民社會福利遠遠好于西方國家情況下,蘇聯普通百姓的平均生活水平是比較高的,而其出現大踏步的倒退,那也是在解體后徹底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所造成的。另外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社會主義國家,考察國家經濟是否發展,國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的一個重要指標是人均消費量,如每人多少升牛奶、多少斤糧食等等,而不是人均消費了多少錢,即可支配收入。因為,社會主義國家都是搞計劃經濟,消費品都是按人頭供應,而不是什么靠市場價格調節供應。否則,必然出現囤積居奇、哄抬物價,通過通貨膨脹變相掠奪人民財富,進而造成“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局面。
這篇文章假借西方之口,貌似公允地批判了蘇聯的經濟假象,其實質是在為臭名昭著的GDP站腳助威,說到底,還是要想盡辦法樹立美國世界的光輝形象,殊不知過猶不及的道理?如果蘇聯真的是那么不堪,60、70年代又如何對美國形成咄咄逼人之勢?大國之間的斗爭,一靠組織力,二靠生產力,如果作者說的是事實,用不著等到70年代,蘇聯連二戰也挺不過去。
那么,該文的作者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呢?說白了,就是要告訴大家,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搞的計劃經濟模式是錯誤的,是終究被歷史淘汰的,而以美國為首的世界經濟新秩序才是王道正途,如果誰要是懷疑美國給大家開出的經濟藥方、不肯跟著美國的屁股后面走,那么就是頑固不化,那就終究要嘗到“無法消化的苦果”的。
說到這里,想起了魯迅的那句話,奴才之于奴隸,往往比主子更加兇惡。
http://blog.sina.com.cn/jifengjincaoword?retcode=0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