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g1976.com/bbs/index.php
鐘 少 松
易中天是一個常常令我感到震驚的作家,我在《我不怪易中天抄襲,我只怪他抄襲都抄錯》一文中曾經(jīng)說:
“其實說穿了,易中天品歷史,品來品去,所憑借也就只四樣功夫——引用古書、翻譯古文、妄加附會和抄襲別人。在乙醚心目中厲害得不得了的易中天,在我眼里底牌不過如此。令我感到震驚的是:易中天不僅引用古書、翻譯古文和妄加附會時頻頻出錯,他甚至連抄襲別人的時候都會抄錯!”
我這段話的話音尚未散盡,易中天便接著又干了一件更加讓我感到震驚的事情:2006年10月15日《百家講壇》播出的易中天《品三國》之“半途而廢”竟然全部是從張作耀書中抄來的!
為了證實我的觀點,現(xiàn)將易中天《品三國·半途而廢》的內(nèi)容及其來歷分節(jié)羅列如下,以供核實:
1、曹操名為征張魯,實際上是逼馬超、韓遂造反。諸將勸阻曹操,卻不知曹操本來就是要逼馬超、韓遂造反一節(jié)。
參見張作耀《曹操傳》第189頁。
2、有人提醒曹操關西長矛不好對付一節(jié)。
參見張作耀《曹操傳》第190頁。
3、曹操北渡黃河,差點被困一節(jié)。
參見張作耀《曹操傳》第191頁。
4、馬超、韓遂請和,賈詡叫曹操使離間計一節(jié)。
參見張作耀《曹操傳》第192頁。
5、離間計有可能,因為馬超、韓遂關系微妙一節(jié)。
參見張作耀《曹操傳》第190頁。
6、曹操與馬韓遂“交馬語移時”,馬超問韓遂談話內(nèi)容一節(jié)。
參見張作耀《曹操傳》第193頁。
7、曹操與馬超、韓遂再次相會一節(jié)。
參見張作耀《曹操傳》第193--194頁。
8、曹操致韓遂信讓馬超起疑一節(jié)。
參見張作耀《曹操傳》第194--195頁。
9、曹操打敗馬超、韓遂一節(jié)。
參見張作耀《曹操傳》第195頁。
10、曹操征孫權(quán),先給孫權(quán)寫了一封長信一節(jié)。
參見張作耀《曹操傳》第199--200頁。
11、曹操征孫權(quán)前,孫權(quán)已將治所西遷一節(jié)。
參見張作耀《曹操傳》第200頁。
12、孫權(quán)在濡須口建“軍港”一節(jié)。
參見張作耀《曹操傳》第200--201頁。
13、“草船借箭”原型一節(jié)。
參見張作耀《曹操傳》第201--202頁。
14、“生子當如孫仲謀”一節(jié)。
參見張作耀《曹操傳》第202頁。
15、曹操因后方安穩(wěn)撤軍一節(jié)。
參見張作耀《曹操傳》第203頁。
16、張衛(wèi)勸張魯先不降一節(jié)。
參見張作耀《曹操傳》第218頁。
17、曹操攻克陽平城的多種說法一節(jié)。
參見張作耀《曹操傳》第218--219頁。
18、陽平城失陷,手下勸張魯?shù)挚挂魂嚥磐督狄还?jié)。
參見張作耀《曹操傳》第219--220頁。
19、劉曄、司馬懿勸曹操入蜀,曹操得隴不望蜀一節(jié)。
參見張作耀《曹操傳》第222--223頁。
20、劉備怕曹操,在徐州看到曹操旗幟就跑一節(jié)。
參見張作耀《曹操傳》第228頁。
21、劉備聽取法正建議攻漢中一節(jié)。
參見張作耀《曹操傳》第228--229頁。
22、劉備要諸葛亮增兵,諸葛亮請教楊洪一節(jié)。
參見張作耀《曹操傳》第230及225頁。
23、曹操下雞肋令撤軍一節(jié)。
參見張作耀《曹操傳》第233頁。
24、劉備稱漢中王一節(jié)。
參見張作耀《曹操傳》第234頁。
25、法正認為曹操撤軍是因為“內(nèi)有憂逼”一節(jié)。
參見張作耀《曹操傳》第225頁。
整個《品三國·半途而廢》,從頭到尾,真正屬于易中天的只有兩處:一處是說曹操“狡猾狡猾的”,另一處是將“破馬、韓”和“征孫權(quán)”都說成是“半途而廢”(張作耀《曹操傳》只說“伐張魯”是“半途而廢”,易中天的說法即是由此附會出來的)。
2006年10月22日《百家講壇》播出的易中天《品三國》之“得寸進尺”,也基本上出自張作耀(中間插播了兩段呂思勉的《三國史話》),但是《品三國·得寸進尺》至少還提到了張作耀和呂思勉的名字,所以我不說它。而《品三國·半途而廢》的基本內(nèi)容全部出自張作耀,易中天居然一次也沒有指明這些是張作耀先生的觀點,不知道乙醚朋友對此作何感想!
任何其他人講三國史事,都會多參考幾本著作:你講“征孫權(quán)”,總得參考一下《孫權(quán)傳》吧;講“伐張魯”,總得參考一下《劉備傳》或者《諸葛亮傳》吧;遇到“交馬語移時”的“移時”和“野麋”要解釋,總得查閱一下《辭海》之類的工具書吧。惟獨易中天藝“低”人膽大,單憑人家張作耀寫的一本《曹操傳》,就瞞天過海,大品特品品出整整一集《品三國·半途而廢》來。但學問是來不得半點虛假的,而且學問的報復心也是很強的。就在易中天瞞天過海忽悠觀眾的同時,張作耀書中對“移時”的錯誤解釋暗渡陳倉,跑到《品三國·半途而廢》中,把易中天結(jié)結(jié)實實忽悠了一回:“移時”本來是“過了一段時間”、 “過了一會兒”的意思,易中天先生看到張作耀書中說“‘時’指一個時辰,所謂‘移時’,就是超過了一個時辰(兩小時)”,不作任何考證就直接搬到《品三國》中。結(jié)果不僅讓他的《品三國》又多了一處硬傷,而且還成為他抄襲張作耀的一個最明顯的證據(jù)(明顯的證據(jù)當然不止這一處,再比如《品三國·半途而廢》分析曹操致韓遂信時,說的三點內(nèi)容,就和張作耀《曹操傳》第195頁分析的三點內(nèi)容意思完全一樣)。
我在《為易中天“賊喊捉賊”舉兩個例》中曾經(jīng)說易中天“賊喊捉賊”, 乙醚朋友那可是相當相當不服氣,可是不服氣不行啊。現(xiàn)在易中天只憑人家張作耀寫的一本《曹操傳》,就大品特品品出《品三國·半途而廢》來,連多加一本《孫權(quán)傳》或者《劉備傳》或者《諸葛亮傳》或者《辭海》之類的工具書都不肯讀。易中天自己讀書如此之少,卻在接受王志面對面采訪時指責批評他的人“讀書少”,這不是為我們提供了他“賊喊捉賊”的又一個新證據(jù)嗎?
碰到像這樣不斷增援對手、不斷給批評者提供新把柄的易中天,乙醚朋友想要不服氣,還真的不行啊!
附筆:
1、張作耀《曹操傳》,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2、張作耀寫的曹操傳有兩種,一種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曹操傳》,還有一種是南京大學出版社的《曹操評傳》。據(jù)易中天自己說,他作為母本的是《曹操評傳》。我只看到《曹操傳》,有《曹操評傳》的朋友不妨將其與《品三國》對讀,或許會有更加驚人的發(fā)現(xiàn)。
3、有細心的觀眾發(fā)現(xiàn)最近兩期《品三國》的風格有所變化,他們?yōu)榇俗鞒隽朔N種猜測。這些觀眾的發(fā)現(xiàn)是對的,猜測則不然。其實《品三國》風格有變的原因很簡單:以前的《品三國》,以易中天自己的《品人錄》曹操部分為源頭,以張作耀先生的《曹操評傳》為母本,同時還參考了周澤雄等多人的著作,其中也不乏易中天的個人體會,表現(xiàn)出來的是帶有較多易中天個人色彩的雜揉風格;而最近兩期《品三國》,除了插播兩段呂思勉的《三國史話》之外,其他從史料到觀點全部出自張作耀,易中天只不過是在張作耀提供的史料之間縫補一兩針或者是在張作耀提出的觀點后面附會一兩句而已,表現(xiàn)出來的則是帶有較少易中天個人色彩的張作耀風格。這樣一來,《品三國》前后的風格,當然就有所不同了。
同樣的現(xiàn)象還出現(xiàn)在易中天《品人錄》的雍正部分中,易中天《品人錄》雍正部分,前面講雍正生平事跡的史料及觀點,大量出自馮爾康先生寫的《雍正傳》,惟獨最后講《大義覺迷錄》的一節(jié),沒有抄馮爾康《雍正傳》,所以前后風格也大有不同。尤其搞笑的是,《品人錄》中還突然冒出一句“雍正的一生,是奮斗的一生”,把我嚇了一跳:我還以為易中天先生是在給光榮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戰(zhàn)士愛新覺羅·胤禛同志寫悼詞呢!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wǎng)絡無版權(quán)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xiāng)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