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種子”的是是非非
顧列銘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種子需求國,常年用種量為300億公斤,價值達500億元
巨大的市場空間吸引孟山都、杜邦-先鋒、先正達等跨國種業巨頭紛紛搶占國內市場。目前,全國有49家持有效證照的外資企業,包括獨資、合資、中外合資、中外合作等各種類型。
目前,“洋種子”已控制了我國高端蔬菜種子50%以上的市場份額,幾乎涉及所有的蔬菜品種。除蔬菜外,“洋種子”開始全面進入中國的大豆、玉米、小麥、花卉等領域,并逐漸形成壟斷之勢,“洋品種”蔬菜依仗其在品質、產量、抗病性等方面的優勢,占據市場80%以上利潤。
業界更擔心,一旦外資控制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可能會對農業安全造成威脅。而且,外資壟斷種子后產生的高價格、高風險“苦果” 已逐步顯現,國內種業正面臨全線失守、全軍覆沒的險境……
事情真是這樣嗎
洋種子完成布局
民以食為天,食以種為先。“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反過來講,一粒種子也可以擊垮一個產業,甚至危及一個國家的糧食安全。
農業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撐,作物品種的改良提質、更新換代更是如此。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研究表明,未來國際糧食總產增長的20%依靠面積的增加,80%依賴于單產水平的提高,而單產的60%—80%又來源于良種的科技進步。
早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孟山都、法國利馬格蘭、瑞士先正達等陸續在我國東部地區設立辦事處。由于種子對當地氣候、土壤有一定適應性,外資種業加緊實施管理人員和技術研發等方面的本土化策略。1998年以色列海澤拉種子公司、瑞士先正達種子公司在山東壽光建立實驗站,試驗、培育蔬菜新品種。
2000年,我國種業市場對外開放,美國杜邦、美國圣尼斯、瑞士先正達、荷蘭瑞克斯旺等外資種業集團趁機大舉搶灘中國市場。
目前,在我國最大蔬菜基地——山東壽光,60%到80%的蔬菜種的是洋種子,壽光地區農民每年向國外種子公司支付6億元人民幣購買洋種子。
壽光是中國種子行業的縮影。除蔬菜外,“洋種子”正積極向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進軍。尤其在玉米種子方面,美國先鋒公司的“先玉335”2006年推廣面積僅26萬畝,2009年迅猛增加到1900多萬畝,幾乎占到吉林省玉米播種面積10%,并已在我國東北等玉米主產區基本完成了布局。
繼“先玉335”后,先鋒公司還計劃推出“先玉696”、“先玉508”等一系列品種,預計將占有更大的市場份額。
另據業內人士介紹,在水稻制種方面,一些國外公司在水稻主產區與有實力的國內科研單位合作,開展水稻育種研究,意圖采取迂回戰術,涉足我國水稻種子市場。
根據中國法律,外資種子企業在中國經營種子業務必須成立合資公司,如果經營大田作物,外資不得控股。如果說率先進入壽光的先正達在蔬菜、農化、農藥領域具有全球領先優勢的話,世界第一大種子公司美國孟山都則在生物技術(含常規育種與轉基因技術)領域具有同行難以撼動的地位。
1996年,孟山都將第一代保鈴棉技術引入中國,并將該技術授權給美國岱字棉公司。隨后,岱字棉公司分別在河北省、安徽省建立起兩家合資企業,為中國農民提供抗蟲棉種子。兩家合資企業中方均為最大股東,孟山都并不直接參與種子的經營。
2001年3月,孟山都與中國種子集團合資成立中種迪卡種子有限公司,開始在中國推廣迪卡品牌的玉米及向日葵雜交種子。盂山都與中國種子集團分別占49%和51%股份。
2005年和2007年,孟山都公司分別在全球范圍內合并了美國圣尼斯蔬菜種子公司和美國岱字棉公司。目前,孟山都在中國經營的業務包括:雜交玉米種子、抗蟲棉及抗蟲棉雜交種子、蔬菜種子(雜交)和農化產品。
美國杜邦集團下屬先鋒公司進入中國比孟山都晚兩年,在中國只經營玉米種子業務。目前,該公司在中國分別與登海種業和敦煌種業成立了兩家合資公司:登海先鋒、敦種先鋒,先鋒公司均占49%股份。先鋒公司中國區總裁透露,先鋒目前在中國生產和銷售7個品種的玉米種子。按播種面積算,市場占有率估計在全國接近6%。
土種子為何敗北
在山東省壽光市稻田鎮西稻田村農民董漢元家的蔬菜大棚里,董漢元指著地里一壟壟的茄子說,以前種國內品種,冬天不愛坐果,產量低,現在鄉親們都種荷蘭瑞克斯旺公司的“布利塔”茄子,產量每畝地比國產品種高1000斤左右。
優質種子給農民帶來實惠本是好事,然而,隨著市場份額不斷擴大,外資對我國種業的沖擊也開始不斷顯現。在控制我國蔬菜種子50%以上的市場份額后,外資大幅提高種子價格,甚至出現了“l克種子1克金”的天價種子,使農民飽嘗國外高價種子苦果。
例如以色列海澤拉公司的“189”番茄、荷蘭瑞克斯旺公司的“布利塔”茄子等,每克的價格都在100元以上,但由于市場已被國外公司壟斷,農民只能被迫接受。
在營銷方式上,國外種子公司也有一套模式,先以較低價格,甚至免費讓菜農種植,獲得成功后,再向菜農高價出售,而且一旦出現病害,菜農還要付高價從國外公司購買相應的藥水與疫苗。2009年7月,壽光市番茄曾暴發黃化曲葉病毒,這種病害暴發后,國內種子企業沒有一家能拿出抗病毒品種,而國外公司在9月份就及時拿出了抗病毒的種苗。這種抗病毒種苗價格一開始為每株0.42元,但隨著農民用種量的擴大,很快上漲至每株0.87元。
山東壽光蔬菜協會人士介紹說,多數情況下,國外蔬菜種子的蔬菜產量比同類國內蔬菜種子的蔬菜產量要高出約20%,售價也比國內品種高出約20%,而且抗病蟲害能力也強于國內種子。
中國是糧食生產大國,也是種子需求大國,每年有125億公斤的種子需求量,但國內種業公司僅僅能滿足45億公斤的需求,每年還有約80億公斤種子需要從國外進口。與此同時,國內種子企業卻生產不出好種子。
統計顯示,中國擁有種子經營許可證的企業大約有8700多家,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不足100家。而真正實現產業化運作的更不足80家,這些缺乏研發能力的中國種子企業小而散,最大的種企銷售收入不到總體市值的3%,我國種子企業前20強的銷售額加起來還不如一個美國孟山都。
原因何在?一個明顯對比是,國際上前十位種企一年的銷售收入就超過150多億美元,占了世界三分之二的種子市場,僅前三家企業就占一半的份額。而從國內比較大的五家種企上市公司豐樂種業、登海種業、敦煌種業、隆平高科)和萬向德農來看,最新統計顯示,2009年這五家上市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總共才40億元。與國際大型種子企業無法抗衡。
對種企而言,良種研發能力是重要的核心競爭力,但從以上五家上市公司年報看,2009年在研發上的投入僅4400萬元,但孟山都2008年的研發投入高達9﹒8億美元,是這五家上市公司總體的152倍。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國家將對農民增加良種補貼,強調抓緊開發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種,但如何將政策利好變成動力和利潤,將是對國內種業的大考驗。
目前,我國種業多以產銷為主,擁有科研能力的種子企業不到總數的1.5%,科研經費平均投入不到銷售收入的1%,低于國際公認的“死亡線”。而國際種子公司普遍在科研和技術創新上投入重金,其科研經費投入一般為年銷售額的8%—12%。
國內的種子企業和科研單位現狀普遍是“多、小、散”,多數科研院所實力不強,成果轉化不暢。而且國內的種子公司大多是一賣了之,而國外種子公司不但賣種子還賣技術,售后服務及時到位,農民很滿意,國內種業的現狀在逼著農民去買國外種子。
還應看到,長期以來,我國一直以糧為綱,而育種力量也一直集中在糧食作物上,蔬菜、水果、花卉種子與國外差距很大,尤其是蔬菜種子市場主要由國外種子唱主角。如西紅柿的進口種子占到50%以上,長茄國外品種占比超過80%,而無刺小黃瓜絕大部分是進口種子。
而且,國內的種子產業,長期處于“一流的種子、二流的加工、三流的包裝、四流的價格”的狀態,即使再好的新種子,其價格也只能比一些老品種略高而已。而國外種子都有高水平的加工和包裝,種子都要經過精選、分級、包衣、包裝,不少種子還是論“粒”賣。
以甜椒為例,國外種子公司生產1粒種子的成本只有1分錢左右,但在中國市場要賣1元錢,比黃金還要貴。
此外,“一個省平均年審100個水稻品種還不夠,甚至要達到150甚至200多個。全國各地都在搶審農作物品種,審定數量夠多了,但真正算得上新品種的卻非常少。審定品種如此之多,并不是因為中國的育種能力大幅度提升,主要還是品種審定制度上存在嚴重缺陷,國外一個品種審定需要經過兩個環節,第一個叫DUS測驗,第二個叫VCU測定,而中國省略了DUS環節,從而導致市場上新瓶裝老酒、老瓶裝新酒等侵權現象頻繁出現。按理說,新品種審定推廣能夠增產,但目前廣東水稻平均單產僅有385公斤/畝,比2000年還減少了35公斤/畝。
從遺傳生物學分析,這些審定的水稻品種并不是創新優良品種,只是一些新品系的組合。品種審定的缺陷讓種子企業不愿對育種創新加大投入。
質劣導致價低。韓國進口的白玉蘿卜種子400元/斤仍供不應求,國產蘿卜種僅4元/斤,卻無人問津;國外引進的雜交芥藍種子300元/斤,而國內自繁的芥藍種低至30元/斤也無人買。
如何評說洋種子
為了迅速占領中國種子市場,外資還把目光瞄準了具有種質資源、生產設備、營銷網絡的優質民族種子企業,不斷加大并購我國種子企業力度。
目前,我國一些種子產業的“排頭兵”企業已紛紛被外資并購,2002年末,美國先鋒公司公司與我國最大玉米制種企業——山東登海種業成立了合資公司,拉開了外資并購我民族種業的序幕。2006年,先鋒公司與甘肅敦煌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敦煌種業——先鋒海外有限公司。
先鋒公司下一步可能與遼寧東亞種業、川農高科種業合作,消除其在東北、西南地區的競爭對手,完成在我國玉米種業科研、生產和市場營銷布局。
作為我國水稻種子市場排名第一的湖南隆平高科,也已進入外資的并購視野。目前,世界排名第四的法國利馬格蘭種子公司通過旗下VHK公司,與湖南隆平高科第一大股東長沙新大新集團合作,成立長沙新大新威邁農業有限公司。利馬格蘭公司的真實意圖就是通過新大新旗下的湖南隆平高科,涉足中國水稻種子市場。
我民族企業與國外企業合資后,名義上是中方控股,但核心技術、高層管理人員等都掌握在外資手中,合資企業實際由外資操控。
專家表示,外資在完成并購“排頭兵”企業后,我種子產業中小企業在外資擠壓下面臨嚴重生存危機,難以與外資抗衡。種子是農業之母,種業主權事關國家糧食安全。外資在我國種業市場的不斷滲透,擠壓了我民族種子企業的經營空間,使我民族企業生存艱難,一些民族企業甚至淪為外資操控的“棋子”。
那么,外資公司會控制中國種業嗎?
對此,鐵嶺先鋒種子有限公司總經理孫書庫堅決否認,跨國公司間還存在強大的市場競爭,公司經營的目標在于利潤,與政治無關。況且,跨國公司的先進經營理念將引領和促進中國種業的現代化、產業化,而提供的優質產品會使中國農民受益。
“中國種子企業剛開始會處于不利的競爭地位,但只有競爭才能使國內種子企業成長。”孫書庫說,這種情況類似于家電、通訊等行業,國內的品牌完全可以由此成長起來。“當前中國還需要與跨國企業合作,畢竟他們進行了數十年的科研儲備。”
關鍵是能否通過引進、合作來實現自主技術的提升,進而研發出更多的優秀植物新品種。
比如,通過與美國先鋒公司合作與競爭,山東登海種業保持了與國際市場接軌的競爭力。近年來,登海種業育出了10多個超級玉米新品種,平均畝產達1000公斤以上,其中“超試1號”將世界夏玉米高產記錄提高到1402﹒86公斤/畝,比原紀錄提高了306.57公斤。抗倒伏、抗病毒、單粒播、節約肥水等優良品質使得該系列新品種市場前景看好。
此外,政府的導向意圖也非常明顯。從2008年開始,農業部開始逐步停止推廣國家審定品種近400個,此舉被業內認為是“良種驅逐劣種”的最直接表現,將有利于選用良種,凈化種子市場,減少市場供給和種子的價格壓力。
今年兩會上,一些代表委員指出,在中國日漸重視糧食安全,而耕地資源日趨緊張的今天,開發良種成為確保農業豐產的重要手段。全國政協委員、安徽農業大學副校長夏濤認為,農業安全對任何一個國家都非常重要,種子安全是農業安全的根本,如果不能掌握種子先進技術,農業發展就會陷入被動。一粒種子的力量可以改變世界。中國要解決“米袋子” 和“菜籃子”的問題就必須在科技上形成優勢。
10年前,美國第一大種子公司盂山都,利用我國的大豆種子分析研制出的抗病高產優質轉基因大豆,在巴西和阿根廷被大量種植,掌控了當地的種子市場,而這兩個國家農業發展便受制于人并且農民要以更高價格去購買大豆種子。
可見,如果想控制某個國家的農業,就控制種子。當然,我國現在還沒有到如此嚴重的程度,但是如果再發展下去,一旦種子真被國外的跨國公司控制,那是非常危險的,不僅牽涉農業安全,還牽涉國家安全問題。
(《環球視野》2010年7月1日第299期,摘自2010年5月《中國外資》)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