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塞
鐵礦石三巨頭分屬于三個國家,為了各自的利益,居然可以聯合起來。可我們一個國家的人,卻只在那里相互殺價,怎么也難聯合起來。這種不合作的國民性,如果不改,中國在國際貿易中只會吃大虧
本周,商務部發言人姚堅說,我國在國際貿易體系的定價權幾乎全面崩潰。這個判斷是很到位、很客觀的。因為長期以來,中國買什么什么漲到天上去,賣什么什么跌得面目全非。
最為典型的是鐵礦石,中國需求量占全球新增需求量的65%,但鐵礦石的價格卻從2001年前后的每噸十幾美元,漲到今年4月份的每噸140多美元,價格幾乎漲了10倍。且自2003年參與海外鐵礦石談判以來,中國未勝一局:2003年鐵礦石價格上漲18.6%,2004年漲86%,2005年漲71.5%,2006年漲19%,2007年漲9.5%,2008年漲85%,2009年日韓企業鐵礦石價格下跌33%,中國沒有跟進,2010年,中國鋼鐵企業接受季度定價模式,鐵礦石價格漲幅前期基本在100%左右。
與此相對照的是稀土,中國稀土礦的儲有量和產量,在世界上可以說是壟斷,但我們的價格卻一直起不來。
中國國際貿易定價權幾近崩潰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點:
第一,企業主體太散,太小。國際上,鐵礦石巨頭只有三家,即使加上印度鐵礦石出口商,也比較有限,而中國鋼鐵廠有幾百家。由此,我們失去發言權。有色金屬也是如此;
第二,國際原油這方面,中國有中石油、中石化兩大巨頭,但石油的價格卻由期貨來決定,石油和有色金屬價格被少數幾家國際投行把持,中國又插不上話。中石油、中石化的原油進口量,占中國進口量的幾乎全部,但是他們對原油期貨卻沒有發言權;
第三,有些企業主體的利益,或者與國際資金一致,或者因為主體的利益而競相殺價。比如稀土,很多中小企業為了多出口,增加出口量,有點利潤就出,互相殺價,互相搶單,導致中國利益嚴重受損。再如鋼鐵、原油等,這些主要是國企,它們可以轉移成本,而價格上漲對他們有利,因此在進口談判時,他們并不一定會全力以赴;
第四,中國人的國民性,一盤散沙,相互不合作,導致捏不到一起。鐵礦石三巨頭分屬于三個國家,為了各自的利益,居然可以聯合起來。可我們一個國家的人,卻只在那里相互殺價,怎么也難聯合起來。這種不合作的國民性,如果不改,中國在國際貿易中只會吃大虧;
第五,不懂金融,不懂經濟,不懂資本市場或商品市場。其實,中國即使有上面的問題,也仍然可以少吃虧的。我們只要根據國際資本市場或商品市場的波動,即可以做到不吃虧或少吃虧。全球的股市和期貨市場的波動,基本同向,我們只要在全球股指見底前后,多多在全球買入資源,在全球股指或商品市場價格處于頂峰附近,少買入,或不跟人家簽合同,我們就可以做到比較主動。例如,今年2月份,筆者曾就鐵礦石談判寫過一篇文章,建議拖過全球期貨市場的頂部,越到后面越主動。而我們恰恰是在4月份的頂部接受對方的定價方式和定價的。這樣操作,焉能不敗?
第六,即使不懂金融,也可以根據中國宏觀經濟的走勢來簽合同。當中國宏觀經濟處于底部時,多簽,多買,當中國宏觀經濟處于頂峰附近時,不簽合同或少買,一樣可以少吃虧。中國是全球經濟增量的火車頭,因此,中國需求對全球資源價格的影響,極其巨大。當中國經濟降溫時,全球資源價格必跌,當中國經濟高漲時,全球資源價格必漲,這中間可能有幾個月的時滯,但無論如何,它們的大方向是一致的。比如本輪宏觀經濟的頂部,中國是在2月份,而國際商品市場見頂的時間是4月份。因此,我們只要在中國宏觀經濟處于頂部附近不買或少買,而在中國宏觀經濟處于底部附近時大量地購入,或者當我們在頂部的現貨市場買入時,在期貨市場上放空單對沖風險,我們一樣可以做到降低我們的成本,少受損失。或者,我們在中國宏觀經濟處于底部附近時,在國際市場上買入資源現貨,同時在期貨市場上做多期貨,這樣我們不僅可以保證自己的成本很低,還可以賺取期貨市場上的利潤。
只是現在,在中國進口全球資源這個問題上,我們擁有多少從實戰中摸爬滾打出來的懂金融市場的人才?如果擁有這樣的人才的話,有多少我們用到位了?這兩個問題不解決,最終,我們只能在失去定價權以后,失去更多利潤。今年鐵礦石進口,中國將損失幾百億美元,這就是幾千個億啊!如果用這些錢來找中國自己的人才,或培養中國自己的人才,我們會敗嗎?不會的!
其實在鐵礦石談判問題上,在判了胡士泰之后,中國可以判前期合同無效,然后再重新建立招標模式。如此,中國就會全面主動。中國懂金融的人沒有,懂法律的人總有吧?為什么不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呢?為什么每年都要白白送出幾百億美元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