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五一,中國工人研究網召開第一屆工人學術研討會
發布: 2010-5-07 | 作者: 中國工人研究網
五一國際勞動節是全世界勞動人民的節日,中國工人階級也應該紀念這個節日。2010年5日1日,為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120周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五一勞動節90周年、新中國法定五一為勞動節60周年以及中國工人網創辦5周年, 中國工人研究網在北京舉辦了主題為“全球經濟危機下的中國工人狀況”的第一屆工人學術研討會,到會60余人,共同對五一國際勞動節進行了慶祝。
中國工人階級是全世界數量最龐大的工人階級隊伍。它有著光榮的歷史,既參加過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又經受過市場經濟的洗禮;它有著特殊的經歷,既有享受過崇高政治地位的老工人,又有雇傭制度下成長起來的新工人;它有著不同的構成,既有無產階級化尚未完成的部分,又有具有正反兩方面經歷的國企工人。今天在全球經濟危機的條件下,他們正面臨著新的問題。
會議開始,首先由主辦單位致辭。致辭中說:工人網成長的5年也是見證中國工人坎坷經歷的5年。它曾遭受過挫折并受到過來自工人的敵人的威脅與攻擊,但它得到更多的是進步人士和全國工人的支持,因此它是不斷發展的。尤其是近兩年來,工人網為工人編輯出版了數十種書籍和閱讀材料,每年不定期地組織大學生和青年深入工廠社區進行調查研究,追蹤觀察如通鋼事件這樣的典型案例,開展了“全國青年‘聚焦工農’征文活動”等等。這5年來,中國新老工人的斗爭也是一個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對企業的私有化改制,職工由被動防御逐漸走向主動防御,由上訪請命到直接抵制,最典型的就是通鋼事件。退休工人由單純的呼吁改善生活到有組織有明確目標的要求取消退休“雙軌制”。新工人逐漸學會了利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利,“塵肺病”的斗爭就是一例。他們為改善工作條件和工資待遇,罷工斗爭明顯增多。這一切都說明了,中國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在覺醒,斗爭水平無疑將得到極大的提高。面對全球資本主義危機,工人的斗爭必將表現出更加復雜的形式,但“敵人一天天爛下去,我們一天天好起來”則是一個基本的趨勢,我們期待著中國工人在斗爭中成長壯大。
接著會議安排了精彩的文藝節目。大學生紅歌演唱隊演唱了《咱們工人有力量》、《我們走在大路上》、《我們年輕人有顆火熱的心》,他們的熱情代表著越來越多的進步青年關注工農;新工人社區志愿者演唱最新專輯《放進我們的手掌》,要求把勞動價值放進勞動者的手掌;建筑工地志愿者表演的詼諧幽默的《三句半》逗得大家笑聲不斷,他們演唱的韓國工人廣為傳頌的《勞動者戰歌》,讓與會者分享了韓國工人斗爭的意志和豪情。
全國總工會工運史研究專家、《中國工人運動史》(1-6卷本)主編唐玉良向會議作了《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120周年:團結起來,為恢復勞動人民主人地位而斗爭》的致辭。唐玉良指出,五一勞動節是國際無產階級為了自己解放而團結戰斗的革命節日,是馬克思、恩格斯倡導下,經過國際無產階級40年的斗爭,特別是經過1886年五一大罷工,通過流血斗爭取得的。在資產階級國家里,統治階級非常嫉恨無產者的組織,對紀念活動進行鎮壓,于是紀念五一節就產生了兩條路線的斗爭。第二國際叛變后,這種斗爭更為明顯。統治階級鎮壓不了工人群眾,就要用欺騙的辦法,將革命的節日變成不革命的節日。因此,我們要明確,五一勞動節不是為了旅游和娛樂,而是為了促進國際無產階級團結,是無產階級共同戰斗的節日,是實現無產階級歷史使命、消滅資本主義、消滅剝削和階級的節日。離開這一宗旨,紀念勞動節就走偏了。國際歌最能表達這一意義,將馬克思主義的精髓集中其中,是戰斗的歌曲。我們為無產階級解放事業而奮斗,這首歌絕對不能忘記。
紅色歷程研究會會長馬青柯代表紅色歷程研究會向會議致辭,祝賀第一屆工人學術研討會召開。他強調,目前中國工人階級的地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曾經跟隨毛主席干革命、搞建設的廣大黨員、干部及廣大工農兵群眾是不會長期容忍這種種現象的,事實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黨員和群眾覺悟起來,吉林通鋼工人群眾英勇斗爭即是典型的例子,工人階級必將掌握自己的命運。
會議就四項議題進行了研討,分別是國企改制與老工人、新工人現狀與權利維護、工會與工人權利以及學者專題報告。
在第一節的討論中,來自洛陽、開封、重慶等地的老工人分別介紹了當地國企改制和工人斗爭的情況。洛陽東風軸承廠在生產蒸蒸日上的條件下,被強令破產,把土地賣掉,并要拆遷房子,引起職工警覺,多次去市政府要求解決拖欠養老保險和醫療費問題,已經斗爭了9年,取得了較大成績。開封市原有國有企業40多個,98%已完成改制。開封市從幾個工人起,一直到開展萬人走近市政府的活動,歷經坎坷,逐步走向工人的團結與聯合,在取暖費等方面也取得了抗爭成果。中外合資企業重慶康明斯發動機有限公司是重慶50強、十佳外商投資企業,但卻比照破產企業,把598名職工解除勞動合同,市政府以會議紀要方式予以支持,506名職工被迫提前辦理退休。從2005年到現在,職工一直以上訪上訴等各種方式提出抗議,抗議以破產企業辦法辦理退休。重發職工志存高遠,旗幟鮮明提出“為重發職工討回公道,給跨國公司立個規矩”的目標。洛陽礦山機械廠是一五計劃建立起來的大廠,職工們將機械廠視為自己的家,奮斗二十多年。后來一次就下崗8000人,廠領導在大會小會上,欺騙說國企需要減員增效,大家要識大體、顧大局,如果未來企業效益好轉,還會把大家請回來。結果下崗以后翻臉不認人,工人被迫去堵馬路,解決了一部分問題,75年以后參加工作的職工可以享受內退待遇。
在第二節關于《新工人現狀與權利維護》的議題討論中,來自珠三角的服務于工人的公益組織、農民工社區志愿者、建筑工地服務組織的工友、研究人員和志愿者互相交流新工人的處境,分享了打工者服務工作的做法和經驗。
來自珠三角的志愿者介紹,在金融風暴來臨后,資本家把危機轉嫁到工人身上,深圳掀起裁員風波,大批試用期的工人沒有被雇傭就裁掉了,合同到期廠方不給續簽,還不給加班機會(工人收入很大部分來自加班),逼迫工人自離,工人維權成本大幅上升,工人依據勞動合同法提出的很多訴求,政府都不再支持。
曾經在長三角體驗過生活的一位大學生志愿者談到了以大學生為主體的技術工人的狀況,他說,一些生產精密儀器的國家重點高新企業,經濟危機對它們影響不大,2009年寧波汽車廠、諸暨繡花機廠等工廠利潤還出現了大幅增長,但老板以危機為由不給工人漲工資,這些企業以大專生、本科生為主,但是,從勞動條件、工資收入和思想意識方面來看,他們與普通工人并不存在一條很大的鴻溝。
來自四川的建筑工人何正文講述了自己和工友們走過的辛酸維權之路,他在工友里廣泛宣傳勞動合同,并主動學習馬列毛的著作,他認為建筑工人必須好好學習法律、并團結起來,“鐘已經放在那兒了,你不敲它就永遠不會響”。
一位大學生志愿者講述了深圳塵肺病風鉆工人的艱辛維權歷程,在經過多次上訪、靜坐,工人已獲得部分賠償,但這些工人活動已經脫離生產領域,抗爭很艱難,他說,青年應該走入工人之中,幫助開展維權活動。
來自新工人社區的大學生志愿者認為,南方打工者住在工廠,北方則住在城鄉接合部,形成工人聚居區,在這樣的社區中,工人有生活的網絡,也有足夠時間思考今后的打算,開展文化服務、維權咨詢、法律宣傳等工作存在較大空間。
第三節《工會與工人權利》的討論頗為熱烈。澳利威工會顧問、工人研究網研究人員、民間研究者、全總的老干部共同探討了工人維權與工會斗爭的關系。
澳利威工會顧問張軍介紹了煙臺澳利威工人維權過程:2006年澳利威工人罷工數日,成立了澳利威工會,在全總、丹麥工會的先后支持下,澳利威工會克服來自當地勞動監察部門等機構的重重阻力,取得了突出成績,工會成立后,監督公司跟全部工人簽訂合同,違法加班現象也一掃而光,并幫助保安等群體維權。澳利威工會弘揚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精神,在成立三周年之際,成立面向社會打工者服務的“澳利威工援熱線”,免費給打工者提供法律援助。
中國工人研究網的研究人員談到了合法并充分利用工會進行維權的設想,他以遼寧凌源鋼鐵公司為例,說明廠方采用成立所謂職工持股公司,事實上把職工變成勞動派遣工等辦法,將一部分職工分離下崗。目前工人主要采取上訪和依照勞動合同法來進行維權,但成果有限,而凌源鋼鐵工人所要求的權利都是工會法所規定的,工人卻對此普遍缺少興趣,因此,如何利用工會法來進行維權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與方向。
一位民間研究者談了關于在農民工輸出地建立工會的設想。他說,四川、河南省工會已經進行了探索,輸出地以村級為建制,黨支部書記一般是工會主席,都不反對為本村務工者維權,而且打工者習慣于通過熟人關系打工,同鄉之間也易于聯合。
全總工運史專家唐玉良針對工會問題指出,必須把經濟斗爭同工會運動結合起來,不管現有工會發揮作用如何,勞動者不掌握工會很難捍衛自身權益。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副教授陽和平以“新老工人的團結和知識分子的作用”為題做了精彩發言。陽和平指出,階級分裂是工人運動步入低潮的最主要原因。美國工人階級就存在內部不團結的問題,黑人受教育差、失業率高、工資低,類似于中國的農民工,北方資本家就曾經利用黑人破壞白人工人斗爭。白人工人也容易認為盡管受老板剝削,但還比黑人強,斗爭動力就減弱了。在20世紀30、40年代,黑白工人團結一致,工人運動取得了大發展。關鍵在于白人克服偏見,把黑人工人的利益放在首位。中國城市傳統工人一般是正式工人,農村一般是臨時工,地位差異影響階級團結,要求有保障的工人必須把無保障工人的利益放在首位。陽和平還指出,在工人階級斗爭初期,知識分子可以起到重要作用。美國工人運動中有很多革命知識分子參與,70年代大批知識分子走入工人中去,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工人運動的發展。目前,越來越多知識分子同情工人處境,深入工廠、農村調查研究,熱情很高,但往往不知道下一步朝哪里走。現在形勢給知識分子同工人結合創造了大好條件,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找不到工作。他主張動員進步的大學生去工廠當工人,把馬列毛主義的普遍真理同現實結合,促進工人中產生階級的、自我解放的意識。
香港理工大學教援、勞工研究專家潘毅,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盧暉臨為會議作了《新生代農民工》的報告,并同參會人員進行了充分的交流。
晚間,清華大學副教授朱安東做題為“全球經濟危機與中國應對”的專題報告,深受工人們的歡迎。
這次會議促進了新老工人的相互了解。老工人代表同新工人代表互相交流、增進了了解。傳統工人表現出深厚的理論基礎和鮮明的階級意識深深觸動了新工人,新工人表現出積極的思維活力和進取的階級訴求給老工人以期望。這次會議也是知識分子與工農互動的一次經驗總結。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走入新老工人群體,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積極探索文化服務、法律宣傳等各種形式的活動,在促進工人階級團結的同時,體驗工人的生存狀態,了解工人的疾苦和要求,改造知識分子自身的局限性,樹立為無產階級解放事業奮斗的世界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