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政文摘(2010-5-8)
敲詐政府入罪 法治猶如麵團
名校師生互毆 教育失敗象徵
“消費”古人:文化已成金錢附庸
中國的威脅和實力都被高估
軍政界:蘇聯介入中越戰爭
2千司局長進校園修課,多選周易老莊和禪宗
中組部長罕見嚴厲:要讓賣官的身敗名裂
朝鮮版《紅樓夢》火爆北京 票被炒出天價
.......................................
敲詐政府入罪 法治猶如麵團
東方日報
內地自稱法治社會,但實際上權大于法的事件經常發生,為打擊弱勢群體,甚至可以捏造莫須有罪名。法律有如官員手中的麵團,被權力隨意擺布。
據內地媒體報道,因土地被佔將鎮政府告上法庭的山西臨縣兔坂鎮農民馬繼文雖然勝訴,鎮政府卻不歸還其土地,迫使其拿著法院的判決不斷上訪。鎮政府稱其以上訪為名要脅政府,結果馬繼文不僅未能要回自己的土地,最后反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罪名是敲詐勒索政府。
一個上訪者只是為尋求司法的公正,卻被法院以「敲詐政府罪」判處徒刑。作為受害者,其不僅未得到司法保護,反而陷入更深的深淵,這種司法不公的事件,也只有在中國才會經常發生。翻遍中國的法律條目,還沒有敲詐政府罪這個罪名,當局的做法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羅織罪名 打壓上訪
一直以來,為了對付老百姓上訪,各地政府煞費苦心屢出奇招,有辦「法律學習班」的,有送進精神病院的,如今又想出「敲詐政府」這一莫須有的罪名。或許過不了多久,大概「傷害政府罪」、「搶劫政府罪」、「綁架政府罪」、「強姦政府罪」都會橫空出世。
地方政府之所以對這些上訪者不擇手段,與官員畸形的維穩觀相關。在地方政府眼中,維穩就是百姓不要上街游行、不要抬棺鬧事、不要越級上訪。即便老百姓房子被強拆、土地被強佔、親人冤死,都只能打掉門牙往肚里吞,任何申訴上訪都是挑戰政府,就是破壞穩定。正是因為這種畸形的維穩觀,各地政府打壓上訪民眾才會花樣迭出。
其實,上訪者絕大多數并不是無理取鬧,他們越級上訪,或者自殺自殘往往是迫于無奈。因為他們按照正常的司法途徑,根本此路不通,甚至經常備受打壓。好比馬繼文這宗桉件,明明政府強佔其土地,法院也判其勝訴,但政府就是不賠償,馬繼文拿到的判決,不過是一紙空文。為討還公道,上訪伸冤完全正常,何況這根本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賦予國民的基本權利,無奈司法已淪為權力的幫兇,被官員隨意曲解和歪用。
敲詐政府罪,表面上是個荒唐的司法問題,但實際上是政治問題,就是執政當局能不能秉公執法,是維護權貴官僚的利益,還是維護大眾的利益?如果當局真正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馬繼文又何至于淪落到如此地步?馬繼文的遭遇,其實是上訪者的普遍問題。
司法是社會正義的最后底線,假如這一底線都被突破,老百姓去何處伸冤?事實上,如果政府不能為民眾做主,民眾也將遠離這個政府,甚至推翻這個政府。中國當前表面歌舞昇平,一派和諧,實際上已危機四伏。
名校師生互毆 教育失敗象徵
太陽報
本文重點
* 填鴨教育 鞭打體罰
內地教育風氣日益敗壞,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日前北京大學一名教授因為排隊購買火車票,與清華大學一名學生在大庭廣眾之下相互毆打,一時成為內地教育界的新丑聞,更成為中國教育失敗的象徵。
由于今次事件涉及的是中國最頂尖的兩所名校,因此引發網民廣泛議論,有人譏笑這兩所大學師生「能文能武」,文能做假欺騙,武能斗毆廝殺。還有人諷刺,教授如禽獸,學生如畜牲,一個毫無師德,一個毫無禮貌。這些嬉笑怒罵的語言,生動折射出當前中國教育的問題。
事實上,目前內地學校的師生關係,早已不是春風化雨的和諧關係,雙方有時形同水火。前年十月四日,山西朔州第二中學學生李明因不滿老師批評,在課堂上連捅老師四刀,致其不治身亡。同年十月二十八日,北京中國政法大學的一名學生因不滿老師與其女朋友的師生戀,于上課時在課堂上用刀將老師當場活活捅死。
至于老師體罰學生的事例更是數不勝數。去年底,山東濰坊一名十四歲初中學生被教師罰站,活活凍死在零下十度的冰天雪地里。該校一位老師竟然恬不知恥地稱:「孩子死得很安詳、很舒坦,臉上沒有痛苦。」在重慶渝中區一家幼兒園,一位五歲小女孩因為感冒咳嗽,在地板上吐痰,老師竟壓著她的頭,要她把痰舔吃了!相比這些血淚斑斑的事件,北大教授與清華學生的互毆,只是小巫見大巫而已。
填鴨教育 鞭打體罰
中國自古就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一說,桃李春風,師生情篤,尊師重教,愛護學生,這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正因如此,社會對教師的素質要求也相對較高,「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學問、人品缺一不可,否則不足以為人師。但現在課堂如戰場,純潔的師生關係這些年已經完全變質。連名校的師生尚且如此,遑論其他學校?
中國教育早已不是春風化雨的淨地,而是一部摧殘人性的機器。填鴨式的應試教育不是以人為本,而是以分數為本,在這樣的體制下,學生成了教育流水線上的產品,教師則是流水線上的工人,沒有溫情,沒有關愛,只有鞭打及體罰。而培養出來的學生,亦是目中無人,對教師更是充滿仇恨,一有火星,矛盾便迅速激化。
北大教授與清華學生互毆,雖然是一宗小得不能再小的治安桉件,但折射出中國教育的病癥。中國教育改革三十年,實際上失敗了三十年,尤其是近年來教育產業化的導向,使學校既像一個官場,又如一個商場,校長書記忙于爭權奪利,教授老師熱衷賺錢,學術研究充斥造假詐騙,而學生則成為校方的搖錢樹。內地教育機構與其說是教書育人,不如說是誤人子弟。正是因為對國內教育大為失望,內地諸多家長紛紛將子女送出國,免受荼毒。
“消費”古人:文化已成金錢附庸
2010年05月06日 17:47 來源:僑報 作者: 朱四倍 【大 中 小】
中國三地爭奪“西門慶故里”:山東陽谷縣將建設“水滸傳-金瓶梅文化旅游區建設項目”,復原西門慶和潘金蓮的幽會地點;山東臨清縣提出打造“西門慶旅游項目”,重修王婆茶館、武大郎炊餅鋪等;而安徽黃山則聲稱將投資2000萬元(人民幣,下同)開發“西門慶故里”。
雖然這是一種鬧劇,但人們卻不能忽視爭奪者變本加厲的“大手筆”:動輒幾千萬元的投資,加上“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通行證”,已經發展到了連西門慶和潘金蓮的幽會地點也不放過的地步。
其實,對古人的爭奪戰已經成了“鬧劇”的“連續劇”: 從炎帝到老子、孫子、墨子,從司馬遷、董仲舒到諸葛亮、王安石、袁崇煥、李白……上述名人的故里都有地區在爭,政府“帶隊”、專家“挖空心思論證”的“連續劇”真叫一個精彩。
在筆者看來,歷史在當代人的眼中已經不是歷史,文化傳承已經不是“發揚光大”,任何有噱頭和炒作價值的歷史人物都成了一門“利益學”和“算計課”:歷史早已成了一種可以被用來獲利的行業,如果歷史不能與利益結盟,乃至不能帶來更多的金錢,那么,所謂的歷史就不能進入當下。進入當下的唯一“通行證”就是經過仔細考量后的“利益轉化公式”——古人能否成為攫取金錢的籌碼。西門慶和潘金蓮的幽會地點進入開發范圍,難道不是最好的明證嗎?
大陸作家阿來擔憂,文化產業發展也會重蹈“GDP崇拜”的覆轍,文化淪落為金錢的附庸,成為庸俗的叫賣品。西門慶故里難道不是作為“叫賣品”的身份而出現的嗎?種種怪象之下,除了利益、投機之外,恐怕沒有人會把真正的文化放在心上。由此造成的后果是一方面沒有真正有深度、有影響力的文化產品,另一方面,卻是大量粗制濫造、投機取巧的“偽文化產品”。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尷尬和難看。在投機心態和利益欲望之下,中國只可能離所謂的 “文化產業”越來越遠。
當下,很多人陷入了利益思維主導文化的泥淖之中——把文化當成了賺錢機器。山東安徽兩省三地爭奪西門慶故里固然令人心憂,而更令人心憂的是彌漫于整個社會的集體無意識。這種集體無意識的日益侵蝕,某種程度上會讓人丟棄理性的思考和糾偏的勇氣,最終在利益驅動下“消費和綁架”文化。
對名人故里的爭奪,可看到地方政府利欲熏心的一面,當這種行為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時,筆者以為,這意味著是對歷史的一種畸形“消費”,是對文化經典的糟蹋,更是文化經典傳承的斷裂而不是“保護”。西門慶華麗轉身成為當地政府追捧的文化產業英雄,在筆者看來,更是對文化的羞辱。因為這不是在 “平反”,而是一種利用,由此折射的短視和淺薄是社會之痛。
先人創造了文化經典,我們卻用來“消費”,這種顛覆和錯位驗證了時下社會中文化精神的退化和物欲的張狂。“名人故里”爭奪,哪怕是作為反面人物出現的“古人”也不放過,這是歷史正在成為“獲利行業”的社會隱喻,不能不叫人憂心。
(作者系大陸教師)
中國的威脅和實力都被高估
2010年05月06日 00:50 來源:《華爾街日報》 作者: 【大 中 小】
外國媒體對中國的評價往往容易走極端,要么鼓吹威脅論,要么高調唱贊歌,很有些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況味。拿著放大鏡看中國,大概是一些外媒在中國報道上的習慣性做法,難免失真。(凱麗)
中國的威脅和實力都被高估
2010-05-06 《華爾街日報》
上個月初,10艘中國海軍艦艇穿越白本宮古海峽,抵達西太平洋進行訓練,令亞洲國家和美國再次關注中國與日俱增的海上野心。但這一事件并不像某些外國評論家所說的那樣是一個嚴重的威脅,盡管它展示了中國海軍取得的發展。國際社會應該向中國海軍伸出合作和友誼之手,而不是將它擴大活動范圍的做法妖魔化。
中國境外的多篇媒體報道、網上評論和學術文章稱這一事件是“恐嚇”和“挑釁”,是“羽翼豐滿的遠洋海軍”的活動。雖然一年多以來,中國海軍一直在支援索馬里海域的反海盜行動,但這樣的反應仍然大大高估了中國的現有實力。中國的長遠戰略是建造和部署航空母艦,加強指揮與控制,提高后勤保障能力,以便在近海海域之外開展更加有效的行動。然而,像今年4 月這樣的訓練只是朝著這一目標邁出的試探性的第一步,并不意味著目標的實現。
例如,中國現在并沒有奪取和保持海上制空權的有效手段。制空權對于制海權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要實現協調一致的空、海、潛聯合行動,中國海軍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即便在它期待已久的航空母艦下水后也是如此。制造能夠艦載的飛機、協調安全可靠的空中行動、滿足附屬空軍部隊的巨大后勤需求等挑戰,仍然是中國海軍需要克服的幾大障礙。在欠缺海上制空權的同時,據說中國并沒有建造海上補給艦的大型計劃,它的大多數潛艇艦隊更適于沿海作戰而不是遠洋行動。
這次訓練還證明,中國海軍需要提高它與其他國家海軍在海上進行專業化互動的能力。在中國艦艇通過沖繩南部的日本海域時,派去監視它們的日本驅逐艦受到中國飛機毫無必要的近距離騷擾。
然而從另一種意義上說,最近的這次訓練是相當成功的。這次訓練引起外國媒體的一陣不安,也許證明中國至少在一種戰爭領域已經很有戰斗力——心理戰。通過給地區媒體和網絡空間注入如此不安的情緒,中國人也許實現了這次訓練的“輿論戰和心理戰”目標。有時候心理能夠決定現實,至少中國人似乎是這樣期望的。
對于不斷發展的中國海上實力,該地區的反應應該是以不變應萬變。美國及其盟友必須繼續保持它們在該地區的技術優勢。以不變應萬變還意味著國際社會應該繼續向不斷壯大的中國海軍伸出合作和友誼之手,而不是將它擴大活動范圍的做法妖魔化。
軍政界:蘇聯介入中越戰爭
中國今年軍費增長速度大幅下降,反觀南海周邊各國卻呈現軍備競賽的勢頭。
亞洲各國成為軍火交易大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日本、韓國、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和臺灣地區,單是潛艇在八年內就要買八十至一百艘,越南去年花三十五億美元買俄國六艘「基洛」級潛艇、二十架蘇30MK2多功能戰機,及大批米17直升機,成為中國的聚焦點。俄國租借金蘭灣的談判令人重溫中越戰爭的歷史,越南披露的資訊證明蘇聯介入中越戰爭的關鍵性作用。
中越戰爭不過是美蘇全球爭霸的一環。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初,《蘇越友好合作條約》簽訂。十二月中旬,中美發表《建交聯合公報》。莫斯科左右開弓,取得金蘭灣、峴港等海空軍基地后,縱容越南十二月入侵柬埔寨,蘇軍在一九七九年底全面侵佔了阿富汗。中國打越南則是給美國的投名狀。
一九七九年二月十七日,六十萬解放軍全面反擊越南。蘇聯十八日即派國防部第一副總監奧巴圖羅夫大將飛越南任總軍事顧問,隨團二十馀名高級將領分別派到越軍總參謀部各局參與指揮,奧巴圖羅夫急赴諒山前線視察戰況。針對越南邊防部隊被包圍,北方防線近于崩潰,中國大軍正向河內殺來,奧巴圖羅夫要越共書記黎筍即刻從柬埔寨調回一個軍保河內,配備蘇聯武器組建BM21火箭炮師;加上蘇軍空運通訊連到位,使顧問團和越軍總參謀部能順利指揮作戰。越軍資訊化水準明顯提高,中國出境作戰則暴露通訊指揮的致命傷。
美國衞星偵察到蘇軍在蘇中邊界大規模戰略調動,蘇聯艦隊馳援越南,及時通報北京,于是,中國三月五日宣布從越南撤軍。
司馬成
2千司局長進校園修課,多選周易老莊和禪宗
中組部要求2000多名司局級官員,年內在7所院校完成至少40個學分的選課任務。據悉,報名人數在前三位的講座均來自北大,分別是“周易智慧”、“道家思想與老莊智慧”、“佛教禪宗與人生”。
兩千司局級官員進高等學府拿學分
人民大學授課現場。身為學員的司局官員們本身便掌握諸多政策制定權力,所以對授課老師要求更高。
重慶晚報5月7日報道 2000多名司局級官員,被要求今年內在7所院校完成至少40個學分的選課任務。
2008年8月11日,中組部下發《關于 2008~2012年大規模培訓干部工作的實施意見》,“推行干部自主選學”是“改革創新的主要措施”之一。今年,一場司局官員的“校園計劃” 據此展開。
時隔20多年,張寧重回校園。
這位從事對外交流工作的團中央女官員,天天穿著運動鞋,在人民大學的教室、食堂、操場到處轉,“享受當學生”。從 4月12日至16日,這5天里,她的身份從中國國際青年交流中心副主任臨時切換為“中國經濟改革模式與中國發展道路” 專題班學員,一個高校選課生。
和張寧一樣,來自中央統戰部、工信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司法部等15個中央部委的2000多名廳局級官員,今年內將被全部強令在黨政軍三大 “最高學府”——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和國防大學,以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等4所高校,完成中央組織部規定的自主選學任務。這也是部委司局官員第一次大規模做選課生。
菜單式的自主選學
“以前是讓你學什么就學什么,現在是需要什么學什么。”
4月16日上午8時40分,可容納100人的人民大學匯賢大廈C座605室,已有10多人到場,像開會一樣,每個人座位上均擺有姓名牌子。
此次15個試點單位司局級官員總數為2242人,應選學人數為2039人,可以不參加此次自主選學的,主要是今年參加中組部“調訓”的官員——共計329人。
試點前,中組部等曾對15個單位的1500多名司局級干部作問卷調研,結果顯示:在5年內,參加中央黨校等五大干校調訓的,占65%;參加本部門、行業培訓的占30%;參加境外培訓的占18%;僅有97人(約占0.7%)曾到高校選學。
去高校的機會顯然更為難得。司法部司法鑒定管理局局長霍憲丹一下子選了近60學時,其中1個專題班和6個講座。按照規定,每位學員需選修40~60學時課程,多數人選擇“1個專題班+若干講座班”。
參加工作30多年的霍憲丹記得1990年參加過“中央級”培訓,近20年后,去年他終于又有機會去中央黨校,但因工作太忙而被調至浦東干部學院短期學習。霍憲丹認為,菜單式的自主選學,提供了一個“合理合法的學習機會”。
“坦率地說,最初我對培訓效果不太確定。我不知道他們繁忙的情況下,對純粹的學習是否感興趣。”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馮惠玲說,她原以為官員們更傾向于去黨校和行政學院學習,那里的培訓往往與提拔相關。如今的開班效果超出了她的預期。
國家工商總局外資企業局副局長徐曉東2006年曾參加中央黨校的廳局級官員輪訓,主要課程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鄧小平理論等。“以前是讓你學什么就學什么,現在是需要什么學什么,還是這樣效果好,以前培訓課程內容許多屬于‘復習’。”
一位學員則坦率地表示,在黨校,不喜歡聽的課也得聽,而此次各高校供選擇的課程,多有精品。初次報名結果顯示,專題班中,黨政軍三校報名人數為 729人次,而四所大學的報名人數為1610人次,選擇高校的人數明顯更多。
《周易》成最大熱門
報名人數在前三位的講座均來自北大,分別是“周易智慧”、“道家思想與老莊智慧”、“佛教禪宗與人生”
選課積極的司法部官員霍憲丹遭遇了一次小“郁悶”,他在不久前接到人事部門通知:重新選課。因為他所報的心理學、系統科學、環境保護等講座,由于報名人數不足,被迫取消。
據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干部教育辦公室閆鐵軍介紹,最初各高校上報的課程都很多,他們篩選刪減了一部分——比如類似醫院改革這種過于專業的課程——也讓大學精簡了部分課程,中組部決定最后的專題和講座菜單。
但初次報名情況,還是讓人有些意外。7院校準備的56個專題班,有13個班因未達20人門檻未開班;174門講座中,更是有132門課,因未達25人門檻暫不開課。據透露,有的課(講座)出現只有兩個人報名的現象。
人大取消了 3個專題班,分管科研的常務副校長馮惠玲坦言,“如何契合司局級干部的需求,還需要探索。”
從初次報名人數看,各個專題班差異懸殊。有4 個班報名人數超過百人,60~90人之間的有10門,多數班報名人數在20~30人之間。
相比普通公眾,司局級官員的“追星”熱情同樣不減。最火爆的當屬“學術超女”于丹作第一講的“傳統文化與治國之道”(北京師范大學),初次報名已達155人。排在其后的依次是國防大學的“國家安全與軍隊建設”,北京大學的“管理心理與創新思維”、“領導力與管理智慧”和“民族與宗教”。
在可順利開課的42個專題班中,8個與領導藝術或領導能力有關。而遭淘汰的13個專題班,有2門法律課,2門環保課,3門社會學課。有3門法律課都是“涉險過關”,初次報名人數均不超過30人。
而講座中,初次報名人數在前三位的講座均來自北大,分別是:“周易智慧”、“道家思想與老莊智慧”、 “佛教禪宗與人生”。北京大學選擇以“審美與人生境界”講座作為開學第一課,吸引80多人前去“陶冶情操”。
講座的“未開班率”高達 76%,“幸存”的42個講座中,國學、宗教哲學等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多達19個。中央黨校準備了36個講座,結果僅有 “《紅樓夢》與中國文化”達標;清華大學29個講座僅余8個,其中7個分別是:國學概論、道家智慧、儒家文化、古代修身智慧、傳統音樂、《大學》《中庸》和國史概要。
“周易智慧”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學所80歲的余敦康講授,初次報名就達231人,現在已增至293人。“《周易》最早就是做占卜用的,只不過正統的《周易》是用來做最高決策的。”余敦康曾對媒體說,“‘《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用它來看風水是沒有用的。”
“各部委平時組織的都是一些專業類的培訓,人文類的比較少。”閆鐵軍對國學熱并不感到意外。
黨政軍“最高學府”中,中央黨校最熱門的專題班是 “中共黨史重大事件與人物”;以行政管理學見長的國家行政學院,兩門最熱課程均與領導理論相關;而報名人數超過百人的“國家安全與軍隊建設”,則是國防大學開設的唯一課程。
官員也不想聽老師講套話
“我想聽點實用的,虛的不聽。專家你必須有自己的想法,偏一點都沒關系。”
上述培訓并沒有考試,相反,老師們則要接受學員的評議,得分較低的課程,可能會被調整。
每位學員“入學”后,均會收到一迭教學評估表,設定 “教學內容”、“服務質量”、“對個人幫助程度”等10個指標。
張寧給每個授課老師寫上自己的評語。按照她的標準,最佳的表現是“最解渴最實用最積極最務實的講述”;最差的則是“授課式的講述”和“灌輸式的講述”。她給了兩位老師10個“很滿意”,也就是100分,而最差的老師因5個“較滿意”和4個“一般”,僅得52分。
“我想聽點實用的,虛的不聽。專家你必須有自己的想法,偏一點都沒關系。”張寧說。
來自人民日報的王保慶說,在黨校聽課和大學聽課最大的不同是,“在黨校不敢隨便提問題,大學里就沒有什么顧忌。”
官員并非都不愛提問。作為北師大的客座教授,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司長王振耀在此次試點中,既作為學生,也將作為老師登臺授課。在他看來,首先需要改變的是教員而非學員,他不會單純作報告, “中國官員無論省部級還是司局級,一展開桉例討論,提出的問題,課堂的活躍程度,遠遠超過國外,我非常驚訝。說官員都是官僚主義,我說那是體制造成的,絕大多數官員是好的。”
北大最受歡迎
65.6%的人希望到北京大學學習,在7所試點院校中排第一位
本次課程完畢,人大常務副校長馮惠玲等進入教室,給學員頒發“結業證書”。“以后大家都是人大校友,會進入校友錄。歡迎大家經常回來,從網上回來也可以。”人大黨委組織部部長高德步說。
北大亦向學員頒發類似證書。“當然,也得人家認,人家不認,也沒辦法。”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于鴻君對記者說。他希望能將學員納入校友體系中,“共同關心母校的發展”。
除了講課內容之外,學校也是一些官員選課的重要因素。據北大新聞網報道,有一位司長鐘愛北大,他所選的40學分課程都在北大。而據問卷調研數據,65.6%的人希望到北京大學學習,在7所試點院校中排第一位。
“不同閱歷背景的人在一起碰撞還是很有意思的。”司法部司法鑒定管理局局長霍憲丹說。
盡管只有短短5天,專題班依然力圖呈現“班級”的形態。開學第一天下午,人民日報出版社副社長鄧中好被宣布為班長,他自己也不知怎么被推舉上的,一位學員笑說,是“內定的”,“可能跟單位性質有關”。
據中組部文件,試點所需經費,由中央組織部從黨政領導干部和各類人才培訓專項經費中統一列支。“這可是國家出的錢。”王保慶說,他對此非常重視,為選課花了兩天時間,還推遲了出差計劃。
中組部長罕見嚴厲:要讓賣官的身敗名裂
中國青年報 2010-05-07 08:38:35
中央紀委、中央組織部6日召開視頻會議,對貫徹實施《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等四項干部監督制度作出部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組部部長李源潮指出,要不折不扣執行四項干部監督制度,繼續以最堅決的態度同用人上不正之風進行戰斗,全力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
李源潮指出,黨的十七大以來,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風取得了新成績新進展,但目前所取得的選人用人公信度相對提高是個易碎品,稍有松懈就會出現反彈。要清醒認識用人上不正之風的頑固性和危害性,增強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風的強烈責任感和一貫危機感。
李源潮指出,《責任追究辦法》等四項監督制度,為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風提供了有力的制度化武器。制度的效用取決于制度的執行。要嚴格執行這四項監督制度,領導干部要帶頭遵守。要加強對制度落實情況的督促檢查,真正做到有章必依、執行必嚴、違規必究。要將有關執行情況在黨內和向社會公開,讓廣大干部群眾了解監督、參與監督、支持監督。
李源潮強調,從嚴治黨,關鍵是從嚴治吏。要繼續以最堅決的態度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風,加大對違規違紀用人行為的查處力度,重點開展買官賣官問題專項整治,讓賣官者身敗名裂,讓買官者“賠了夫人又折兵”。要毫不動搖地推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認真落實《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規劃綱要》,努力從制度上消除用人上不正之風滋生的土壤和條件,用民主、公開、競爭、擇優的制度保證選人用人風清氣正。
中組部常務副部長沉躍躍主持會議,中央紀委副書記黃樹賢、中組部副部長張紀南在會上講話。重慶、河北、山東、河南和最高人民法院等單位在會上發言。省、市、縣紀委書記、組織部長,市、縣委書記,中央和國家機關、人民團體、部分國有重要骨干企業、中管金融機構和中管高校紀檢、組織人事部門負責同志等參加會議。
朝鮮版《紅樓夢》火爆北京 票被炒出天價
星島日報 2010-05-07 10:45:50
朝鮮版《紅樓夢》6日晚7時30分在京首次亮相,因外傳在中國訪問的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日將出席該場演出,演出現場出現大批記者守候。北京觀眾則對演出本身十分期待,出現「一票難求」現象。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6日下午5點左右,朝版《紅樓夢》演出所在地—北京電視臺外,便有海內外媒體趕到守候。北京電視臺南北兩門一直沒有出現警戒加強的跡象。只是在晚上6時30分過后,10馀臺掛有使館標志的車輛開始進入,但有的車輛將前方代表國籍的旗幟用布套遮蓋。
到節目正式開演,電視臺正門也只有三名保安負責盤查進出人員。有保安向記者表示,當晚大概不會有「重要人物」出現。但他透露,7日將有中國國家領導人觀看演出。
在北京電視臺外面,有不少「黃牛」手持寫有「贈票」字樣的當晚演出票,向徘徊在門口的觀眾兜售。
演出開始前,該種「贈票」一度被炒到1680元。
一位在門口等待出讓演出票的朝鮮族李姓觀眾表示,他非常關注此版融入了中朝兩國文化的《紅樓夢》,但沒有想到會如此「一票難求」。
而負責此次票務銷售的公司亦表示,朝鮮版《紅樓夢》在京所有門票,已全部售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