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市場經濟必然崩潰
打開百度搜索“市場經濟”竟然發現市場經濟的論述居然以“關于什么是市場經濟,人們的看法不盡相同”這樣的話作為開頭??尚Π?,全世界的經濟學家居然沒有一個統一描述“市場經濟”的定論。這也難怪中國要“摸著石頭過河了”。當然,雖說有很多不同,但也有一些共識,其中最重要的有兩點,第一,自由。包括自由選擇,自由交換,自愿合作,自由競爭等。第二是通過價格進行商品交換,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但是,就是這兩個被“市場經濟鼓吹者”奉為最關鍵,最經典的要素,恰恰是市場經濟的最后的終結者。這是為什么呢?
首先,我們說“自由”。什么是自由,通常的理解是不受約束的行為?;蛘邲]有外來干擾和強迫的自主行為。因此,奉信“完全市場經濟”的人,強烈反對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他們普遍強調“公平,法制,開放”。但有個不可忽略的基本事實,沒有什么東西可以是絕對自由的,包括號稱言論最自由的美國也有<假如言論會引起“迫在眉睫”的危險>是違法的規定(比如在電影院大喊一聲“有炸彈”)。別忘記,自由經濟還有“市場失效”這一特殊情況。一旦市場失效發生,市場將會一片混亂,就像搭積木一樣,在某一時刻忽然崩塌。因此絕對的自由的市場經濟是不存在的,至少目前從理論到實踐都沒有可靠的依據,能證明這樣的經濟可以持續永恒發展。那么接下來就要討論“有限的自由”。這也是自由市場派最想要的。既,政府制定游戲規則(法律),做好裁判(保持公平),努力服務經濟。首先政府不是用來充當經濟法官的,政府的職能是管理整個社會,經濟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它還必須要考慮諸如外交,軍事,文化等各個領域,強調均衡發展。它建立的核心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研究經濟就是從本質中尋找“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所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正如馬克思指出:商品使“生產者的關系,取得了勞動產品的社會關系形式”,“資本不是一種物,而是一種以物為媒介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資本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第88,834頁),列寧曾經指出:“凡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看到物與物之間的關系的地方(商品交換商品),馬克思都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444頁)“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經濟形式的本質。分析“市場經濟”的本質同樣要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入手,而不是僅僅抓住機制和功能這些表象。而我們的自由市場派們恰恰是抓住了機制和功能這兩個表像,忽略了本質?!吧岜局鹉睉撌切稳菟麄冏钋‘數脑~匯。因為抓住了本質,所以列寧同志下了定論“只要存在市場經濟,---------世界上任何法律也無力消滅不平等的剝削。只有實行巨大的社會計劃經濟制度-------才能消滅剝削?!保ā读袑幦返?0卷)。假設馬克思,列寧是正確的,那么市場經濟揭示的人與人之間是什么關系呢?不言而喻是“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那么自由派所說的“公平,法制”說透了就是從法律上保證剝削的合法性,公平的競爭實質是剝削者間的“公平競爭”,用來爭奪被剝削者的權益。這不僅僅是違背了共產主義信仰,更是違背了人類最基本的倫理道德。這和19世紀奴隸制度承認奴隸是奴隸主的“資產”有什么本質的區別呢?既然“奴隸制度”是被認為萬惡的制度,那么承認“剝削”合法為什么就是高尚的呢?
因此,從理論上,自由市場經濟已經是處在“崩潰的邊緣”了。再從實踐上來說,被認為自由經濟圣地的“美國”。他們是在逐步退出對經濟的干預嗎?最近的一次,記得不錯的話,應該是奧巴馬要管華爾街高管的年薪,呵呵,連人家年薪都要管,算不算干預?要知道華爾街的高管可不是中國國有四大銀行的行長,他們可是地地道道的“私人”。我們那些拿著數百萬年薪的行長有機會去美國工作一段時間的話,一定會由衷的感嘆“不是美國不自由,而是中國太自由!”。再遠一點看,平權法案規定企業錄用員工須有相當比例的黑人或者移民。沒有合理原因不可以隨便解雇員工,假如你敢的話,他們有強大的工會等著你。“工會?”那不是中國憲法規定的基層組織嗎?難道美國也在進行“社會主義改革”?雖然不是什么社會主義改革,但他們的工會確實比我們形式上的工會強大的多。他們曾經為了提高工人工資待遇發動了紐約公共交通公司規模最大的罷工。這個以后再詳細談。再接著看,早在1938年,羅斯福就制定了最低工資標準法案(最低工資被自由經濟派認為最體現干預經濟)。我們的香港,為了確保自由經濟的純凈性,長時間拒不制定最低工資。但是就在最近,他們也在積極醞釀中。是香港在開歷史倒車嗎?還是自由市場派實踐的崩潰?還是美國(不單單是美國,其他福利國家都一樣)通過差別稅收措施,通過向富人(通常是剝削者)多征稅,建立惠及窮人(通常是被剝削者)完善的公共福利體系。多征稅意味著減少利潤,控制利潤,難道還不算是干預經濟?可見,市場經濟最自由的國家正一步一步從各個方面向“不自由”前進著。他們不是在逐步退出對市場的干預,而是加緊對市場的控制。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從理論上,前面已經說了,市場經濟體現的是“剝削者與被剝削者”的關系。這是先天性的致命缺陷。政府向被剝削者傾向,并不是資本家的良心大發現和政府理性引導,而是被逼無奈,不得而為之。100年前,世界上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到處都是“血汗工廠”,資本家瘋狂榨取產業工人的剩余價值,國際共產主義風起云涌的時候正是他們剝削的巔峰時刻,當時他們面臨要么被共產主義消滅,要么自我調整,向被剝削者傾斜的選擇中。在絕望中他們選擇了改變,以避免被徹底消滅。這也是他們極度仇視,害怕前蘇聯的根本原因。也正是這樣的改變,現在他們的“被剝削者”才有如今的地位。量變達到質變,不久的將來,我們會發現,傾斜到最后,他們完全可能已經不知不覺中站到了剝削者的對立面,離徹底打破”剝削與被剝削者“關系也只在翻手之間,市場經濟此時也走到了消亡的那一刻了,這是歷史的必然規律。偉大的共產主義者馬克思,列寧們,已經提前給他們寫好了“墓志銘”!
看來,我們的市場經濟鼓吹者,已經在“自由”上,從理論到實踐都徹底失敗了,他們唯一還能指望的是第二個“法寶”--通過價格進行商品交換,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我看,這個會讓他們更加失望。價格一般都是通過貨幣做標示的。自從布雷頓森體系解體后,貨幣擺脫了黃金的控制,各國央行可以根據經濟狀況發行貨幣。黃金被稱為“誠實”的貨幣,因為他一般都能準確反映商品的價格。而一旦脫離,貨幣就變的不太“誠實”了。政府時而為了刺激經濟,發放大量貨幣,時而為了控制通脹,收緊貨幣,“它”總是在不停的變化中,你說作為標桿物,總是變化的,他能真實的反映商品價格嗎?好比一個跳高的人,面對上下移動的桿,有時候不用跳可以走走過去,而有時候卻拿撐桿都過不了,面對這樣的桿,參加比賽能真實反映運動員的水平嗎?所謂合理,既,剛剛好。顯然,通過用這樣的價格進行的商品交換,實現的資源配置一定不會剛剛好的,而是波動的。時而過頭,時而不夠。而市場經濟本身就具有波動性,是眾所周知的概念。波動性是事物的客觀規律,直射的光,也有波粒二象性。彩票數字也是波動的。過量的資源配置,導致浪費,早期的政治課本上有“萬惡的資本家,把過量的牛奶倒入海中”這樣的描述。比如現在某些行業的產能過剩。而過低的市場配置,則導致匱乏。比如現在的高尖端行業。如果畫一張波動圖你就會發現,那個所謂合理的中間線只是被一躍而過,非常短暫,你還沒感覺到,他已經過去了?,F在常聽見“要保持經濟政策的長期性,穩定性,前瞻性”長期是多長?一年,二年還是幾十年,數百年?穩定是多穩定?不變,慢變,還是略變?而他們都和前瞻性有矛盾,有了前瞻就需要應對,既然是應對怎么能不變?難道是以不變應萬變?既然變了怎么可以長期?那只能解釋為“長期變”。長期變就是經常變,那么不知各位是否感覺到了經濟政策的多變?一會要求央企增加持股,一會要求央企謹慎進入股市,時間間隔還不到8,9個月。銀行存款準備金率最快20天變了一次,最長也只有1年且是唯一一次。平均2個多月變一次。況且,前瞻也不是很準確,假如能很準確,那么不是就說彩票中獎號碼可以預測了嗎?別忘了彩票數字也具備明顯的波動性。實際上不是中央不勤政愛民,而是他不能違反客觀規律。當然市場經濟理論家們,還能解釋說“這是動態平衡”。我只想請問,忽略長期不合理的事實,去追求所謂的“動態平衡”,那和“睜眼說瞎話”有本質的其別嗎?好比要求兩個長期進行軍備競賽的敵對國家,保持“恐怖平衡”而不發生變化一樣。其結果總是,一個國家不是被敵國消滅,就是被自己內部戰爭消滅。沒有例外。因此,歸根結底,貨幣和市場經濟具有波動性的客觀規律,從根本上否定了“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 ?/p>
除了波動性這個客觀規律外,在來看看目前經濟內容本質究竟是什么。自從工業革命開始到現在的經濟發展,實質上是將不可再生的一次資源,通過復雜的轉換,變成現在的物質文明。如依靠煤炭燃燒提供基礎的電力,蒸汽動力。利用石油的分解,產生汽油,柴油,以及其他附屬品。利用鐵礦石生產鋼鐵,用鋼鐵制成機器,用機器軸承,造發動機,造風力發電葉片,造槍,造炮。。。。(其中還包括其他自然資源,以鐵為例)。如果說以前的農業經濟是自給自足的循環經濟的話,那么現在的市場經濟(馬克思稱商品經濟)是資源轉化型經濟,因為自然資源是不可再生的,所以就決定了這樣的經濟模式是不可持續的。通過新技術,新科技,只能降低消耗規模和速度,而不能改變其運行方式。所以只能延緩他的消亡,不能終止這個過程??蓱z的那點資源,你不打算省一點用,計劃著用,還準備“自由”著用?上下翻飛著用?一旦人家限制資源出口,價格怎么來實現資源配置?比如你在浩瀚沙漠腹地問一個路過的人買水,再多的錢,人家也未必肯賣給你。才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就感到資源枯竭的危險,還有多少個幾百年可以揮霍?另外,有些資源,本身就是稀缺的,如技術高超的腦外科醫生,高精密的儀器等。就算市場經濟起到了所謂的合理分配,那么也只是部分醫院占有,在看病人數不變的情況下,去擁有稀缺資源享受服務的往往是少數有錢人吧。本來服務對象可以是普通大眾的“稀缺資源”現在只服務于極少數特定人群。這就是資源合理配置后的結局。資源被壟斷,資源沒有合理自由的分配到社會各個成員中。資源被壟斷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所以凡是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財富總會向少數人集中,貧富差距擴大。因此,無論市場經濟資源合理分配與否,作為建立在資源轉化模式下的市場經濟,必然會隨著資源的消失而消失,或者有新的循環經濟出現而被代替。
循環經濟我想還是看看美國的玉米轉乙醇比較說明問題。目前的狀態玉米變乙醇消耗的能量,未必大大低于于他所產生的能量,不怎么劃算。但至少也是個嘗試。因為玉米是可以再生的資源。思路是對的,只是起步階段,還需要時間來發展。他是政府提倡,引導的,也是有計劃,有目的的行為。而我們那些市場經濟鼓吹者們眼里只盯著市場調節枝細末節上,而沒有關注,真正發揮決定作用正是政府計劃的那部分。計劃才是主干,市場只是輔助。由此可以推斷,循環經濟必定是計劃經濟而非市場經濟,以前的農業社會如此,將來的新社會也如此。況且,即使在如今的模式下,市場經濟也不能擔當重任。假如能仔細觀察和分析經濟的各個內容,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市場經濟只有在微觀,部分層面上發揮它應有的作用。而宏觀,大局上,一定是計劃經濟起決定作用這樣的事實。是計劃領導市場,不是市場替代計劃。如果經濟決策由市場經濟派占主導,那么整個經濟必然是無序,混亂,盲目的和殘酷剝削的?!?/p>
最后,再來總結下。市場經濟主導的社會關系是“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剝削者以利潤為第一目的,盡一切手段榨取被剝削者。所以市場經濟下的醫院是剝削者,病人是被剝削者,這才有看不起病。市場經濟下的學校是剝削者,學生的家長是被剝削者,這才有讀不起書。市場經濟的功能是有限的,只能在計劃經濟主導下的微觀或者局部發揮作用。也就是說,市場經濟可以在一定范圍內和計劃經濟并存。列寧也曾說過“新經濟政策不是要改變統一的國家計劃,不是要超過這個計劃的范圍,而是要改變實現這個計劃的方法”(《列寧全集》第32卷)??梢娛袌鼋洕邢薜墓δ苁菫橛媱澖洕盏?,他是手段,不是目的。市場經濟的生命是短暫的,它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資源的消耗而消失。所以市場經濟崩潰是必然的,也是可預見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一般規律。我在想,30年前那個要發展市場經濟的人,到底有沒有看過資本論和列寧全集,到底有沒有徹底了解過市場經濟。共產主義的先賢們已經很明確的回答了市場經濟與社會的關系,以及他的特點和基本屬性。還用得著“摸著石頭過河嗎?”最后,我奉勸那些鼓吹市場經濟的人,請你們讀完“國富論”后再讀讀“資本論”。請你們供奉“凱恩斯”的時候再瞻仰瞻仰“馬克思”。請你們在說完“十年文革經濟到了崩潰邊緣”的時候再凝視下市場經濟是否已經走到了崩潰的邊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