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股多家中字號大企業,投資海普瑞(002399)浮盈或達66億
●違規企業背后總能找到高盛身影
●制造泡沫投機攫取暴利
當“天使”的光環墜落,真面目被撕開的那一刻,一切丑惡暴露在陽光下。4月16日晚間,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指控高盛集團(GS)及其一位副總裁欺騙投資者,在一項與次貸有關金融產品的重要事實問題上向投資者提供虛假陳述或加以隱瞞。高盛的信用幾乎在一夜之間被其一手扼殺,道德操守不僅受到質疑,更受到封殺。國內投資者對高盛的不道德行為的質疑呼聲四起。高盛在中國的所作所為其實比它的“丑聞”更多。
高盛在中國到處吸金
入股中石化(600028)、中糧等多家大企業
不難理解華爾街巨頭們不約而同頻頻造訪中國。高盛早已瞄準中國龐大的市場,長期以來視中國為重要戰略基地,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就把中國作為全球業務發展的重點地區。
1984年高盛在香港設亞太地區總部,又于1994年分別在北京和上海開設代表處,正式進駐中國內地市場。此后,高盛在中國逐步建立起強大的國際投資銀行業務分支機構,以為中國政府和國內占據行業領導地位的大型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的名義進行滲透。
中國到處都有高盛的影子,高盛在中國的股票和債務資本市場中已經建立起非常強大的業務網絡,入股了中國石化(600028)、中糧集團等多家大型企業。
在過去的十年中,主導中資公司海外股票發售:中國移動通信于1997年進行的首次公開招股發售,籌資40億美元,隨后在2000年10月進行了后續股票發售交易(籌資69億美元)及可轉換債券發售交易;中國石油(601857)、中國銀行(601988)(香港)、平安保險先后進行的首次公開招股發售中高盛扮演重要角色;參與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A股公司中興通訊(000063)4億美元的香港首次公開招股發售。2005年,高盛還成功完成了交通銀行(601328)22億美元的海外上市項目以及中國石油后續股票發售,籌資27億美元。
為更好地在中國開展本土A股上市業務,2004年12月,高盛專門成立合資公司—高盛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近年來高盛以金融顧問的角色多次參與在中國的重大并購案,如日產向東風汽車(600006)投資10億美元案;戴姆勒·克萊斯勒向北汽投資11億美元案;TCL與湯姆遜成立中國合資企業;匯豐銀行收購交通銀行20%股權案以及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部等等。
牽涉多家違規中國巨鱷企業
高盛賺錢手法逾越道德底線?
然而在上述風光的背后,我們也經常在每一個中國巨鱷企業爆出違規等震驚業界的硝煙散盡之后,看到高盛的身影。
僅三年時間,西部礦業(601168)成為高盛的搖錢樹。西部礦業2007年上市之初,業績每股0.81元,股價最高68.50元。高盛以9615萬元入股,在鼓吹大藍籌上市后套現70億元。兩年后,西部礦業業績只有每股0.02元。然而2009年中期,高盛已悄悄退出了西部礦業前十大流通股東行列。
在雙匯發展(000895)涉嫌虛假陳述之時,高盛卻在“悄然”減持,在境外注冊控股股東曲線入駐獲取中國企業控制權,股權運作以牟利,如法炮制,雙匯在蒙牛乳業和雨潤都有相同的足跡。在雙匯的案例中,鼎暉成為幫兇。
兩份不負責任的合同,中航油在高盛子公司向其出售復雜陌生的衍生工具中巨虧。
高盛對參股中資銀行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2006年4月28日高盛以25.822億美元的總價認購164.76億股工行(601398)股份以來,四年獲利近120億美元,增4.65倍。高盛原持有工行164.76億股H股,其中兩成已經解禁,其在去年6月沽售約30.32億股,已套現19億美元。根據當時簽署的協議,高盛持有50%股權于今年4月28日解禁,如果市場傳聞“高盛會減持部分工行股份”屬實,高盛在4月28日以后將出售15%到20%的工行股份,又將套現10億美元。
高盛不放棄任何一次在中國賺錢的機會,2008年,高盛又斥資2億~3億美元“養豬”,企圖滲透中國養殖業的整條產業鏈,處心積慮地闖入中國農產品(000061)市場。
2010年,高盛旗下全資子公司GSPharma持有創下A股最高發行價的海普瑞4500萬股,以148元的發行價計算,高盛在不到3年的時間內,將浮盈65.89億元。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認為:“高盛在中國涉及領域很廣泛,資本本身是中性的,只是賺錢手法是否逾越中國的道德底線。”
高盛慣于鼓吹大泡沫
乘勢投機攫取暴利
在一場席卷歐美的次貸危機中,華爾街巨頭狼狽不堪,美林將自己賣給銀行、雷曼兄弟申請破產、美國國際集團無奈讓權美聯儲、摩根士丹利苦苦支撐,只有高盛成為最大的贏家。在對外頻頻掘金之余,高盛不忘“肥”了自己,向來以高待遇聞名天下的高盛管理層可謂以天價獲利,員工獎勵計劃、福利頻頻升級,且利潤不菲。
在不穩定的世界經濟中,有人指控高盛創造一個又一個的泡沫,不顧后果大肆掘金,在世界經濟崩潰之際,肆意分享暴利。房地產泡沫直接導致貝爾斯登、雷曼兄弟和AIG的徹底崩潰。高盛也在地產泡沫災難中扮演了極不光彩的角色,房市泡沫破裂后高盛官司纏身。
如今高房價成為中國最大的社會問題之一。在中國專家呼吁房地產泡沫已經四起需要警惕之際,高盛卻鼓吹房地產泡沫憂慮言之過早,就如同以高盛為代表的利益團體一直把目前全球通脹、油價飆升、糧食危機等引發的最大原因歸結在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身上,實際上他們怎么也不會承認在油價高漲背后的投機推動炒作、推高油價之嫌。
4月28日,經過11個小時漫長舌戰的高盛聽證會,終究以高盛略勝一籌結束,如此一場“主持正義”的聽證會,大批專業人士直指“作秀”。
如何監管外資投行巨頭?
對高盛的起訴傳遞出了美國政府將要加強金融監管的信號,然而在中國,對于外資力量的監管是否更加需要思考?
隨著經濟一體化,國際金融機構競相廣設境外分支機構 ,角逐國際金融市場。自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大量的外資銀行就已經開始登陸中國,搶食這塊巨大的金融市場蛋糕。
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當日,就取消了外資銀行在中國境內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地域和客戶對象限制,在承諾和審慎監管的框架下,對外資銀行實行國民待遇。匯豐銀行、花旗銀行、渣打銀行和東亞銀行北京分行正式向本地居民開辦人民幣業務,拉開了中國金融全面開放、外資銀行全面進入中國的序幕。中國監管當局對外資銀行的監管已經被提上日程。
有專家認為,中國監管能力仍舊薄弱,中國目前尚無建立一整套科學指標體系來評價外資銀行進入的風險,因此,外資銀行市場準入帶有主觀性、隨意性和不透明性,存在著金融安全隱患。
目前實行分業監管體制,而外資力量監管的難度和成本增加。業內人士提出,必須重視在外資銀行的市場準入、市場運營、市場退出各方面存在的監管薄弱環節。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表示:“我國對金融業監管還是比較強的,我國是漸進式改革開放路徑,很多做法是以前沒有嘗試過的。對外資的監管體系還需要摸索,摸索著開放,摸索的過程,也是很好培育我們自己的監管理念,建立自己的監管制度,創造發明自己的監管方法的有效手段。通過實踐一步步摸索出自己的監管經驗。我們不斷完善監管制度體系,目前我國監管需要做的是:‘有多大能力辦多大的事情’。采取漸進式的發展和改革開放道路,這種做法才更加穩妥,才能穩扎穩打。這更多的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 據證券日報
高盛名片:
高盛1869年創立于紐約,是全球歷史最悠久、經驗最豐富、實力最雄厚的投資銀行之一。于1999年5月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高盛公司總部設在紐約,在全球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分部,并以中國香港、倫敦、法蘭克福及東京等地作為地區總部。高盛在1984年在香港設亞太地區總部,又于1994年分別在北京和上海開設代表處,正式進駐中國內地市場。高盛也是第一家獲得上海證券交易所B股交易許可的外資投資銀行,及首批獲得QFII資格的外資機構之一。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