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空調”司令部
——精英“理論”透視錄3
史必勝
[作者按]
經過近一二年的“嚴打”,加之進入經濟危機寒冬,各路精英龜縮,逐漸沉寂下來。然而,精英們實在情急,驚蟄未到,便開始蠕動了。凡精英者,無論是資本主義改革遺老還是開放惡少,皆志大才疏,不學無術,可卻附庸風雅,動輒擺出理論面孔說教。理論是抽象的產物,是思維再現上的具體,沒有論證,沒有“體”一下、“系”一下,是不能叫做理論或理論體系的。好吧,對于這種無理無論、無體無系的“四無理論”,這里權且稱之為“王八蛋理論”。我國先前視龜為“圣物”,譬如《禮記·禮運》里將龍、鳳、麟、龜稱“四靈”。如此“圣物”,乃人世間精英也者。古代好多名家的名字中有個“龜”字,日本的“龜田”也算得上大姓。由此說來,“王八蛋”不是一個壞名稱,望諸君萬勿自卑自賤。至于坊間將王八蛋演繹為“忘八端”或“龜與蛇交而生蛋”之類,另當別論,不在本錄集旨意之內。
王八蛋理論即精英理論。違反客觀事實,違反社會發展規律,違反基本常識,這“三違反”,就決定了精英理論是很反動、很無聊的。市場經濟下,越是反動無聊的東西,就越興盛、越誤國害民。怎么辦?總是要回敬一下,喜怒笑罵皆文章是了。
房地產業的“劫貧濟富”線路和高房價現實,把好端端的社會主義經濟搞得天昏地暗。民生艱難,民怨沸騰,降價圖存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
對于房地產業資本主義改革開放所造成的惡果,95%的人心有不平,說“糟得很”。之所以有這樣的議論,蓋源于房地產業的“空調”論。這個“空調”論,玩得太邪了,乃至玩到莊嚴神圣的兩會上,有的報刊用黑體大字在頭條寫下了“兩會成為房地產研討會”的新聞標題。
一、“空調”基本事實
什么是“空調”呢?使黨和國家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和措施落空,從而刺激惡性競爭,制造管理混亂,破壞經濟秩序,造成持續地高速地房地產價格膨脹。調控,調控,越空越調,越調越空,這就是“空調”。這里應當明確,調控政策并沒有錯,維護國家的調控主體地位也是必須的。問題出在哪里?為什么在有些人、有些勢力那里把“調控”變成了“空調”?
20多年來,高房價——“空調”——再高房價——再“空調”——再再高房價——再再“空調”,循環往復,以至無窮。這是“空調”總態勢的基本事實。
上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我國房地產業改變了社會主義福利房產制度。經過資本主義改革開放,走上了房地產私有化、市場化、自由化的不歸之路。
這個“一改三化”,第一步是“解禁”。允許土地“使用權”買賣,房地產立即亂了起來。規定可以“轉讓”,但就是不規定“轉讓條件”,這就為房地產的瘋狂發展、投機倒把打開了方便之門。炒地皮、炒圖紙、炒樓花,全國炒聲一片,一時中外資本大鱷賺得金盤皆滿,忙得滿頭大汗。天下有一件不講條件的事情嗎?為什么槍斃張三而不槍斃李四?就是因為張三符合槍斃的條件,如果不規定條件,張三、李四、王五這樣地槍斃下去,怎么得了呢?
第二步是“協議出售”。上世紀90年代后期,在土地出讓形式上,規定了拍賣、招標或者雙方協議的方式。實際上,地方政府和企業雙方選擇了哪一種呢?選擇了協議方式。因為只有這種方式,能夠利用土地使用權出讓機會,“合法”地便利地快捷地實現“權力尋租”、權錢交易,故而一窩風地選擇了這一形式。你不能說我的規定有問題,我都規定了呀,而且協議方式是我在最后邊規定的呀,你能說我前邊的規定是障眼法,后邊的規定是暗度陳倉嗎?
“協議出售”給社會經濟和國家政治生態造成了深重災難。實在混不下去了,于是在新千年的頭十年里,開始走上了第三步——“招拍掛”。掛牌、招標、拍賣,擺出了公平十六兩的樣子。然而,老天不遂人愿。“招拍掛”出了“房地產財政”、出了“地王”、“大地主”,出了“離天三尺三”的高房價。什么是“招拍掛”?在“空調”論者那里,分明是賣祖宗的地,換取買大煙土的錢。
20年多來,房地產泡沫越吹越大,結果國民經濟被房地產“綁架”了,地方財政瀕臨崩潰。當下,貿易逆差、實體經濟萎靡不振、農民工“用腳投票”、購買力日益萎縮,致使人心浮動,而通貨膨脹、銀行“崩盤”、“擠兌風潮”預期滿天飛,人們惶惶不可終日,以為2012年真的就是“世界末日了”。國運至此,民心至此,“空調”論者還要加餐努力、努力加餐嗎?
二、“空調”技術
下面是具體“空調”技術,即房地產漲價技術和“空調”手段技術。物價的抗降性決定了物價總是要上漲的。然而無論是完全競爭市場價格,還是非完全競爭市場價格,其決定價格總水平的因素和價格總水平的一般原因,都與我國的房地產市場價格無緣。我國的房地產市場價格及價格總水平上漲,不符合價值一般規律,是人造的畸型的價格運行模式。這種運行模式,是通過人工技術形成的。
“摸著石頭漲——抽瘋漲——爬上岸喘口氣兒再漲”,這是房地產漲價模式。之所以形成這樣的模式,或與1980年代中后期所謂“價格闖關”失敗有關。“價格闖關”出了大亂子。又要漲價,又要防止出亂子。怎么辦?先“摸著石頭漲”即所謂“徐徐上漲”,這時候是小心翼翼、東張西望、走“小碎步”,看“社會承受能力”。一俟認為社會“被承受”了,便不摸石頭了。摸不到石頭了,便開始“抽瘋漲”,亂喊亂叫。一旦社會對“被承受”不能承受了,就先不漲了,爬上岸喘口氣兒。這里說的是“喘口氣兒”,是“一會兒”功夫,“一會兒”過去了,就又“摸著石頭漲”,如此循環,開始下一輪漲價周期。
房地產漲價有模式,“空調”辦法也是有模式的。打開“空調”,“送暖氣——暖氣冷氣對流——煽冷氣”,這是辦法模式。房價漲了,說小康人均達到多少平方米、搞遠景規劃、“沙盤推演”,弄得人們心里暖暖乎乎的,這是“送暖氣”。房價大漲了,群眾感到被忽悠了,憤怒了,于是搞“辯論”,弄出正方和反方,讓兩方“博弈”。這叫做“暖氣冷氣對流”。正方擺事實、講道理,列出房價與收入之比、中外房價之比、租金與房價之比,列出買房子要不吃不喝多少年等,有的市長、部長也出來說“買不起房子了”之類。與此同時,反方的隊伍已組建完畢,有主管部門頭頭、主管部門研究機構頭頭、行業協會頭頭,有頂尖學者、知名報系、當紅電視臺,還有恨窮人恨紅了眼的資本大鱷、遺富子孫,分期分批地跑出來,說中央沒說調控政策是房價不漲呀,說不漲那地方經濟就垮了,大家就一起完蛋呀,說我國不是房價高了而是太低了,說高房價是救國呀、愛國呀。“煽冷氣”,正方就被反方打敗了。就這樣,當群眾只顧觀看媒體上“博弈”激辯之時,一不留神兒,高房價又躥升上去了。
房地產漲價模式同“空調”辦法模式是什么關系呢?是對應關系。就是“摸著石頭漲”時“送暖氣”,“抽瘋漲”時“暖氣冷氣對流”,“爬上岸喘口氣兒再漲”時“煽冷氣”。總之是“摸”將起來,“送”將起來;“瘋”將起來,“對”將起來;“喘”將起來,“煽”將起來。家伙敲將起來了,演的是“關公戰秦瓊”這出戲,手腳技術,爐火純青。
三、兩會前后的“空調”
兩會前,有兩件事引人注目,一個是發布“國十一條”,一個是國家統計局發布房價上漲數據。這兩件事似是為召開兩會做準備的。
“國十一條”雖然沒有直接打壓房價的規定,但畢竟向兩會表明了國務院對高房價的態度。“空調”論者是怎樣對待的呢?據報載,北京市市長見香港代表,問房地產有沒有泡沫,香港代表說沒有泡沫,市長說聽你這么說,我就放心了。就這樣,市長帶著香港代表的話上全國兩會了。在市長那里,問政于港就是問政于民。有了“國十一條”,北京如獲至寶,照抄照搬,搞了“北京十一條”。這個十一條是典型的“空調”,房價繼續瘋漲。不知道是否還要搞“縣十一條”、“生產隊十一條”?!
2月2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去年我國70個大中城市房價上漲1.5%的數據,這也是用來封兩會之口的。才1.5%呀,你兩會代表、委員能不拍手叫好么。統計局是干什么的?是專門干統計的。我們的統計數據是運用聯立方程呀、優選法呀,還有什么計量技術呀,計算出來的呀。大家一定要相信科學、相信全國最高的最權威的統計機構。
然而,與“空調”論者所料相反,兩會的方向和目標沒有被轉移。兩會中,采訪記者報導說“房地產問題是兩會絕對焦點”。5個民主黨派中央提出反對高房價的議案,30多位人大代表聯合提出“二次房改”議案,3月7日,一委員在政協全體會議上發言8分鐘,全場鼓掌5次。兩會代表、委員的共識,完全否定了“京十一條”之類的東西,完全否定了國家統計局的1.5%造假數據。
“空調”論者不會善罷甘休,他們決心把兩會搞成“橡皮圖章”、搞成“清談館”、搞成“毫無意義的空氣震動”。待他們挨過10多天的兩會之后,便迫不及待地進行反撲了!第一炮,從京城開始,竟打出了3個地王。還是媒體泄露了天機:“入市的6宗地之所以被延期,是相關部門為避免兩會期間出現高價地,因而特意將拍賣時間延后至兩會結束”。就這樣,“空調”論者無情地嘲弄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國政協。14日兩會結束后,16日京地某報用一整版的篇幅,報道了“新地王誕生房價馬上推高”的新聞,也報道了“我們無法承受這樣的天價”的大眾呼聲。兩會后,北京房價由每平方米2萬直蹦3萬。他們歡呼北京房價進入“3萬元時代”!
“空調”論者絕非為地王而地王。他們是把國有企業推出來當替死鬼,他們制造地王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繼續推高全國的房價。
四、“空調”體系化及其后果
“空調”從理論到實踐,都是一套一套的,形成了體系。這個體系密封得罐頭一般,又實行嚴防死守,是不易被打破的。
指導“空調”實踐的理論,是“空調”理論。
一曰“港化論”。中國的房地產是香港房地產的翻版。從思想到操作,從買地到倒地,從蓋房子到倒賣房子,都是從港地抄來的,連 “按揭”、“樓花”、“開盤”、“豪宅”、“花園”、“小洋房”這些新名詞也都一齊抄來。九十年代一次座談會上,我講我國的房地產是“穿香港鞋,走香港路”,現無絲毫改觀。香港經濟是殖民地經濟,用轉口貿易和房地產支撐經濟。中國如此之大,搞殖民地經濟這一套,搞房地產支撐經濟這一套,能夠維持國計民生嗎?
二曰“自由市場論”。他們把我國的房地產市場硬設計成完全競爭的市場,排斥國家的宏觀調控。近日,一高級官員稱房地產企業是在“特定政策框架內經營”,某房地產大鱷大談“憋尿”論,都說的是“政策市”。這就自我揭破了“自由市場論”的實質,即通過“找市長”來“找市場”。什么“有事找市場不找市長”,是用來騙人的。市長家的門檻被踏破了,卻說“找市場”。
三曰“支柱產業論”。把房地產業搞成支柱產業,按支柱產業來規劃,組織布局和運行。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把房地產規定為支柱產業。賣完地就“給富人蓋房子”,賣地、倒地使財政變成了“土地財政”、“房地產財政”。中國社科院報告說“85%的人買不起房子”,是這種支柱產業的必然結果。
四曰“拉動經濟論”。他們張口閉口房地產占GDP多少,拉動經濟增長多少,帶動鋼鐵業、水泥業、木材業多少,提高就業多少,以制造房地產業為中樞產業的假象,認為房價越高越能拉動經濟,必保高房價是既定方針。
五曰“愛國論”。認為漲價就是愛國。他們說,要向外國看齊,目前北京房價最低要每平方米5萬元,只有房價高了,才符合“世界城市”標準,才能證明經濟實力強,國家強大。這種“漲價就是愛國”理論,同“賣國就是愛國”、“反人民就是愛人民”理論如出一轍。
在這般“空調”理論氛圍中,我們的負有調控職責的主體有哪些作為呢?
發改委稱,4萬億政府救市資金“沒有一分錢流入房地產業”,而國內外研究人士說“不低于20%的資金流入房地產”。事實是,房地產企業以違規貸款方式,使救市資金流入樓市。這正是你給銀行的錢,銀行給了企業。這難道不是把人民的血汗錢變成了拯救高房價市場之錢嗎?
住建部部長說“不行也得行”,話音未落,一副部長接著說,土地不歸我們管,金融、財政也不歸我們管,我們對高房價管理職權很有限。這是典型的“空調”論。有專家建議建全國交易平臺,實行公買公賣、明碼實價、透明交易,你們采用了嗎?中介公司的違規違法活動你們整治了嗎?
地方政府助推高房價。北京今年不到3個月,收土地出讓金達400億元,超過2009年出讓收入的50%。地方政府負債累累,已經走到每年靠高地價、高房價的收入維持的境地。近日貴州物價部門規定“蔬菜經營戶和單位有哄抬菜價行為,最少處罰10萬元,最高罰款100萬元”。房地產烽火連天,云貴赤地千里,事情緊急了,板子對房地產大亨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可對沒有幾個錢,掙不幾個錢的蔬菜經營戶,卻如此重典,公平正義何在?
國資委執行全民財產出資人的規定,不管房地產是不是高價,但負有央企和其他國企組織人事和業績考核等職責。房地產國企的頭頭總應嚴管吧。像任志強這樣的資本大鱷,被評為“優秀黨員”,查過他的問題嗎?房地產是“準公共產品”,事關國計民生,不是國企退出的問題,而是私企禁入的問題。國資委下達非房地產國企“退出令”,是否還要下全部國企“退出令”?
統計局總是在關鍵時刻為高房價編造統計數據。其統計數據造成了嚴重危害,履受質疑。《統計法》要求統計工作的科學性、統計資料的準確性和統計發布的有效性。統計局做到了嗎?無論是擅自統計的,還是“被統計”的,都要承擔責任。為什么至今不追究責任?
此外,房地產中介機構利用種種手段,違法亂紀,推高房價。一到關節點上,行業協會每每什么頭頭、研究員便跑出來搭臺、定調。主流媒體整天為高房價引導輿論,指路子。不學無術或被金錢收買的不良學者胡說八道,為房地產業造勢,為高房價造勢。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20多年來,這個“空調”體系又是理論,又是實踐,激化了社會矛盾,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后果。
第一, 形成“蟻族”、“房奴”、“啃老族”、“無婚族”等社會群體,他們無法
改變自己的命運。
第二,形成“富人圈”和“窮人圈”。在市中心區域,豪宅區、別墅區、四合院都是富人區。在五環外,窮人屋、農民工工棚、拆遷戶房、經濟適用房、限價房、廉租房,是窮人的棲息地。那么在市中心區域蓋商品房加上政策房,搞“虎兔同籠”,能否行得通?我的一位朋友告訴我,單位在某知名小區買了一棟房,開始大家非常高興,可入住后,感到很壓抑。小區里滿是寶馬、奔馳,女人珠光寶氣,男人擺貴族譜,孩子也會欺負人,打架了,嚷著我爸是老板,打死你這窮崽子。沒有辦法,只好搬了出來。還是把民謠改一下吧:王老三,我問你,你的家,在哪里?我的家,在山坳坳里,離天安門還有200里。
第三,形成“兩個世界”。我國也已形成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早就形成的富人世界和窮人世界。富人有富人的衣食住行、吃喝玩樂,窮人有窮人的衣食住行、喜怒哀樂。他們各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星級酒店、商務會館、俱樂部、夜總會,是為富人準備的;飛機、高鉄、輪船的頭等艙,是為富人準備的;金磚鋪地、黃金廁所、象皮床、銀餐具、象牙筷子,是為富人準備的;銀行的理財金卡、酒店的總統套間、機場的貴賓休息室和轎車通道、劇場的嘉賓坐席,是為富人準備的;高爾夫球場、賽艇、民用直升機、誘騙的中學生處女、招親會的美女大學生,是為富人準備的。那么哪些是為窮人準備的呢?上述例舉的對應方面,是為窮人準備的。譬如,眼下康心兒的蘿卜和掉幫兒的大白菜、洗過多少遍還掉色的衣褲和襪子、除了鈴不響什么都響的自行車。有人會說,富人也吃蘿卜、白菜呀。富人吃的蘿卜、白菜是從南方空運來的、時令的,窮人吃的蘿卜、白菜是冬儲的“康心兒”的、“掉幫兒”的。事物的“客觀本性”、“內在實質”,是由該事物的“決定要素”決定的,不是由“表現要素”決定的。富人和窮人過年都要吃餃子,可餃子是大有說道的。餃子的“決定要素”是餡兒。富人吃的餃子的餡兒,是山珍海味,窮人吃的餃子的餡兒,是蘿卜、白菜再加上點兒筋頭巴腦的肉。事情難道不是這樣嗎?
社會的物化過程,必然是人的等級化過程和物的專屬化過程。人分為三六九等,富人趾高氣揚、高視闊步,窮人是不敢或不屑于看上一眼的,你要看他,他立即會質問你為什么看我,你稍有不順,保鏢立即上來。物的外在化產生了屬人原則和屬地原則。哪些物屬于富人,哪些物屬于窮人;哪些地方屬于富人,哪些地方屬于窮人,都有鮮明的分野和標志。不是么,富人到高級商場買東西,門前立著“衣冠不整者,不得入內”的牌子,窮人是不能入內的;窮人到地攤、跳蚤市場買東西,那里腥臊并與,叫罵聲、討價還價聲不絕于耳。
房地產業的畸形發展、歪理邪說和高房價政策,不是中央這個司令部搞出來的。溫家寶總理說房價要保持“合理價位”,說“有決心在本屆政府任期內把房地產管好”,住建部部長說,“總理說了,不行也得行”。這些話是令人感動得落淚的。中央令行禁止,言出法隨,房地產何以走到崩潰地步?看來,是另外有一個司令部。這個司令部是地下司令部,地址在哪里,誰是總司令,哪些人參加了,這些是人們無法考知的。中國只能有一個司令部,就是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國務院各部委隸屬于中央司令部,不歸于“空調”司令部,如有抗令不遵、瀆職失職等情況,經濟調控沒有做好,也不屬于“空調”司令部范疇。
在國內外敵對勢力認為“時機已到”,全力尋找“突破口”,準備迎接共產黨垮臺“元年”的時候,這個“空調”司令部竟依然冒天下之大不韙,死心塌地地維護房地產泡沫,維護畸形房價,置國家于危亡,推斯民于水火。這個司令部膽大包天,近日又出現“總經理綁架總理”事態,公然制造政治恐怖。
“空調”大無道,天下苦“空調”久矣。必須炮打“空調”司令部!
2010年3月30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