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hihb.blog.sohu.com/146780523.html
轉帖:艱難的抗旱自救(組圖)
這是一位博友發來的,看后非常感動!中國農民在以一種堅韌的精神去面對苦難,去抗爭。通過這幾年連續不斷的干旱,政府真的應該汲取教訓,加大對農業的投入,鼓勵、資助、組織農民挖井、興建水利設施,使農業的發展真正有持續性,使農民的生活能有最基本的保障,使他們享受到最基本的尊嚴,也使我們這個多災多難的民族能有最基本的糧食安全保障——暖之
【轉】艱難的抗旱自救
抗旱自救:記錄云南村民的第31個挖井日
毛利輝 毛利桃
太陽初升的時候,田地里的朝霧開始慢慢散去,世間的萬物又開始活躍起來。
一些人從自家的屋子里鉆了出來,他們甚至沒有來得及洗上一把臉,也沒有閑心去整理一下蓬松的頭發,只是咂上一支紙煙,便奔赴開來,開始了一天的勞作。比如,35歲的莊稼漢子劉安全。
春天,原本是播種收獲的季節,也是充滿希望的季節。而劉安全一家的這個季節,卻還忙不得播種收獲和希望。旱魔肆掠了2009年的整個冬天。開春以來,盡管政府和相關部門抓住了幾次降溫天氣,及時進行人工增雨雪,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旱情。但隨著氣溫的逐日升高,幾陣燥風吹過,旱魔又開始橫掃整個西南地區。由于持續數月的干旱,劉安全家的幾畝旱地早已干透。眼看著播種季節的來臨,可老天總是不下雨,堂屋旮旯里的那堆洋芋種,已經開始自行生根發芽了,卻無法播種到干透心的地里去。
當務之急,“等待不是個辦法,得想法開展生產自救。”劉安全選擇帶領一家人往地底下打井,希望能早日修建好地下水窖,蓄上足夠的水,以便在春耕生產的關鍵時期,及時將大春作物播種下地。早在干旱的2009年冬天,劉安全就有了打井蓄水的念頭。多數鄰居早已打好了地下水窖,盡管持續干旱,但水窖里面滲積的水,基本能夠滿足農作物灌溉和牲畜飲水需要。春節剛過,劉安全就帶領全家人,包括年邁的母親,一雙未滿10歲的子女,在離家200米遠的菜地里開始了挖井工作。
今天,已是劉安全一家挖井的第31個工作日。通過一家人數十個工作日的努力,一個10余米深、3米左右寬的地下水窖已基本成型。3米多寬的井口上幾根木料擺成井字形,十來塊木板鋪在木料上,形成了簡單的井口工作平臺。井口平臺的上方,劉安全用三根木料捆綁成一個三腳架,三腳架上又吊了一個定滑輪,所有的下井人員和施工材料就通過這個定滑輪下到井去,即安全,又省力。我顫悠著站上井口平臺往下看,水窖的底部,已經滲積了不少的水,晃悠悠地倒映著井口上正往下看的我,以及小塊湛藍的天空。為了防止松散的泥土和石頭被水浸泡后垮塌,讓水窖更加堅固扎實,劉安全還買來水泥和沙子,準備將水窖墻壁進行加固包裝,“25包水泥和10立方沙子已經運到,共花了1200元錢。”正一個人在井底砌著水窖墻壁的劉安全邊敲打著石頭,邊對井口上的我們說。
今天是周末,還有2題作業沒有完成,讀二年級的大女兒劉定鳳把功課拿到了工地旁的一根木料上,邊曬太陽邊認真地做著。上學前班的小兒子劉定超則翻著娃娃書,看得正來勁。“小鳳兒,作業做完了給我撿點石頭去。”井下的劉安全安排道。
9點30許,收拾完家務活,母親、妻子和鄰居家的叔叔嬸嬸也來到了工地,幫劉安全準備砌水井墻壁的石頭,并通過三腳架上的定滑輪送到10米下面的井底。此時,懂事的小定鳳已做完了作業,在不遠處撿著石頭;7歲多的小定超抹著一頭的汗水,倔強地將大半桶石頭提到了井口。
“現在每天都能儲蓄水200余桶,”離開的時候,劉安全母親高興地告訴我們,“過兩天就可以栽種洋芋了。”

太陽初升的時候,田地里的朝霧開始慢慢散去,世間的萬物又開始活躍起來。
一些人從自家的屋子里鉆了出來,他們甚至沒有來得及洗上一把臉,也沒有閑心去整理一下蓬松的頭發,只是咂上一支紙煙,便奔赴開來,開始了一天的勞作。比如,35歲的莊稼漢子劉安全。
春天,原本是播種收獲的季節,也是充滿希望的季節。而劉安全一家的這個季節,卻還忙不得播種收獲和希望。旱魔肆掠了2009年的整個冬天。開春以來,盡管政府和相關部門抓住了幾次降溫天氣,及時進行人工增雨雪,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旱情。但隨著氣溫的逐日升高,幾陣燥風吹過,旱魔又開始橫掃整個西南地區。由于持續數月的干旱,劉安全家的幾畝旱地早已干透。眼看著播種季節的來臨,可老天總是不下雨,堂屋旮旯里的那堆洋芋種,已經開始自行生根發芽了,卻無法播種到干透心的地里去。
當務之急,“等待不是個辦法,得想法開展生產自救。”劉安全選擇帶領一家人往地底下打井,希望能早日修建好地下水窖,蓄上足夠的水,以便在春耕生產的關鍵時期,及時將大春作物播種下地。早在干旱的2009年冬天,劉安全就有了打井蓄水的念頭。多數鄰居早已打好了地下水窖,盡管持續干旱,但水窖里面滲積的水,基本能夠滿足農作物灌溉和牲畜飲水需要。春節剛過,劉安全就帶領全家人,包括年邁的母親,一雙未滿10歲的子女,在離家200米遠的菜地里開始了挖井工作。
今天,已是劉安全一家挖井的第31個工作日。通過一家人數十個工作日的努力,一個10余米深、3米左右寬的地下水窖已基本成型。3米多寬的井口上幾根木料擺成井字形,十來塊木板鋪在木料上,形成了簡單的井口工作平臺。井口平臺的上方,劉安全用三根木料捆綁成一個三腳架,三腳架上又吊了一個定滑輪,所有的下井人員和施工材料就通過這個定滑輪下到井去,即安全,又省力。我顫悠著站上井口平臺往下看,水窖的底部,已經滲積了不少的水,晃悠悠地倒映著井口上正往下看的我,以及小塊湛藍的天空。為了防止松散的泥土和石頭被水浸泡后垮塌,讓水窖更加堅固扎實,劉安全還買來水泥和沙子,準備將水窖墻壁進行加固包裝,“25包水泥和10立方沙子已經運到,共花了1200元錢。”正一個人在井底砌著水窖墻壁的劉安全邊敲打著石頭,邊對井口上的我們說。
今天是周末,還有2題作業沒有完成,讀二年級的大女兒劉定鳳把功課拿到了工地旁的一根木料上,邊曬太陽邊認真地做著。上學前班的小兒子劉定超則翻著娃娃書,看得正來勁。“小鳳兒,作業做完了給我撿點石頭去。”井下的劉安全安排道。
9點30許,收拾完家務活,母親、妻子和鄰居家的叔叔嬸嬸也來到了工地,幫劉安全準備砌水井墻壁的石頭,并通過三腳架上的定滑輪送到10米下面的井底。此時,懂事的小定鳳已做完了作業,在不遠處撿著石頭;7歲多的小定超抹著一頭的汗水,倔強地將大半桶石頭提到了井口。
“現在每天都能儲蓄水200余桶,”離開的時候,劉安全母親高興地告訴我們,“過兩天就可以栽種洋芋了。”





























故事發生在云南省昭通市昭陽區太平辦事處水平社區十組。盡管地處昭通城近郊,百年一遇的干旱還是給太平十組的村民們帶來了嚴重的損失,僅劉安全一家今年的蔬菜損失就達3000余元。
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抗旱救災工作,想盡一切辦法采取積極措施應對災情。昭通市消防支隊多次派來消防車,給災民們送去生活用水,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全村的人畜飲水問題;太平辦事處積極爭取,加上村民自籌部分,共投入資金40余萬元在水平社區實施自來水管道安裝工程,目前工程進展順利,主管安裝已基本完成,村民們在不久之后便能使用到清潔衛生的自來水。
同時,村民們也正在積極地開展生產自救。僅在水平社區十組,多數村民就已經自建好了灌溉用的地下水窖,而正在修建水窖進行生產自救的,也不僅只劉安全一家。
在各級各部門的關心幫助下,在災民們的共同努力下,昭通的抗旱救災工作正有序開展,災民們對恢復生產的信心十足。
當然,抗旱也需要您的參與。比如,援建一個水窖,比捐水更來的實際。
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抗旱救災工作,想盡一切辦法采取積極措施應對災情。昭通市消防支隊多次派來消防車,給災民們送去生活用水,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全村的人畜飲水問題;太平辦事處積極爭取,加上村民自籌部分,共投入資金40余萬元在水平社區實施自來水管道安裝工程,目前工程進展順利,主管安裝已基本完成,村民們在不久之后便能使用到清潔衛生的自來水。
同時,村民們也正在積極地開展生產自救。僅在水平社區十組,多數村民就已經自建好了灌溉用的地下水窖,而正在修建水窖進行生產自救的,也不僅只劉安全一家。
在各級各部門的關心幫助下,在災民們的共同努力下,昭通的抗旱救災工作正有序開展,災民們對恢復生產的信心十足。
當然,抗旱也需要您的參與。比如,援建一個水窖,比捐水更來的實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