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讓臺灣的邊緣,加速邊緣”
中國時報記者陳一姍臺北報導,繁榮與蕭條,區隔了臺灣的地景。根據主計處最新家庭收支調查,過去五年,臺灣區域差距擴大,廿三縣市中,有十三縣市家庭可支配所得下滑,花縣一戶降八萬最多。
“全球化讓臺灣的邊緣,加速邊緣。”后山臺東唯一一所大學臺東大學的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夏黎明分析。
花縣每戶所得下降八萬
數字顯示,貧窮的縣市正加速貧窮。民國九十四年臺灣每戶可支配所得最低的十個縣市,有九個比五年前還窮。第四窮的花蓮縣下滑最多,每家可支配所得比五年前少了近八萬。第二窮的澎湖縣下滑次多,每戶少近七萬。第五窮的嘉義縣每戶少四萬七千元,下滑金額排第三。至于臺灣最窮的臺東縣,比五年前少了四萬四千元。
主計處官員說,去年由于天候異常,農業損失嚴重,因此農業縣收入因此下降。但拉長趨勢,細究過去每年數字,在家戶變窮的十三個縣市中,除了臺南縣趨勢比較不明朗,臺北市與新竹市變化幅度極小外,其余十縣市家庭收入下降的趨勢都很明確。
九十年代初曾主持過大型區域差距研究的高雄師大教務長吳連賞說,十個縣市變窮與臺灣經濟力、制造業衰退有關。民國六十到八十年代,臺灣家庭所得的成長是靠著出口導向產業蓬勃,八十到九十年代是靠著尖端科技產業拉起,目前這些產業都持平,甚至外移,問題是沒有新產業崛起替代。
夏黎明說,臺灣受惠于全球化、兩岸經貿的地區與人口非常集中,就是新竹以北,大臺北都會區的人。在全球化潮流中,臺灣只有臺北站上位置,所有縣市都必須與臺北有所聯結才能受惠,否則資本、人才統統都分不到。
從絕對數字來看,去年臺東縣與首善之都臺北市平均每戶所得差距為六十三萬八千元,等于每個月臺北市家庭比臺東縣多五萬可以支用。五年前這個差距僅五十九萬六千元。
全球化加速邊緣化效應
另一個指標,更能顯示全球化好處集中在大臺北都會區的現象。跟五年前比較,基隆市與臺北市平均家戶每人可支配所得分別增加七.六萬與五.四萬,遠遠高于全臺灣平均。而云林縣、澎湖縣五年來,平均家戶每人可支配所得反而縮水一.九萬與一.六萬。屏東縣只多了兩百元,總統陳水扁的故鄉臺南縣也只多了兩千元。
夏黎明認為,類似花東,農業縣最重要的主力是公教人員,過去十年公教人員幾乎沒調薪,幾乎沒有中產階級。結構上的弱勢,全球化加速了這樣的效應,使得邊緣化速度加快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