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經濟知多少
李濟廣
關于我國非公經濟發展概況,統計部門沒有綜合性統計,一些文章作者使用的一些數據都是某一領域的數據,不是全口徑的。近年有幾個對所有制結構特別是從私有經濟角度進行的具有綜合性的研究結果。
(一)在資本與自有資產方面
1.樊綱和姚枝仲在《經濟研究》2002年第11期發表《中國財產性生產要素總量與結構的分析》一文,研究了我國的所有權或財富的結構。其結果是,早在2000年底,中國資產性財富總額為38.5萬億元,在資本所有權結構中,國有資本占26%,國內居民個人占有57%,集體占有不到一成(9%),港澳臺和外資占有也不到一成(8%)。即2000年底所有權結構中的國有、集體資本共計占35%。如果去掉城鎮居民自有住房,國有資本占34%,集體資本占12%,共計46%。
2.國家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陳明星在2003年3月26日《經濟參考報》撰文《我國民間投資已形成大潮》,對當時我國民間資產(此處指私人資產——本文注)的總量估計,可以進行以下匡算:(1)城鄉居民儲蓄為10萬億元;(2)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注冊資本為3萬億元;(3)假設股市一半的流通市值和保證金為私人所有,為1萬億元;(4)資本外逃的最流行估計為3千億美元,即2.5萬億元;(5)城市人口為3億、人均建筑面積15平方米、平均城市房價每平方米2500元,那么房產總價值11.3萬億元等。以此加總求和,我國民間資產的總量約為28萬億元左右。比較財政部公布的國有資產11萬億元的總值、8萬億元的經營性資產(資產不同于資本,國有企業資產包括一多半負債——本文注),民營資產已經占有了更大的比例或規模。記者呂曉偉、周繼秀在《財經界》2003年4月號發表《二十八萬億民間資本通道大破冰》一文,引證了陳明星對我國民間資產的這一匡算并指出,廣為流傳的l2萬億民間投資,應該是只包括個體私營經濟投資。
(二)在產出方面
3.全國工商聯《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報告NO.1(2003)》(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第8—9頁)“根據合理而保守的原則,依據可得到的公開可靠的數據”,對民營經濟在中國經濟總量方面的貢獻做了細致的估計與判斷。如遇有不同來源和渠道的數據,盡可能采用取其中最保守的數據,如批發餐飲零售業的產出以規模以上企業的所有制比例代替整個行業的比例,實際上規模以下的此類企業的民營比例要高得多,對于第三產業中的金融、通信服務、交通運輸、政府服務中的民營比例計算為0。民營經濟的產出認定原則為:全國數值減去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集體企業、公有制聯營企業、港澳臺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的余額為民營經濟的產出。按照上述原則對2002年整個國民經濟的各項指標進行了分析和匡算,可以初步得到結論:內資民營經濟在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為48.5%。外商和港澳臺投資企業對國民經濟總的貢獻度為14%~15%。兩者相加,全部民營企業(按該報告解釋已減去集體經濟——本文注)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度大約占64%左右。
4.《人民日報》2005年2月28日陳全生、陳永杰、劉健生的文章《非公經濟邁入發展新階段》指出:目前,個體私營工業已占全國工業增加值和銷售收入的40%左右,占全國商品銷售總額和零售總額的60%以上。加上外資經濟,非公有制經濟占GDP的比重已超過一半(此估計為粗線條——本文注)。
5.據史正明2005年3月估算,根據國家統計局2004年《統計公報》中提供的工業部門“規模以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各種所有制企業增加值數的數字,加以必要的補充和調整,估計全國工業增加值中,私有制經濟大體占62%(個體私營占38%,外資占24%);公有制經濟大體占38%(國有經濟占32%,集體經濟占6%)。(《探索》2005第5期)這里估算的非公經濟比重比全國工商聯的估計略低一點點。
(三)在就業方面
6.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字,2004年,私營企業和個體經濟組織從業人員總數9604.4萬人,其中城鎮私營企業和個體經濟組織從業人員5515萬人;全國私營企業就業人員(不計個體)5017.3萬人。據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的數據,2004年末,全國第二、三產業就業人員中個體經營人員9422.4萬人。這幾個數字都遠超過國有企業職工(2004年2841.4萬人)和城鎮集體企業職工(2004年737.0萬人)之和。即:個體經營人員9422.4萬人,私營企業就業人員5017.3萬人,國有企業職工2841.4萬人,城鎮集體企業職工737.0萬人。(第一產業就業人員多數時間從事非土地上的家庭經營。)
7.另據全國工商聯《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報告NO.1(2003)》(第5—6頁)的數字:2002年城鎮就業總數為24780萬人,減去國有7163萬人,民營經濟就業總數為17617萬人;其中集體企業1122萬人。如減去集體企業就業人數,非公經濟就業人數應為16489萬人,占城鎮就業總數的66.54%。根據數字間的邏輯關系,此計算中國有單位中應包括機關事業單位3541.8萬人(《中國統計年鑒》數字),如去掉,公有企業就業只占14.61%
(四)變化趨勢
8.以上有一些資料為2000-2002年的數字,即使是2003-2004年的數字,這些數字也在不斷刷新。因為目前私有經濟的增長速度明顯高于公有制經濟的增長速度。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2004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的數字,2004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增加值: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長14.2%,集體企業增長9.9%,私營企業增長22.8%,外資企業增長18.8%。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2005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的數字,2005年工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10.7%,集體企業12.4%,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16.6%,私營企業25.3%。
9.每一新的國企上市和股份化、老上市公司增發新股,以及股權分置改革過程中國有股向流通股大量“對價”,國有股法人股可流通一段時間后的部分出售,國有經濟經營領域的進一步集中,都是國有股的相對減持。國有中小型企業和集體企業還會進一步出售。隨著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外資的更多進入和非公有制經濟可以進入一切領域,公有經濟比重還將減少。據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高梁調研,2004年東三省3500家省及省以下國有企業,經過2005年一年,80%以上已經實現了產權重組,吉林省816家全部改完。其中只有20%左右保持了國家控股(相對控股)。正如2004年國資委文章所說,國有經濟的比重還會進一步下降。
作者單位:江蘇技術師范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