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我國在渦扇發動機領域取得了可喜的進步,可是我們回首往事會發現,20年前我們差一點就搞出了渦扇發動機——渦扇6、渦扇8。渦扇8是隨著運 10一起下馬的,其中內幕大家都已經知道,我就不羅嗦了,而渦扇6卻是人們不大熟悉的,近日我看到了兩篇當年業內人士的回憶文章,文章是給引進斯貝(即當今的“秦嶺”、渦扇9)唱贊歌的,但其中還是不經意的透露除了一些微妙的東西,或者說,這些東西是無法掩飾的。一篇是前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局長孟赤兵寫的《誰為“飛豹”插上翅膀——“斯貝”引進風云錄》,另一篇是前中航技公司處長華潤熙寫的《鬼怪“斯貝”引進親歷記》,再加上一些其他材料,綜合之后發現:渦扇6與斯貝的關系很像運10與麥道的關系——引進麥道打壓運10,運10死了,麥道也就不了了之;同樣的引進斯貝打壓渦扇6,渦扇6死了,斯貝也就不了了之!渦扇6與斯貝很可能就是另一個運10與麥道。
首先我排出一個大致的渦扇6與斯貝發展時間表(包括了渦扇5和渦扇8,供大家參考):
1964年10月:渦扇6開始研制
1965年:渦扇5樣機總裝完成
1968年6月:渦扇6首臺試驗機試車
1970年:渦扇5通過各項考核性能全面達標;安排沈陽黎明開始仿制民用斯貝
1971年:渦扇5整機試飛
1971年12月26日:周恩來指示黎明與沈陽發動機設計研究所結合搞斯貝
1972年4月:沈陽航空發動機研究所因為仿制斯貝而停止了殲九配套發動機的研制(3)
1972年:渦扇8開始研制
1973年:渦扇5下馬;
1973年8月1日:李先念、葉劍英批準外貿部、航空工業部關于引進斯貝的請示:“價錢不是問題”。||此期間沈陽發動機設計研究所提出異議
1974年:沈陽廠所有人提出斯貝影響渦噴6丙、渦扇6,反對引進斯貝。江青反對買斯貝。李先念、葉劍英頻繁批示購買引進斯貝。后移到西安
1975年12月13日:取得斯貝MK202專利許可
1976年3月:斯貝仿制開始
1979年11月13日:仿制斯貝完成150小時持久試車
1980年2月-5月:仿制斯貝在英國完成高空模擬試車、-40℃啟動試車、5大部件循環疲勞強度試驗,全部符合技術要求,簽署了考核成功文件
1980年6月:各廠承制仿制斯貝零部件86.5%,其中金屬材料試制成功72.5%
1981年:渦扇6全面達到性能設計指標。大連旅順口召開型號總結會(即散伙會),渦扇6宣布下馬。斯貝反設計技術吃透工作基本上是不了了之
1982年10月:渦扇6G通過24小時飛行前規定試車,共334小時,性能全面達到設計指標
1983年6月:渦扇8基本具備定型提交和小批量生產能力,后隨運10下馬
1984年:渦扇6正式下馬
2003年7月:渦扇9秦嶺(斯貝MK202)通過國產化工程技術鑒定
=================
下面把兩篇文章中講到的事情具體列出來:
《誰為“飛豹”插上翅膀——“斯貝”引進風云錄》
1970:安排沈陽黎明負責斯貝,開始仿制民用斯貝
1971。7:周恩來批準進口民用斯貝
1971。12:周恩來在航空產品質量座談會上表示同意引進軍用斯貝
1971。12。26:周恩來指示黎明與沈陽發動機設計研究所結合搞斯貝
1972。4。14:航空工業部決定購買60-80臺斯貝用于改裝轟5、轟6各10架
1972年底:英國政府同意出售民用斯貝
1973。1。10:航空工業部正式建議購買軍用斯貝專利、2架獵兔狗、一套發動機試驗設備
1973。7。17:英國政府同意出售軍用用斯貝
1973。7。30:外貿部、航空工業部請示購買斯貝專利及200臺機
1973。8。1:李先念、葉劍英批準外貿部、航空工業部請示:“價錢不是問題”。||此期間沈陽發動機設計研究所提出異議
1974:沈陽廠所有人提出斯貝影響渦噴6丙、渦扇6,反對引進斯貝。江青反對買斯貝。后移到西安
1974。5。11:航空工業部主要領導決定向中央提出《關于不買“斯貝”發動機的報告》
1974。5。18:葉劍英批文:“不可不買”斯貝
1974。5。19:李先念表贊成葉
1974。6。16:李先念再批示要買斯貝
1974。6。23:葉劍英批示支持引進斯貝。李先念表贊成葉
1975。3-6:航空工業部2次表示對摸不透技術無所謂,
1975。11:成立斯貝試制領導小組
1975。12。13:簽訂引進軍用斯貝合同,共7679萬英鎊(不含此后北京航空學院買設備、試驗等費用)。目標:3年內復制,5年內國產化。定點西安航空發動機公司試制生產,并組織全國各廠支援
1977。9:命王震掛帥會戰領導小組,航空工業部副部長帶工作組駐廠督戰,王震3次視察。撥給專項資金。攻克了76項技術關鍵
1979下半年:造出4臺發動機
1981:“1981年以后,實際上‘斯貝’‘反設計’技術‘吃透’工作基本上是不了了之。”
=============
《鬼怪“斯貝”引進親歷記》
1971:醞釀引進斯貝作為殲6后繼機動力,后爭論不休
1978。7:工作組訪歐
1979。4:從歐洲各國定購大批設備,西安航空發動機公司形成了先進的生產能力
1980后,買來的斯貝長期存放,因此未生產新機,買來的50套配件被退掉
========================================
現在分析。
★研制進度和研制力量安排方面:
1968年6月,渦扇6首臺試驗機試車,就是說渦扇6已經取得很大進展了。1970年,安排沈陽黎明開始仿制民用斯貝,而沈陽是負責渦扇6的,這不是分散負責渦扇6研發工作的沈陽黎明的精力嗎?
1971年,渦扇5整機試飛,連渦扇5都取得這么大進展了!1971年12月26日,周恩來指示黎明與沈陽發動機設計研究所結合搞斯貝?!⒁猓荷蜿柊l動機設計研究所是主要負責渦扇6研發工作的!這顯然對渦扇6的研發產生了干擾,到了1972年4月,沈陽航空發動機研究所因為仿制斯貝而停止了殲九配套發動機的研制(3)!引進項目終于擠掉了自主研發!1973年沈陽發動機設計研究所提出異議。1974年沈陽廠所不滿升級(有人公開提出斯貝影響渦噴6 丙、渦扇6),后由于江青支持,斯貝轉移到西安,渦扇6得以繼續。
1976年3月斯貝仿制開始。
1980年2月-5月仿制斯貝考核成功,全部符合技術要求。各廠承制仿制斯貝零部件86.5%,其中金屬材料試制成功72.5%?!茼樌轮瞥晒?,國產化進展也很大。
1981年,渦扇6被宣布下馬。而這時候斯貝國產化進程很順利,正應該一鼓作氣完成斯貝的國產化,可是各方面卻像泄了氣的皮球,從1981年開始,斯貝的國產化就不了了之!
1984年渦扇6正式下馬。
如果沈陽發動機設計研究所沒有被安排搞斯貝而延誤、停止了渦扇6的研制,那么渦扇6不是可以早幾年完成嗎?
★領導支持方面:
1973年沈陽發動機設計研究所提出異議,但是有關領導決心卻是很大的:8月1日李先念(副總理)、葉劍英(副主席)批準外貿部、航空工業部請示:“價錢不是問題”!
1974年矛盾激化,沈陽廠所有人提出斯貝影響渦噴6丙、渦扇6,反對引進斯貝,江青也來干預,反對買斯貝,這分量可謂重,不過有關領導的決心卻是不能小瞧的——李先念、葉劍英頻繁批示(5、6兩個月至少5次)要購買引進斯貝,最后折衷,斯貝移到西安。
1977年9月,命王震(副總理)掛帥會戰領導小組,航空工業部副部長帶工作組駐廠督戰,王震3次視察。撥給專項資金。
一個副主席、兩個副總理無限關懷,還有副部長人等督戰,這樣的陣容不可謂不強大。而渦扇6呢?沒聽說過有多少領導很關注的。如果渦扇6得到了斯貝一半的關懷,進度會快多少?
★資金方面:
1973年李先念、葉劍英批準外貿部、航空工業部請示:“價錢不是問題”(1)?!纯矗骸皟r錢不是問題”,多大的氣魄!
1975年簽訂引進軍用斯貝合同花了共7679萬英鎊。(1)——當時國家經濟困難,7679萬英鎊可不是一個小數字,而且這還不含此后北京航空學院買設備、試驗等費用,可謂一擲千金。
為了建立“斯貝”生產線,經中央批淮,國務院撥款1億英鎊用來對西安發動機公司和有關的輔機廠進行技術改造。這筆錢按當時的外匯體制折算相當于12億人民幣(2)——大手筆!
而渦扇6一共花了多少錢?1.2億而已!也就是說斯貝花的錢至少是渦扇6的20倍!如果渦扇6能得到哪怕斯貝1/10的資金,進度將會快多少?
★裝機方面:
1971年醞釀引進斯貝時,是作為殲6后繼機的發動機;后試圖作為改進強5的發動機;強6立項后試圖作為強6的發動機;還曾安裝于轟6。1998年作為飛豹的發動機。
渦扇6為強-6項目配套發動機,改型渦扇6G作為殲9的發動機。
可以看到,斯貝就像一個寵兒,哪里都想立足,本來渦扇6為強-6項目配套發動機,可是一些人卻打算用斯貝:“國務院有關部門、中央軍委也很重視,并作出過明確批示”(1)。這里有一點讓人很迷惑,斯貝MK202在英國是裝于F4戰斗機的,可是中國國內討論卻是“認為不能滿足新殲擊機的要求”(1),這個“新殲擊機”是什么,作者沒說,但我們不妨推測一下:渦扇9(斯貝MK202)性能:最大推力54.5千牛、加力推力91.2千牛、推重比5.05;渦扇6G性能:最大推力83.9千牛、加力推力138.2千牛、推重比7.05;渦扇6性能:最大推力71.3千牛、加力推力129.9千牛、推重比 5.93。顯然斯貝比渦扇6差得遠,那么這個“新殲擊機”很可能是殲9,否則一款成功安裝于F4這樣一型較重的戰斗機的發動機怎么會不能滿足要求呢?那么就是說,在原本渦扇6的用武之地,斯貝都想取而代之!
我國曾成功的試驗將斯貝安裝于一架轟6,結果航程增加近1/3,載彈量也有所增加,那為什么不用?——“4臺‘斯貝’發動機價值250萬英鎊,比轟6 原型飛機的價格高了好幾倍,經濟上也顯然不可行”(2)。想改進居然還怕花錢,寧可把買來的那批成品機和50套配件放在倉庫里,寧可把50套配件退掉(買 50套配件是專利出售合同要求,退貨肯定要賠一大筆違約金的),也不愿裝機!那批成品機和50套部件花的錢倒不心疼了!寧可把7679萬英鎊買來的專利和 1億英鎊買來的全套設備閑置,也不愿意生產!這近2億英鎊他們倒是一點也不心疼!偏偏把買來的東西發揮作用他們就心疼錢了!
到了十幾年后飛豹決定用斯貝,結果斯貝的國產化還未完成,試飛時用的居然是庫存了十幾年的發動機!批量生產后,庫存不夠用,只好進口!“不得不向英國購買‘斯貝’發動機以為急需。但英國‘斯貝’發動機已經停產,無耐花錢購買退役的‘堪修’發動機回國拼修以應急”(1)!一種新型殲擊轟炸機,居然試飛到量產用的發動機都是庫存和退役的破爛!
★資金和領導支持到了國產化階段后的變化:
早在1975年,有關部門航空工業部就2次表示對摸不透技術無所謂,“反映了決策層‘單純引進產品仿制’的指導思想”?!皩Α关悺丛O計’和技術 ‘吃透’的工作、經費支持也遠不如產品試制,很多試驗條件和試驗設備提供不了,許多試驗不能進行,等等?!保?)。——仿制的時候,“價錢不是問題”、動輒幾千萬上億英鎊地砸進去,到了國產化的時候經費卻成問題了。仿制的時候一個副主席、兩個副總理無限關懷,到了國產化的時候領導們都人間蒸發了!這表明推動引進斯貝的人士根本沒有把自主放在心上!只是拿斯貝打壓渦扇6而已!
★曖昧的1981
1981年是曖昧的一年,這一年,渦扇6性能全面達到設計指標,但卻被告之下馬,開了散伙會;斯貝,這個受到一個副主席、一個總理、一個副總理無限關懷的寵兒,其國產化進程在取得了很大進展的情況下,居然不了了之了!——渦扇6實際下馬,斯貝國產化不了了之幾乎同時,這難道是巧合嗎?
★運10和渦扇6的一個微妙的共同點
那就是“四人幫”。對運10下馬,當年就有人揚言,說運10是四人幫搞的,所以一定要搞掉他;而渦扇6的研制也得到了江青、四人幫的大力支持(而且可以說如果不是江青支持,渦扇6的研制在1972年停止后會不會恢復還很難說),最后渦扇6也像運10那樣研制成功(確切的說比運10的完成度要高)卻下馬。四人幫支持的項目,成功了也都下馬,這是巧合嗎?渦扇6下馬是不是也是因為有政治恩怨的原因?
★斯貝和麥道吸引某些人的一個地方
1978年7月引進斯貝工作組訪歐,轉了10個月,到了1979年4月,從歐洲各國定購大批設備;而麥道也是造就了大批人出國考察的機會。
★對比斯貝和麥道給中國帶來的“進步”:
與麥道合作,中國的“進步”是會造波音的尾巴了。
而引進斯貝,中國的“進步”是什么呢?——“通過‘斯貝’項目技術改造的西安航空發動機公司已發展成為發動機行業對外開展轉包生產的基地。20多年來,通過為羅羅公司加工大量導向器葉片和環形件等,為美國GE公司加工大量渦輪盤和封嚴圈等,為普惠公司加工機匣等,為法國斯奈克瑪公司加工渦輪葉片和渦輪盤等”(2)——與和麥道合作一樣,只能打洋工,沒有自主設計制造能力!
★關于經典的渦扇6下馬原因說辭和斯貝“冬眠”
經典的渦扇6下馬原因說辭是:由于配套機下馬而使渦扇6失去裝機對象??蓪嶋H上渦扇6至少被作為強6、殲9的發動機,配套機型不止2型,并非針對性很強的專用發動機,作為一種已經研制成功的發動機,完全可以也應該用在其他地方,而不是廢棄;相比之下斯貝從1981年開始居然連國產化都搞不下去,卻沒有下馬,使用斯貝的殲轟7也沒有因為配套發動機不過關而下馬,而是用一億元堅持下來了,而之前多少種飛機因為配套發動機解決不了而下馬?之后的十幾年中殲轟 7并未停止研制,而斯貝卻可以“冬眠”而不下馬,斯貝憑什么有這樣的優待?這就不能說這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決策者的好惡問題。
從上面列舉的事實可以看出,斯貝一開始就像是在和渦扇6唱對臺戲的,爭奪裝機項目,這可以看作引進與自主研發的矛盾;斯貝在渦扇6研制期間得到了比渦扇6大得多的資金、和政治支持,而渦扇6下馬后斯貝馬上就沒人關心了——資金、設備、政治支持全部銷聲匿跡了,可謂“狡兔死走狗烹”。
渦扇6和運10,一樣的自主研發的關系國家科技實力的關鍵項目,一樣的受到引進項目的打壓,一樣的得不到引進項目那樣的優待,一樣的成功后被拋棄,一樣的下馬后引進項目也不了了之,一樣的引進項目讓中國有關廠家成為西方國家的打工崽。
與之類似的還有基本研制成功的直-7為同等類型的引進項目“超黃蜂”“讓路”。當年發生的這些事情都體現了領導人“造船不如買船”的指導思想,為了“買船”千方百計破壞“造船”,造出來的“船”也要“鑿沉”。
(1):前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局長孟赤兵:《誰為“飛豹”插上翅膀——“斯貝”引進風云錄》
(2):前中航技公司處長華潤熙:《鬼怪“斯貝”引進親歷記》
(3):601所:《中國殲擊機發展史》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