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塊殖民地
雙履帶裝甲車
E-mail: [email protected]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ed82770100ae4n.html (主博客)
http://hi.baidu.com/sldzjc2008/blog/item/da9ef45974eafc87800a181d.html
http://blog.21cn.com/sldzjc2008/article/116460
![]() |
[按:本文寫得很悶,可能讀起來也會很悶,特將提綱摘錄于下。如果您對本文感興趣,歡迎大家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如果您不感興趣,請關閉,以節省您的時間。
一、中國可不可以走資本主義道路?
二、中國為何只能成為殖民地,而且是最后一塊?
三、我國的資本主義道路有沒有希望(辦法)走通?
四、資本主義將走向何方?
一、中國可不可以走資本主義道路?
可以!但是要有一個前提:就是它必須在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占得先機。
實際上,從歷史上看,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得相當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一定規模的雇傭勞動。在春秋時,雇傭勞動就已經出現,到戰國則大為發展。當時,不僅有了買賣勞動力的“傭肆”,而且勞動力出賣者的種類也很多,從“傭”、“庸賃”、“庸客”、“庸夫”、“庸流”等等稱謂上,便反映出勞動力出賣者其出賣勞動力的不同形式。在各種大規模的生產企業中,諸如采礦、冶金、煮鹽、制陶、鑄幣等等行業,大多使用著雇傭勞動者。由此可見:在當時,雇傭勞動已成為商品生產勞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當時的商品生產中,不僅有小商品生產和帶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商品生產,同時還有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其標志便是雇傭勞動的存在。而在秦朝建立之后,其政治體制即由郡縣制全面替代了之前的封建制。而郡縣制的建立,則標志著主要的農業生產由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占據主導地位,失地農民自由出賣勞動力,而地主雇傭其進行耕作,當然,還有一部分為小作坊主雇傭。
但是,存在爭議的是,現代資本主義文明的快速發展,是建立在工商業文明基礎上的,而我國的資本主義發展卻是長期建立在農業文明上。而工商業的發展,可以迅速提高消費水平,而使得資本得以快速積累。而我國在長達兩千年的朝代更替中,幾乎所有的政府都實行了“重農抑商”的政策,使得工商業的發展得到極大的阻礙。為什么在我國古代,都會限制工商業的發展呢?這是由于資本的積累性會對生產力造成極大的破壞所決定的。由于我國古代的絕大部分比較適宜農業生產(比如如今的樓蘭在當時也是一片生機盎然的綠洲),在食物與財富的分配沒有嚴重分化的情況下是足夠保障當地居民的基本生存條件的。而工業產品的流通是需要靠商業來實現的,而商業發展的首要目的就是迅速聚集起財富,從而擴大規模。而積累財富最便利的手段就是囤積居奇,一方面,人為造成生活資料匱乏(比如鹽和糧食),另一方面,在自然災害來臨時,通常是更加貪婪,乘機廉價并購土地是時有發生的,而土地兼并,則會進一步加劇貧富分化。同時由于商人不事生產,其社會地位通常很低(連子孫都沒有機會考取功名),為了便于行商與提高社會地位,權錢交易與官商勾結也是難免的。所有這些,無一不是造成社會動蕩的誘因。而財富與土地過度集中在官僚與商賈手中,又是造成政權衰落與民不聊生的重要原因,也是發生內亂的先兆。所以,對于中央政權來講,是“穩定壓倒一切”的,防止財富的過度集中是其所要采取的必要措施。
而西方的工商業文明之所以發達,大都是由于其生存環境惡劣,當地的食物不足以保障其生存的最低要求,必須依靠與外地人的交換來換取足夠的糧食。而己方用來交換的物品,必定是對方稀缺的,因此,工業產品與奢侈品的生產就成為了當地人用來謀生的必要手段。同時,為了謀取最大利益,商業與廣告宣傳也要足夠繁榮才行。最早的商業文明可能是位于愛琴海的克里特文明。但是,在工商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競爭中,工商業文明是長期敗于農業文明的。比如克里特文明曾經盛極一時,曾幾何時,地中海沿岸商旅遍地,但最終還是沒有競爭過希臘文明,終于湮滅。而現代資本主義文明的根源就是工商業文明。而工商業文明在17、18世紀的勝出在于兩個方面:1.以蒸汽機的發明而開始的工業革命,以機器代替人工勞動,使得工業得到飛速發展(其基礎是古希臘哲學)。2.猶太人的商業文明。猶太人早期的居住地十分貧瘠,因此他們的工商業文明起源很早。公元2世紀,猶太人被逐出耶路撒冷,從此淪為世界公民,而他們耐以謀生的手段就是行商,而千余年的行商經歷,使得他們經商的理論與經驗都十分成熟。二者結合的最終結果,就是資本主義國家的建立和現代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但是,因為這只是工商業文明與傳統農業文明競爭的階段性勝利,所以其走向是值得商榷的。對于現在盛極一時的資本主義的走向分析有很多,但是它有致命的三大矛盾,決定了它必然是要走向滅亡的:
1.資本的積累與市場的擴大之間的矛盾。按照一般邏輯,市場的擴大是可以加速資本積累,是其促進作用的,但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資本的過于集中就會阻礙市場的擴大。因為財富在在物質上的表現是產品,而物質是有限的,而資本的最終形勢是貨幣。貨幣體現了產品的價值,占有了貨幣就等于占有了產品,而產品要在市場上交換才能換成貨幣。而貨幣向少數人手里集中,就等于多數人手里持有的貨幣減少,就表現為多數人(消費者)對產品的購買力下降。其結果就是市場萎縮,市場萎縮的結果又表現為貨幣向少數人手里集中減緩和產品產量的降低,然后又會導致市場產品減少和工廠破產。而產品短缺又會導致物價提高,反過來又使多數人(消費者)的購買力再度下降。其最終結果就是經濟危機和社會動蕩。那么資本可不可以不要集中?答案是不行。因為資本運行的目的就是集中,而資本集中的途徑就是資本(貨幣)的流動。但是這二者又是矛盾的,因此資本主義的本身就是一個充滿矛盾的畸形社會制度。
2.能源消耗的不斷增加與資源總量的不斷減少之間的矛盾。現代資本主義的確立與高速發展,外在表現之一就在于工業產品的極大豐富與化石能源的不斷發現。而工業革命的成功標志就是機器制造機器,而機器都是需要消耗大量能源來保障其正常運轉的。現代,機器的數量不斷增加,但是,能夠提供機器所需能量的化石能源卻是短期內不可再生的。當化石能源消耗完畢而沒有足夠的其他能源代替的話,資本主義工商業文明將遭受毀滅性打擊,因為機器都會成為垃圾。近幾年的石油危機就是建立在這種矛盾的基礎上的,控制了能源,就控制了其它國家的經濟命脈。同時,我認為現在以美國為首的有核帝國主義國家在核技術上持雙重標準并非僅僅因為處于對核戰爭的懼怕,另一原因就是核能源最可能成為替代化石能源的主要能源之一。屆時控制了核技術就等于現在控制了石油一樣,但核能卻無法象現在的石油煤炭一樣可以普及使用,而且,其對于水的消耗可能也使得水也成為稀缺資源之一。因此,資本主義是一種缺乏推動社會發展后勁的社會制度。
3.人類與自然的矛盾。這一點是建立在以上兩點的基礎上的。從資本主義的發展來看,資本主義發達的只要特征之一就是無節制的消費與浪費。而大量消費與浪費的結果就是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而大自然是目前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載體。當人類對自然的不斷破壞一旦超越極限(無法表達),大自然就會以百倍的破壞力來回敬給人類。而且大自然留給人類的選擇可能有且只有一次機會。因此,資本主義是一種對整個人類反動的社會制度。
以上三點雖然可以得出資本主義是沒有前途的結論。但是,在一定階段內它還是會迅猛發展的。因為資本主義國家在出現社會動蕩和各種危機之后,發現了一種可以得以繼續發展的路子,就是轉嫁危機。簡而言之,就是殖民。這是一種傳銷式的發展模式,殖民者掠奪被殖民者,先殖民者掠奪后殖民者。是一層一層的,由大莊家吃小莊家,小莊家和大莊家一起吃閑家的模式。而現在,殖民主義已經由當初赤裸裸的直接殖民掠奪,發展到第二階段:經濟殖民,變相掠奪。而中國即沒有占先機成為大莊家,也沒有任何希望成為小莊家,而只能淪為被宰割的閑家,當你進入這個游戲規則并且按照這個由大莊家制定并執行的規則玩的時候,就注定喪失了任何翻身的機會。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中國就成為了資本主義國家轉嫁危機的最后一塊殖民地。
二、中國為何只能成為殖民地,而且是最后一塊?
由前文所述,中國由于農業文明長期處于強勢地位,對工商業文明的壓制使得其無法自由發展。因此在歐洲的資本主義發展壯大的同時,我國仍然是堅持“重農抑商”的。結果就是我國在資本主義化的進程中并未占得先機。但同時,占得先機的歐洲列強的日子過得也不見得舒坦。因為前文所述的第一大矛盾周而復始,經濟危機使得資本主義國家焦頭爛額。因此,如何度過經濟危機和如何避免經濟危機就成為了一件必須解決的大問題。而他們經過長期的實踐而走出了一條道路:殖民。
毫無疑問,殖民至今也無法根本解決經濟危機,但是卻可以使本國經濟危機的發作得以延緩,并且可以十分有效的轉嫁本國的社會危機,使得國家可以較長時間的保持穩定。因此,開辟殖民地是一條治標之道,能夠取得廉價的能源和勞動力,轉嫁國內危機,擴大消費市場和原材料的來源。但是對殖民地的盤剝的最終結果是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而且為了開辟殖民地,殖民國家之間也要經過激烈競爭,并且因此而激發了兩次世界大戰。所以,到目前,殖民的發展也與時俱進,進入了殖民的第二階段:由直接殖民發展到了經濟殖民。但從根本上說,開辟殖民地的政策不是資本主義國家的救世主,卻是其輸血源泉,是其得以茍延殘喘的生命線。
而中國在學習資本主義和向資本主義過度的過程中,卻并沒有認清資本主義運行的實質。資本主義的運行和發展的力量源泉并不在于某一條策略或手段,而是其所遵守和踐行的基本規則(law)。那些在中國人看來毫無用處的規則(包括古老的工商業文明的哲學和規律)才是它的精髓所在。好比我們掌握了牛頓定律就可以解決許多關于運動的問題,但是如果僅靠死記答案和生搬硬套而不充分了解牛頓定律就無法觸類旁通一樣。而資本主義的擴張是有規律的,就是傳銷式發展,說好聽一點就是直銷式發展。其特點就是由大莊家制定游戲規則,想玩這個游戲的國家就必須遵守規則,否則就會被排擠和(武力)懲罰。而大小莊家來執行這個規則,完成對下家的殖民化。而資本主義文明的起源是工商業文明,它的最大力量就是對商業規則的制定和對工業技術的壟斷。而現代經濟學和科學技術是其直接的衍生物。
毛澤東的青少年時代可能在博覽群書與對社會現狀的思考中已經看出了端倪,要想玩就得自己制定規則才行,不然,進入了別人的圈套只能被人卡脖子而無反抗之力。他最終遠離了資本主義這個傳銷團伙,在中國的大地上建立起了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希望靠自己的努力與自己制定的規則來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但是,許多人看不到這一點,為資本主義國家表面光鮮的繁榮所蒙蔽,毅然決然的拋棄了自己的規則,而全面投入了資本主義的懷抱。在其享用資本主義毒品而欲仙欲死的時候,似乎忘卻了,遵守別人的規則將要付出相當的代價,這個代價往往都不會小。而這個代價,就是被殖民地化!
在資本主義國家喪失了大量殖民地的20世紀70年代,許多國家都陷入了各種危機。但其培植了一些小的殖民地國家作為資本主義先進的典范,意圖擴展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國家并不是以高消費為最終目的的。當“榜樣”的光鮮奪目使人目瞪口呆的時候,許多國家的領導者們就無可救藥的喪失了思考的機能。而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也完全迷失了方向,義無反顧的加入了被殖民地化的行列。但是,更嚴重的問題在于,他們只愿意接觸資本主義的表面,而對資本主義的實質毫無興趣!
當歐美澳先后做了大小莊家的之后,廣大的亞非拉就只剩下一條路,就是重新淪為殖民地,而中國以其廣大的面積、巨大的資源和龐大的人口數量,是沒有任何希望成為殖民者的一員的,只能成為為資本主義的莊家輸血的供血者。我國的走資派和修正者只注重得到現成的好處,而對搶占工業技術的高峰和制定有利于己的商業政策既無魄力,更無能力!使得我國的資本主義道路先天不足加上后天失調,進一步喪失了翻身的機會。
三、我國的資本主義道路有沒有希望(辦法)走通?
眾所周之,在現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上,出現了兩次大洗牌。資本主義國家的大莊家由西班牙到英國,再到美國。那么,我國是不是有可能在下一次洗牌中成為大莊家呢?答案是:完全沒有可能的。
在(二)里我講得很明白,要想成為莊家,尤其是大莊家,必須搶占兩個制高點:即商業規則的制定與執行者和工業技術的控制者。而這兩者的基礎是古老的工商業文明,講求的是各種規則(law),事物的內在規律。而中國的文明自古就是現實主義的,講求立桿見影。
在這里聲明一下,討論中華文明與西方的文明,在相比較中,我認為不論哪種文明都有其積極和消極的一面,我對“劣根性”持否定態度。比如,現代西方文明強調競爭,固然可以提高人的勞動積極性,但卻使得西方世界形成了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中國的儒家文化強調“中庸”,磨滅了人的意志,使人軟弱、任人宰割,但卻可以很好的維護社會穩定。
從現在我國現狀來看,在建國之初,“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思想就已經在高層中廣為流傳。在毛澤東逝世以后,其倡導的“艱苦奮斗,自力更生”被迅速丟進垃圾桶。自主研發的一大批科研項目被迅速下馬,取而代之的便是“造不如買”;而且在教育上重灌輸,輕啟發;在科研上,重引進,輕研發;在對待人才上,重學歷,輕經驗;在文化上,重形式,輕內容。等等......從而,將中國徹底從爭奪工業技術的高峰上拋到谷底,并仍在打壓,如此以往,毫無希望!
從對資源的消耗上來看。我國的資源并不豐富,但是,為了GDP的增長和讓一批人迅速富裕起來。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就開始了廉價出賣資源。但是,隨著我國成為“世界工廠”,資源已經開始嚴重不足。并且,由于重復和低水平建設,以及高耗能,底收益工程的不斷上馬,資源的浪費也達到了驚人的程度。而且,我國對于新興能源的開發利用程度相當底。一旦資源告急,我國的戰略儲備也堅持不了幾天。從對資源的控制與利用上來看,中國的資本主義的發展沒有任何希望。
從對殖民地的開拓來看,我國對外投資的盈利相當的底。而且,我國由于貪官污吏和賣國漢奸過多,向外轉移資產的數額相當龐大,也就是說,我國一方面在對外貿易中盈利低微,一方面向外瘋狂轉移資產。這種狀況要比一般殖民地國家的情況更為嚴重。另外,美國有3億人口,為了維持其高水準的生活方式。其不但對底層殖民地國家(如伊拉克)進行直接殖民掠奪,而且,對于其馬仔小莊家(如日本)也是毫無例外的實行經濟掠奪。保守一點來講,養活美國的3億人,至少需要30億人口的殖民地為其提供勞力與資源(各種所謂“市場”就是用于掠奪的戰場)。而要讓中國人達到美國的生活水平,至少需要130億人口的殖民地來轉嫁各種危機。但是對只有60億人口的地球來說,這簡直就是不可能的。而中國的傳統文化強調內斂,對于強調“韜光養晦”的河蟹當局,對外武力殖民也是沒有希望的。因此,從被殖民到向外殖民來看,對不起,也是毫無希望。
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貿易得以順利運行,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普遍重視契約與誠信。而我國在發展資本主義的過程中,肆意踐踏契約,無限透支誠信,對參與貿易活動的個人和團體做了一個很壞的榜樣。
所以說,走資本主義在我國是死路一條,最終只能被無法轉嫁的各種危機所推翻。
四、資本主義將走向何方?
在全世界范圍來看,資本主義現在仍處于巔峰。這得益于從80年代后,老資本主義國家重新奪得了大量殖民地,尤其是中國這樣一個巨大的,心甘情愿被殖民的國家。但反過來說,殖民地就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生命線,一旦資本主義國家失去殖民地(殖民地國家如何擺脫殖民我將在以后的文章中論述),資本主義國家就會很快陷入國內危機,其衰退與動蕩將是不可避免的。
同時,由于資本主義國家對資源的巨大消耗與浪費。現有的主要資源煤炭與石油的采空已經指日可待了,失去能源支撐的現代工商業文明將失去動力。而核能的廣泛使用將不可避免的造成兩個后果:1.核技術的泄露從而為小型核武器的開發提供途徑;2.核技術的應用無法擺脫核污染和無法避免造成生態惡化(核能的使用無法不釋放熱量,而釋放的能量只能在大氣層內部聚集)。
所以,資本主義的發展,只能有兩種結果:
1.在資源緊缺的情況下,無法擺脫內部危機而被拋棄,由一種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綠色社會制度所代替。之所以不直接說社會主義是因為如果社會主義國家也是以高消耗來達到高消費的生活水平,也將是死路一條。而綠色的社會主義的首要要求是要適應自然環境,讓人和自然的關系達到和諧統一。
2.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在資源緊缺的情況下,為爭奪更多的殖民地而大打出手,最終引發核戰爭。另一種情況是生態系統的平衡遭到嚴重破壞,從而造成嚴重的生態災難。這兩種情況的最大可能,都是導致人類的滅亡。
因此,資本主義道路是反自然的,沒有發展后勁的。走向沒落將是它的唯一歸宿。
而如何擺脫殖民地國家地位和殖民地化,必將成為河蟹當局桌面上的一道課題。至于河蟹是重新選擇由“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取代“造不如買買不如租”,重新走上社會主義的道路。還是在現在的殖民地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將是一個生死攸關的選擇。如果選擇不當,將會造成十分嚴重的后果,至于會嚴重到什么程度,那是不言而喻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