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資產定價權的上下游結構及歷史命運
作者:江勛 來源:理財周報
2008年08月11日
許多年后,當我們回首往事,一定會為今日中國的畸形資產價格感到不可思議,進而痛心疾首。不客氣的說,這是種種失當之舉交錯并發的惡果,雖然看上去它總是完美得服從了歷史的無奈。
無論是出口還是進口,絕大部分都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中國絲綢出口占世界的70%以上,微波爐等家電產品占有一半以上的全球產量,鐵礦石進口占世界的46%,卻沒有任何定價權。中國制造出口產品的定價權在沃爾瑪、家樂福手里。現在如果我問你,身邊還有多少消費品屬于中國自主定價,你才會感到匪夷所思。
如果說石油、鐵礦石、銅這些屬于資源品,主產區為外國控制,沒有定價權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儲備約占世界60%,產量為全球95%,中國稀土同樣落得“賤賣如泥”,這又是為何?另一些內需內產型行業,比如大豆、水泥、食用油的定價權又出人意料的丟到了何處?
甚至A股能荒唐到一年之間從全球最牛股跌到全球最熊股市,到現在還魂不守舍,救而不得。迄今為止,筆者想不出任何政策高明到能夠逆轉A股,因為定價權短期內不在我們手上。
誰在定價中國?
在傳統的上、中、下游三元方程式中,經濟學的基本模型便是,上下游最具有定價權,因為分別占據供給和需求的最終端,中游制造業始終處于緊缺與過剩的頻繁波動中,背腹受敵。我們正是兩頭在外的世界第一加工廠。
這個產業鏈上具有世界定價權的究竟有幾家公司?真是屈指可數:上游的攀鋼鋼釩(000629,股吧)、貴州茅臺(600519,股吧)、五糧液(000858,股吧)、云南白藥(000538,股吧);制造業中全球最大的色織布生產商魯泰A、世界集裝箱起重機龍頭的振華港機(600320,股吧)、世界最大的干貨集裝箱制造商中集集團(000039,股吧)。
很可惜,錫、鎢、銻、稀土稱為中國的四大戰略資源,屬為數不多的中國具有定價能力的戰略資源,但由于開發散亂,實質上在世界上仍然未取得中國定價權。中國鋼鐵業、絲綢紡織等行業的集中度都存在著嚴重分散,嚴重削弱了議價權。這成為我們借著央企整合,看好包鋼稀土(600111,股吧)、湖南有色、錫業股份(000960,股吧)、寶鋼股份(600019,股吧)等龍頭公司的理由,但反過來,誰說這不是重復建設,地方惡性競爭的惡果?
在中國,很多定價權收歸發改委。如水、電、煤氣、油、交通、醫藥、化肥等等,價格管制意在堵截通脹。但虧欠的市場淘汰機制,這保護了多少落后產能與勞動生產率,造成了多少優質企業談判的被動。而這僅僅是問題的一半,因為上述行業的業績被嚴重拖累,意味著股市的半壁江山僵止,而地產銀行人為膨脹,整個資產價格都被扭曲,所以理順價格機制勢在必行。
但以這些要素來解釋今日已不再合適,因為我們無法解釋此輪通脹如此巨大的輸入動能。因為實際上世界的石油和糧食供給并未出現大緊缺,為什么短短兩年時間兩三倍的翻番?
定價權謎團背后的三重陰謀
因為世界出現了定價權第三方,那就是資本。聳人聽聞的金融剝削已經發生了,而我們仍然不得要領。我們先看看,為什么國內糧食價格會漲?
據統計,作為原產國的中國,去年大豆凈進口量達3036萬噸,是1996年的10倍,依存度已經達到70%之多。奇怪的是,甚至在產能明顯過剩的2005年、2006年,進口量都在大量攀升。這是什么原因?
因為,2004年以后,四大國際糧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達孚)大舉進入中國,控制了全國66%的大型油脂企業,控制產能達85%。打壓中國種植,暗度“洋大豆”,這與當年美國壟斷印度胡椒業如出一轍。產業資本就是這樣輕易的剝走中國企業的定價權。
不要以為這是個案。不要以為啤酒價格上漲僅是因為糧食價格上漲,因為AB和SAB兩家美國啤酒在中國已經形成重要話事權。AB持股企業包括百威、青島、哈啤和金星,SAB持有華潤啤酒總公司49%的股份,勢力范圍橫跨中國。再看漲得沸沸揚揚的食用油。中國的植物油產業,從種植,原料購銷,煉制,產品銷售,已經部分掌控在外國跨國食用油寡頭ADM的手中。它和新加坡著名的豐益集團共同投資組建的益海(中國)集團參股魯花等多家糧企,工廠遍布全國。該集團又全面進軍小麥、稻谷、棉籽、芝麻、大豆濃縮蛋白等糧油精深加工項目,同時又先后投資控股和參股鐵路物流、收儲基地、船務、船代等輔助公司,姿態卻相當低調。在水泥行業,我們也見識了拉法基在全國并購的魄力;在家電行業,SEB集團強購蘇泊爾(002032,股吧);再想想高盛和德意志銀行到中國養豬事件。
這就是第一層陰謀,產業鏈陰謀。嗜血的國際資本,試圖透過2002年頒布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控制中國產業資本,直接控制定價權。現在我們很難去評價開放糧食生產的功過。筆者認為,未來的農業、資源型、渠道型的區域龍頭,都將迎來外資兼并的機遇和挑戰。
而他們是如何取得中國產業的控制權?熟悉期貨的人,應該記得2004年前后發生的大豆期貨大戰,史稱“大豆地震”。在此次決戰中,國內山東、遼寧、黑龍江等地豆企遭受以四大糧商為主的國際資金瘋狂打壓,由此陷入全面虧損和破產。大豆危機以后,以四大糧商國內大豆壓榨市場一路攻城略地,就此稱王。
這就是第二層陰謀,外資擁有足夠強大的商品定價中心。為什么石油供給略有結余,并不很緊張,石油價格卻嚴重脫離基本面8年間翻了15倍?因為在石油的期貨現場當中,金融套利的因素的溢價因素,可以達到60%到70%。也就是金融資本的力量。
當前國際大宗商品的買賣大多以期貨價格為基準,國際競爭已經從傳統制造業領域轉化為金融衍生品領域的競爭。誰成為世界定價中心,掌握大宗商品、金融資產的定價權。當前已經形成了以CBOT(芝加哥期貨交易所)農產品(000061,股吧)、LME(倫敦金屬交易所)有色金屬和NYMEX(紐約商業交易所)能源為主的幾大世界商品定價中心。迄今為止,中國還沒有形成任何一個定價中心。不管怎樣,中國必須首先形成亞洲的期貨中心,否則不具備任何制衡能力。
現貨定價尚如此,資本市場本身的定價失落有過之而無不及。那便是優質藍籌和科技企業赴外上市。當初以股權換資本,如今,中國股市完全無法擺脫國際資本的估值體系,美股咳嗽,A股就要吃猛藥。這就是為什么A股的節奏總是被外資踩準,而我們也開發出傻瓜式的盯港股、盯DFII的投資方法。金融資本在當今的資產定價中,足可以假亂真,混淆是非。其之所以如此凌厲,因為他們掌握著世界貨幣。
資產定價的終極動力:貨幣戰爭
上世紀60年代以后,已經沒有哪個新興國家能夠逃脫歷史的捉弄,因為發達經濟體開始了史無前例的跨國大分工,實際上就是把原本割裂開來的世界在上下游產業鏈中進行填空。與之對應的是,金融資本成倍的激增到實體資本的3.2倍之多,也沒有哪個發展中國家貨幣成為過世界貨幣,這是全球定價權轉移的根本原因。
但是為什么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歷史中,最近才發生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石油浩劫甚至是經濟泡沫?因為上述兩者造成了第三個原因,那便是布雷頓扥林體系的崩潰和弱勢美元的形成。產業清空和金融發達形成了負債型的美元,那么基準貨幣的崩潰就是注定的,誰愿意相信整日借債貶值的美元資產?但是世界上仍然無法形成更好的替代貨幣,所以美元,仍然是最重要的結算貨幣。
在本世紀之前,美元始終保持著優雅的姿態,但是格林斯潘的泡沫貨幣政策將美元推入了不可逆轉的貶值深淵。龐大的美元資產在世界各地亂竄,他們隱含的已經不僅僅是流動性過剩這么簡單,市場已無硬貨幣的慌亂。由此掀起一股全球始料未及的經濟危機,中國的整個資本價格無論是上游資源、農產品,下游消費品,均是由此而起。中國在僅僅具備日本七十年代產業結構的基礎上,便超前發生了相當于八十年代當量的經濟風險(包括大量輿論),正在于美元的加速度貶值超越了發展中經濟體所能吸納的極限。
整個世界危機,雖不是美元所愿,卻儼然是美元一手營造,其中不乏美國超級金融精英群體掠奪發展中國家財富原始初衷,直到現在美聯儲也無絲毫悔改之意,放任通脹擊潰全球脆弱經濟的風險于不顧。這便是資產定價權的終極陰謀,貨幣陰謀。
但辯證法最終證明是有效的,杠桿既可以一本萬利,也可以萬劫不復。筆者認為,次貸危機很可能是美元交出貨幣主導權的過渡期。也許過一段時間,世無美元。正如葉檀所言,今后世界貨幣既不是美元、也不是歐元、日元,在找不到基準貨幣的情況下,市場轉而使用能源貨幣、糧食貨幣,因此資源品和大宗貨物市場的泡沫將長期存在。
那么人民幣有可能趁機成為世界貨幣嗎?要掌握定價權,根本的出路的確是人民幣國際化,建立以人民幣計價交易的完整資本市場,包括覆蓋重要資源品的上游期貨市場和金融衍生品。這顯然也是條險峻的路,因為人民幣自由化和金融市場開放的前提是國內經濟的免疫能力必須足夠強大。在內需足夠強大之前不可能產生強大的人民幣,在此基礎上才可能誕生獨立定價權的中國資產和資本市場。
所以無論如何,我們該看好、保護好、調整好我們的農業、資源行業、金融行業、渠道行業,這是中國安生立命之所在。但愿我們得到要領。
國際糧商大舉進軍東北 中國大豆產業最后防線告急
2008年08月08日
【作者:劉小榮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 四大國際糧商來勢洶洶,其配合默契、分工明確的攻勢特點,顯示對東北大豆市場覬覦、謀劃已久,其目的就是要叩開東北大豆產區、攻破中國大豆產業最后一扇門,全盤控制中國大豆市場 ]
距離東北大豆還有不到兩個月就要上市的時刻,市場上傳出豐益國際斥資30億美元收購東北大豆的消息;四大國際糧商之一的路易達孚公開向市場發出英雄招募帖:重金招聘副總經理,負責東北地區大豆糧庫的談判與大豆采購業務。
在以上兩家國際糧商明目張膽、大張旗鼓地發起攻勢之時,另外兩家國際糧商——嘉吉、邦吉則在暗地行動,除了悄無聲息在東北大豆產區安營扎寨外,還頻頻地傳出與九三油脂合作的傳聞。
四大國際糧商來勢洶洶,其配合默契、分工明確的攻勢特點,顯示對東北大豆市場覬覦、謀劃已久,其目的就是要叩開東北大豆產區、攻破中國大豆產業最后一扇門,全盤控制中國大豆市場。
縱觀2003年以來中國大豆產業的發展,時至今日,雖然才短短5年,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豆壓榨業被蠶食、油脂市場被壟斷、大豆產業面臨全線失守,回顧分析這三次的大變革,其戰略布局環環相扣,且每次卻都僅僅只有兩年的時差。
2003/2004年大豆牛市,國內壓榨企業迫于對采購成本高企的擔憂,在4300元/噸的歷史高價集中采購約300萬噸的美國大豆,隨后的一個月,大豆價格跌至3100元/噸,中國企業被送上絕路,山東依靠進口大豆的企業幾乎全軍覆沒,大連華農、三河匯福等一批國內大型油脂企業自此也大傷元氣,四大糧商抓住國內壓榨企業經營窘困的現狀,采取了并購、參股、合資等形式,輕而易舉地叩開了中國大豆產業的大門,進入并控制了國內近60%的大豆壓榨企業。
2006年,是大豆市場被充分整合的一年。這一年嘉吉繼續擴張4家壓榨廠,新增壓榨產能650萬噸;萊寶集團后來居上,收購重慶涪陵和山東龍口兩家壓榨企業,新增產能300萬噸;ADM公司參股的益海集團與嘉里糧油合并,成立“豐益國際”,其旗下控制的大豆壓榨企業12家,年壓榨能力超過1000萬噸,占中國市場約14.3%的產能,配合起小包裝食用油的銷售渠道,豐益國際占據了中國小包裝食用油近85%的市場份額,實現了對中國食用油市場“壓榨加工—流通銷售”環節的大整合。
2008年,國際大豆價格一度逼近6000元/噸歷史高價,國際糧商在油脂現貨、期貨市場賺得盆滿缽滿之余,終于雄赳赳氣昂昂地挺進黑龍江大豆主產區,發動了對中國大豆產業的最后攻勢,志在全盤掌控我國大豆市場。
早在2005年12月,益海集團就在黑龍江大豆主產區之一的佳木斯市,成立益海(佳木斯)糧油工業有限公司,負責集團東北業務開展,但一直只有少量的大豆采購外運業務;今年則不然,益海集團攜巨資,在黑龍江地區修建物流公司、貫通運輸渠道、洽談倉儲基地,利用其原有的加工壓榨布局,借助其廣泛的銷售網絡,實現了從原料采購到產品銷售的一系列的整合,然而這僅僅是這些跨國糧商戰略布局中的很小的一部分,其攻破黑龍江大豆的目的,更多是受如下三個戰略目的驅動:
第一,徹底清盤國內的大豆壓榨企業。目前能與國際糧商匹敵的內資企業僅存中糧集團與九三油脂,而九三油脂賴以生存的優勢則是東北地區的產區優勢,如今跨國糧商在產區布陣設局,清盤國內企業之心依稀可見。
第二,掌控國內主要期貨市場。大連商品交易所的大豆、豆粕期貨品種一直很活躍,但豆油期貨自2006年掛牌以來,一直處于交投清淡的地位,即便是今年第一季度原油瘋長、豆油告急的情形下,大商所的豆油期貨也難見行情,原因何在?很大一部分在于豆油期貨的頭寸基本上都被某些跨國糧商所控制。其中有大豆壓榨工廠,也有豆油期貨交割庫,當市場價格高時,他們便做期貨空頭頭寸,期貨市場就地交貨;另一方面,其龐大的食用油市場份額要求大量毛油貨源,價格低,做期貨多頭頭寸,期貨市場采購原料。由此可見,一旦國際糧商掌控了貨源與消化渠道,豆類期貨將難以擺脫被國際糧商玩弄股掌的命運。
目前,國際糧商大肆租賃倉儲基地,備30億美元采購巨資,按新豆開秤價4300元/噸估算,則其一次性結算的采購量為500萬噸,基本逼近黑龍江省大豆的總產量。
第三,實現轉基因大豆的源頭輸入。由于我國政府對轉基因大豆種子流入國內始終采取嚴格管制的政策,國外大的種子公司,只能通過與其關系甚密的國際糧商,通過控制農民,實現轉基因大豆種子的強行入侵。
目前,國際糧商在東北大豆產區大規模的布局,是其掌控南美大豆市場戰略手法的翻版:通過控制倉儲、物流,掌控采購主動權,進而控制農民種植意向,實現轉基因大豆的本土化種植。如果這種勢頭不控制,在不久的將來,東北非轉基因大豆或將都被轉基因大豆所取代。
事實上,不僅是種子公司與國際糧商,包括美國政府在內也并不僅僅滿足于轉基因大豆在中國的銷售,他們希望轉基因大豆能在中國的土地上種植推廣。今年6月份,筆者作為赴美采購代表團成員之一,親歷美國。其間,美國農業部花了一個下午的特別時間,安排孟山都、杜邦等轉基因生物公司開展新品種推介會,參加推介的生物公司的代表均表示,目前他們正合作進行政府公關,就是說服政府有關部門允許他們的轉基因大豆新品種進入中國,孟山都公司推廣的“抗農達2號”大豆種子,聲稱能在目前單產水平上提高10%,他們希望中國農民也能種植這種轉基因大豆。
國際糧商進駐黑龍江大豆產區的第三輪攻略來勢洶洶,暗涌橫流,幸存的內資企業岌岌可危,大豆期貨朝夕不保,非轉基因土地即將被攻克,當即之下,依靠誰來守住這最后的一道防線:內資油廠奮起抵抗?大商所警覺應對?政府干涉管制?筆者以為,三軍其而并進,方能化險為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