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抗災日記(七):
在成都重新確定方向
5月20日 星期二 陰
我們的志愿者隊伍到達災區已經是第六天了,還沒有接到成都團市委給我們安排工作的電話。我們自己也能夠理解,像我們這樣的隊伍,沒有人當過兵,也很少有人具有醫生的水平,更不具備心理輔導的能力,很容易被人誤認為是一群烏合之眾,不通知也是理所應當的。我們還是認為,災區的工作需要我們自己找事情干,不能等待官方的消息。
我們上午所進行的事情是開會討論我們的行動方案。會議開得很長,從上午一直開到了下午;討論得也很激烈,大家都在會上提出了自己的意見。許多人在總結第一次活動和第二次活動的時候,覺得有很多缺陷,其中之一就是前期調研不足,導致現場找受災村莊,耗費了許多人的體力和精力,會上多人要求改變這樣的局面。
第一次活動其實就是5月17日的活動,當時主要就是聽到謝將和劉磊說了災區沒有受到政府關注的地區非常的慘烈,災民沒有糧食吃,我們就決定購買食品和水到災區去發送,結果發現謝將和劉磊帶我們去的地方,都已經有志愿者送了食品和水了,災民對物資的需求并不是很大,我們就到處開車尋找沒有被關注的村莊,結果找了半天沒有找到,一些司機都覺得不耐煩了,為此和領隊的司機王師傅發生了激烈的爭執,將物資送到了東北鎮的谷王村和廣和村。
第二次活動有上海來的大姐購買的3萬元的物資,我們先到安縣的樂興鎮,發現那里的市場已經在恢復,市場供給實際上并沒有太大的困難,我們就把物資拉到了秀水鎮的一個村,卸了50袋大米和40件礦泉水,然后上海的捐贈人和貨車司機覺得特別累,將物資送到了綿竹市漢旺鎮的物資接收點,而其他汽車則直接上了廣和村一組的地面,將剩余物資都給了廣和村,并了解了廣和村的災民需求。
但是怎樣改變前邊無序的局面呢?我們對志愿者進行了分組,一組專門負責調查了解災情,一組專門負責救災,一組專門負責后勤,一組專門負責記錄和外聯。進一步,我們覺得必須把所有的志愿者都放到災區去,又分成了4個組,杜偉剛負責從都江堰到汶川的調查了解工作,共有組員8人。我負責綿竹方向的災情了解工作,共有成員5人。烏有之鄉的負責人范景剛負責安縣的調查研究工作,共有組員4人。張學全負責青川、平武的調查工作,共有組員5人,夜間又接到電話稱有一隊廣州來的志愿者隊伍共8人參加工作,被安排到張學全的小組。
而在組織機構上我們也做了調整,范景剛作為發起單位的負責人,主動要求不擔任任何職務,張**被任命為本次“烏有之鄉抗震救災服務隊”的隊長。我們確定5月21日上午全部人馬出發,邀請成都的聶老師作為我們的聯絡員,協助購買物資和接待全國各地源源不斷趕來的志愿者。
我所在的小組在大家的會后開了小會,會上我們各自表述了個人的愿望,然后就是我的總結,我希望通過這次調查研究,讓后方能夠準確地了解事情的信息,促動更多的人們來參與。
成都的居民仍然讓我們十分感動,我們只要在外邊開會,討論到抗災的信息,就有人在旁邊傾聽,隨后就有人給我們的志愿者隊伍送來礦泉水,我們怎么推辭都推辭不掉,而在飯館吃飯的時候,旁邊的人聽到我們談論的話題和外地口音,居然悄悄地幫我們支付了吃飯的費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