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問題專家稱勞力過剩將困擾未來中國
2008年04月27日 新華網
本報訊 (見習記者 饒智)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著名“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教授受邀來廣東觀摩鄉村選舉,之后在人文學會雙周論壇上稱,“百年看下來,最大的不確定性就是勞動力的總量太大,而我們的勞動力還在不斷增長,到2020年前后勞動力會漲到9.4億,請問9.4億都能就業嗎?”溫認為,讓生產力三要素向農村回流,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
勞動力將不斷過剩
“歷史這本厚重的書是不太容易翻開的,翻開你會發現它有太多的相似性。”上世紀90年代后期,溫鐵軍曾受人之約寫了本《百年中國一波四折》,來討論中國百年經濟發展史。
“今年是我們改革開放30周年,明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當人們熱炒30年、60年中發生激變的時候,其實我們不妨把這個討論稍微再往前推一下,看看這100年中國發展的歷程。”所以,溫把演講的題目特意定為《30?60?100!》。
溫認為,百年看下來國家最大的不確定性就是勞動力的總量太大。他說,中國現有的勞動力總量是發達國家的兩倍。“中國的勞動力還在不斷增長,土改時農民只有4億多,現在戶籍登記的就有9.4億,人口翻番。而到2020年前后全國勞動力將會漲到9.4億,老年人口也將超過15%,”“如果從粗放增長改成集約、高技術增長,能解決多少農民就業?”“請問9.4億都能就業嗎?”溫認為,這樣的情況會導致低就業率長期難以改變,貧富差距拉大,基尼系數繼續上升,這趨勢不可逆轉。
建設新農村擴大內需
“中國為什么(在上世紀)80年代沒有三農問題?為什么90年代三農問題越來越嚴重?”“溫認為是因為生產力三要素流出了農村。在溫眼中,80年代后的改革出現了成千上萬個地方政府公司,靠從農村提取積累完成原始積累,通過集中制大規模使用勞動力來替代稀缺資本。到90年代,勞動力價格長達10年不變。而到了2002年,由于政府因素和市場因素相結合,連續多年的經濟高漲造成通貨膨脹,必然抬高了勞動力價格。無組織分散的小農面對高風險市場,農業成為一個嚴重不經濟的領域,”三農“問題必然發生。
溫鐵軍最后坦言,國家需要在資源開發的同時注意收益分配,協調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協調城鄉差別和地方差異,通過新農村建設來擴大內需等手段,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來源:南方都市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