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西方的方式反駁西方 中國不必"慎言"
澳門大學傳播系學者 吳 玫 原載:環球時報
面對西方世界強勢的話語霸權,中國如何宣示自己的立場和觀點,捍衛自己的民族權利和國家利益,對中國政府、知識界和媒體都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從中西傳播理念和辯論文化差異的角度出發,可以提供一個新的視角和解決方案。
西方奉行“擴張性傳播”
從航海大發現以來的西方社會奉行的是一種“擴張性傳播”的模式。這種“擴張性傳播”有三大基本組成部分:其一是基督教宗教傳播傳統。傳播者在宗教或某種理想(民主自由)的使命感的主導下,將受傳者視為愚昧的、落后的。其二是資本主義商業廣告文化。傳播的目的已經不是傳播思想,而只是在傳播符號。大眾在商業符號的狂轟濫炸下,已經無暇思索信息的真實性、客觀性。其三是源于古希臘口語辯論文化,又在啟蒙運動中復興的理性思辯文化。在此基礎上又衍生了法律辯論模式,其訣竅之一就是辯論中主動發起攻擊,以攻為守。
對外傳播,中國不必“慎言”
這三大西方傳播傳統都與中國傳統的傳播模式是相對立的。傳統中國雖然是傳播大國,其兩千年來的核心傳播理念卻是“慎言”。君子有三戒:戒多言、戒快言、戒流言。這種慎言原則后被各代文人充實發展,成為中國傳統士大夫社會最核心的交流傳播原則。
在“慎言”這一基本原則下,中國社會還有其他一些關鍵的傳播交流原則,如言之成理、言行一致、以誠相交、言貴擇人、不求說服、和為貴等。
首先以慎言為基礎的中國政府和官方傳媒,很難有效應對鋪天而來的國際新聞戰。在國際新聞戰中最關鍵的是第一時間的定義,因為第一時間的定義對受眾有先入為主的最深刻、最難抹去的印象。“9·11”事件后,美國在第一時間就將其定義為“拉登為首的極端組織的恐怖襲擊”。從美泰玩具事件到日本毒餃子,西方和日本媒體沒有掌握全部真實資料,就第一時間定義中國玩具和食品有毒,并由此牽強地把中國產品中國制造貼上了“劣質”標簽。在爭奪眼球的符號大戰中,“實”退讓給了“快”。最值得玩味的是,這些國際知名媒體為他們對中國產品捕風捉影的不實報道,從來不會有什么職業道德的愧疚。有人說,在人命關天時,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西方新聞的守則中說得很明確:新聞真實性只是在某個時間你所能掌握的最全部和可信的信息。
“言行一致”是中國交流傳播文化中另一個基本原則。在中國傳統中,批評某人“言行不一”、“說一套做一套”是很嚴厲的道德指責。而這個標準在西方文化中是不存在的。在基督教傳統中,每個人都是道德罪人,只要向上帝禱告懺悔了,就會被寬恕。總統出色情丑聞,道歉一下,還可以接著當總統。把別國大使館莫名其妙地炸了,以“錯誤地圖”道了歉就心安理得了。以消除“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為名入侵他國,使十幾萬民眾死于戰火,最后“通知”全世界這是源于“不實的情報”,竟然也就自己給自己過了關。最讓長期受“言行一致”理念熏陶的中國人不可理解的是,這些人居然還堅持認為,自己有說教世界的“道德權威”。
中國交流文化中的另一個特點是“以誠相交”,用交流的真誠換來信任和友誼。但是,將人性、真誠、感情等感性概念和術語用在與西方主流爭辯論中往往是軟弱無力的,也是缺乏說服力的。象“不要做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的事”這樣的句子,在中國傳播文化傳統中,可能是一個強大的道德譴責。但它用于國家對西方的抗議中,就顯得軟弱無力,因為它不是一個強大的依據理性客觀基礎的批判立論,相反,它更像一個弱者對強者的請求。
要否定西方的道德權威
因此,中國要在國際輿論中有話語權,必須首先意識到其傳播交流傳統和辯論文化與西方的差別,學會用西方的傳播方式反駁西方。
其二,中國在與西方的辯論中,最重要的是要否定其道德權威的身份。經濟發展、社會富裕并沒有給西方國家天然的道德審判權。在拉薩暴力事件問題上,海外留學生自制、引起轟動的兩個視頻之所以能夠效果顯著,關鍵就是打擊了西方社會和媒體在西藏問題上的道德權威。他們第一次學會了用西方指責中國的方式來駁斥西方,針鋒相對。西方的道德權威其實就是一件皇帝新衣,當它被指認后,受眾才會發現他們其實是赤裸著的。
第三,解構西方的道德權威,并不是要與西方開展什么意識形態大戰。中國要爭取的是,在這樣的主流意識形態上的平等的話語權和定義權。中國要學會用西方的流行話語符號(如民主)來反駁西方,維護自己的利益。有一位巴基斯坦學者指出,“中國制造”為世界特別是第三世界人民帶來了極大的“商品民主”。在沒有“中國制造”的時候,只有社會的精英階層才可以享受彩電、冰箱、空調等各種電器用品,是中國推動了世界的“商品民主”,為第三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第四是要在戰術上針鋒相對,戰略上和而不破。要學習西方法律論戰和政客論戰的技巧,不要或少為自己受到的指責辯解。因為當你開始辯解的時候,你首先承認了對方指責你的權力,不管你如何辯解,你都陷在別人事先設計好的話語系統和符號游戲里。你越委婉,越顧及對方面子,越希望息事寧人,對方就會認為你軟弱可欺,就更會漫天要價。在與西方的話語論爭中,要學會針鋒相對,一針見血。
中國廠家和行業協會還應該學會使用法律訴訟的武器。像一些新聞媒體違反法律的誹謗報道,其實根本不需要到美國打官司,只需找一個律師給相關媒體在國內的辦事處發個律師函,并聲稱要索賠巨額款項,這些媒體就會收斂很多。此外,還應當學會管理外國媒體的對華報道,在如何監管外國媒體的報道方面,新加坡、以色列都有很詳細的條例可以借鑒。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