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學通:武力遏制“臺獨”越早越好
《環球》雜志記者/林惠芬 楊士龍——專訪閻學通教授
中美都在為應付沖突作準備
《環球》雜志:最近,臺灣問題引發了中美新一輪摩擦,問題究竟出在什么地方?摩擦的性質與過去有什么不同?
答:臺灣作為中美關系的核心問題,現在與過去有些不一樣了。以往中美雙方雖然都明白臺灣問題有引發中美軍事沖突的危險,但認為這個危險是較遠未來的事情,因此,雙方雖然在臺灣問題上相互防范,但緊迫感不強。2004年陳水扁連任以后,中美雙方都清楚地意識到,臺海發生軍事沖突已不再是一個遙遠的危險,而是一個比較緊迫的問題了。最近美國發表的《中國軍事力量年度評估報告》明確提出,2005~2006年臺海將很可能發生軍事沖突。從時間上講,臺海軍事沖突已由原先的未來潛在的,變成近期現實的這一變化使中美關系中的臺灣問題變得非常嚴重了。
我認為還有另一重嚴重性,即中美雙方都深知雙方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戰略合作已不可能,但表面上雙方還要裝著尋求戰略合作。事實上,中美雙方在臺灣問題上的政策已經從原先的相互防范轉變為全面準備進行軍事沖突。我覺得這是非常危險的。
遺憾的是,由于臺海軍事沖突是一個政治問題,雙方都不愿意把它挑明了,都不公開承認中美之間要發生軍事沖突,與此同時雙方正在加緊準備即將到來的軍事沖突,這種準備可謂是緊鑼密鼓的。
我以為,中美關系這樣發展下去是非常危險的,嘴上講中美關系是歷史上最好時期,行動上是加緊備戰。這表明中美關系中缺乏最基本的坦誠,雙方連相互間發生軍事沖突的危險都不敢提。中美不能把雙方面臨的最根本和最真實的問題拿到桌面上來討論,這種無法正視雙邊矛盾關系的現狀是很危險的。
美國樂見中國重蹈蘇聯覆轍
《環球》雜志:美國既然知道支持 “臺獨”會有戰爭危險,為何還要一意孤行?
答:臺灣問題已經不是一個政權問題了,而是臺灣獨立是否會導致中華人民共和國解體的問題。這種危險已經變得非常明顯,臺灣如果獨立,中國大陸面臨的現實威脅是,中國可能重復1991年蘇聯解體的歷史。1990年波羅的海小國要獨立,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提出了讓與主權的妥協,即同意有獨立要求的共和國或自治州擁有主權。這種同意分享主權的新思維,其結果不僅僅是各共和國分享了主權,而且導致了國家解體。現在的臺灣問題也一樣,臺灣要的就是獨立,因此任何中國在主權上做出讓步的建議,都非常可能導致跟蘇聯解體同樣的后果。
從美國來講,它當然希望臺灣的和平獨立導致中國解體,從而使中國變得越來越衰弱,使中國永遠不可能挑戰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但美國現在看到的現實是,臺灣和平獨立有使中國解體的可能,而臺海如果發生戰爭,中國反而不會解體,因為一場維護國家主權的戰爭將使中國內部更加團結。一場“非典”都能加強中國人的民族凝聚力,更何況一場戰爭。
臺灣和平獨立意味著中國政府不以軍事行動阻止臺灣獨立,于是中國政府就失去了維護國家統一的合法性。當一國政府失去了維護國家統一的合法性時,國家解體是非常容易的。美國對“臺獨”提供軍事支持,是因為美國認為增強“臺獨”的軍事力量有利于臺灣實現和平獨立,而通過臺灣和平獨立有導致中國解體的可能。美國認為,這樣一種結果是符合美國維護其世界霸權的戰略利益的。
晚打不如早打 大打不如小打
《環球》雜志:從時間上講,2005~2006年臺海發生軍事沖突對中國是否不利?因為正好是在北京舉辦奧運會前夕。
答:在奧運會之前和之后發生沖突,對中國來講都不是好事。但現在的問題是,沖突發生在奧運會之前對中國相對有利,還是發生在奧運會之后相對有利。“臺獨”勢力已經把臺灣法理獨立的時間表定在2008年。如果軍事沖突不在2008年前發生,拖延到2008年或以后發生,那將給中國帶來更大的危害。如果2005~2006年發生軍事沖突,這種沖突可以阻止臺灣法理獨立,而如果等到2008年“臺獨”實現了法理獨立,其引發的軍事沖突規模將會更大,災難更嚴重。也就是說如果軍事沖突發生在2008年臺灣法理獨立之前,這場沖突將是有限的;反過來,若發生在2008
年之后,這場沖突將是大規模的。
從我個人看來,這場軍事沖突發生得越早,它將越可能是一個可控的、局部的和有限的,如果發生在2008年之后,沖突將更可能成為不容易控制的沖突。簡單地講,越早發生,這場軍事沖突越可能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間那種水平的沖突(巴以沖突的性質另當別論);越晚發生,這一沖突將越可能是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那種規模的戰爭。軍事沖突發生得早,避免戰爭的可能性大,而拖至2008年后發生,其避免戰爭的可能性小。
如果中國以軍事手段在2008年前阻止了臺灣的法理獨立,這既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也可以避免全面戰爭。從某種意義來講,美國也寧可在2008年之前和中國進行軍事沖突,而不愿意在2008年臺灣法理獨立以后與中國進行全面戰爭。不過,美國抱有一個希望,它希望臺灣法理獨立時,中國大陸不使用武力阻止,于是中國解體了,臺灣獨立了,戰爭也避免了。用美國的口頭語講,這就是一個美國的夢。
對付美國靠軍事戰略
《環球》雜志:也就是說,美國硬介入臺海沖突是不可避免的,中國應如何應對?
答:美國是否介入臺海軍事沖突取決于中國對臺灣進行軍事打擊的策略。如我們用武力遏制“臺獨”的策略是合理的,美國面臨的問題將不是是否介入的問題,而是如何才能介入的問題。如果臺海發生的沖突就像過去南北朝鮮你打下我一架飛機,我打掉你一艘船,打死幾名士兵,或炸了你的營地,在這種軍事沖突下,美國面臨如何介入的問題。
軍事沖突都是偶然事件,不是大規模軍事占領,兩岸之間沒有戰爭只有偶發軍事沖突,美國的軍事介入就變得沒有效力,因為美國的軍事介入實現不了任何政治目標。失去政治目標的軍事介入將使美國的軍事介入不起實質性的作用。
我個人認為,中國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避免臺灣和平獨立導致國家解體或是導致大規模戰爭。“臺獨”對我國的危害有3種結果:沒有軍事沖突但國家解體,短期全面戰爭但保持國家生存,長期軍事沖突則臺灣無法獨立。第三種結果要好于前兩種。如果從維護國家生存,避免給經濟帶來根本性的災難,最好的辦法就是應該盡早采取軍事遏制“臺獨”的方法。
如果在上個4年就提出武力解決臺灣問題,現在臺灣根本不存在更改國號問題,從軍事實力上講,時間越長,中美之間的軍事差距越大,美國每年的國防開支是4000億,我們的國防開支按美國的說法只有500億,我們自己說只有250億,僅是美國的1/16,我們的科學家與美國的比,從數量還是質量都不如美國,想在4年之內縮小中美軍事實力差距是難以做到的。
一句話,軍事遏制“臺獨”的方法使用得越晚,其遏制效率越低,所要求的軍事行動規模就越大;而使用得越早,效率越高,所需要的軍事手段的烈度程度越低。每往后推一年,所需要的軍事手段就必須更猛烈。
臺灣當局“獨心”已定
《環球》雜志:臺灣當局將如何對待可能爆發的軍事沖突?
答:臺灣當局當然希望軍事沖突越晚發生越好。第一,臺灣希望和平獨立,就是大陸對臺灣法理獨立只抗議而不采取軍事打擊。如果2008年之前沒有軍事沖突,臺灣就按時間表和平獨立。第二,如果大陸在臺灣法理獨立后進行登島作戰,美國就可以介入,通過戰爭保護臺灣的法理獨立。臺灣的策略就是,先爭取和平獨立,不行的話獨立之后再進行戰爭。
臺灣最害怕的就是,沒有法理獨立之前就發生軍事沖突,因為軍事沖突的發生將使“臺獨”和平獨立的計劃無法實施。
最近美國發表的《中國軍事力量年度評估報告》中的一些話,我認為不是說給中國大陸聽的,而是說給臺灣聽的。該報告有兩點非常突出,一是2005~2006年臺海將發生軍事沖突。這顯然是在提醒臺灣,是要求臺灣與美國協商共同制定和平獨立的時間表。現在陳水扁與美國之間的最大分歧是,陳不愿意與美國協商和平獨立的時間表。他已決定了要在2008年法理獨立,最晚推遲在2008年8月奧運會舉辦,堅持無論如何都不能再向后推遲了。而美國對
2008年臺灣和平獨立還沒有把握,所以要求協商,并警告陳水扁,若堅持他的時間表,2005~2006年就會引發戰爭。美國用戰爭來來威脅陳水扁。
二是報告暗示臺灣應以炸大陸三峽大壩的方法來遏制大陸。這顯然是,美國要求臺灣為其獨立承擔一部分軍事責任。其含義是,臺灣要執行自己的獨立時間表,臺灣就得承擔一部分軍事責任,由臺灣自己去炸大陸三峽大壩,因為即使美國軍事介入,美國也不能炸中國的三峽大壩。美國為何暗示臺灣這樣做,主要是美國不知如何應對中國只打擊臺灣不占領臺灣的軍事戰略。以往,美國認為中國軍隊7天占領臺灣,美軍在第10天到達臺海地區,經過30天的戰爭把中國軍隊從臺灣攆走。軍事行動一結束,中美雙方進行政治談判,臺灣問題即可解決。陳水扁當選后,有輿論報道說,中國不想軍事占領臺灣,對臺是只打擊不占領。面對輿論報道的這種軍事戰略,美軍一時失卻了軍事戰略的政治目的。如果中國只炸不登島,美軍事介入就出現政治困難。
“臺獨”勢力已經失控
《環球》雜志:美國控制臺灣局勢的能力有多大?
答:在統一問題上,既不能寄望于臺灣人也不能寄望于美國人。事實已經證明,臺灣人民無力阻止“臺獨”勢力發展,美國對“臺獨”的控制力也是有限的。美國政府不僅從思想上沒有遏制“臺獨”的意愿,而且遏制“臺獨”的行政力量也是有限的。也就是說,中美之間如果在軍事上沒有遏制“臺獨”的合作,中美之間的經濟和政治合作都遏制不了“臺獨”。最近的例子是,中美進行了一次真誠的遏制陳水扁進行“公投”的合作,但未能奏效。應該說,“5·20”之前布什是支持中國反“臺獨”政策的,3次派人與陳水扁談。結果怎樣?陳水扁不理睬布什,照樣搞了“公投入憲”和防御性“公投”。“公投”問題的核心不在于“公投”內容,而在于是否使“公投入憲”。“臺獨”只要有了這個合法的“公投”工具,此后就可以不斷地變化“公投”內容,直至成功進行統獨“公投”。
此次中美雙方在臺灣“公投”上的合作未能奏效,就說明寄望美國遏制“臺獨”是危險的。我以為,中美只要在軍事遏制“臺獨”上不能合作,中美其他方面的合作都難以遏制臺灣獨立。
陳水扁在“臺獨”問題上,巧妙地利用了美國和中國大陸之間的戰略矛盾。如果中國是像當年蘇聯一樣強大的軍事國家,美就不敢從軍事上支持陳水扁獨立。中國要像英國一樣成為美國的盟友,美國就無法軍事上支持陳水扁獨立。陳水扁正是利用了中美之間這種非對稱性的結構性戰略矛盾,使美國不得不為其獨立提供軍事保護。中美之間結構性的戰略矛盾短期之內是不可化解的,因為美國要維護其世界霸主地位,中國要崛起成為一個中等發達國家。這樣一個結構決定了中美之間的戰略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遺憾的是,中國軍事實力還不強大,不像原蘇聯那樣,在軍事上還不能與美國享受平等地位。這樣一個非對稱性的結構性戰略性矛盾為“臺獨”提供了機會。
《環球》雜志:假如沒有臺灣問題,中美沖突遲早也會發生?
答:如果沒有臺灣問題,中美之間的戰略矛盾雖然不可避免,但未必會激化為軍事沖突。就像兩個人關系不好,并不一定兩人就動手打架,一定要把對方殺死。雙方關系不好,可以誰都不理誰,可以互相在背后給對手制造困難,但雙方可以不以武力相加,不一定非得相互大打出手。現在的“臺獨”問題,使中美戰略矛盾不斷激化,甚至可能激化到戰爭程度。而陳水扁就是利用中美都擔心戰略矛盾可能激化為戰爭這一點來實現其和平獨立的目的。
第三方不會卷入中美軍事沖突
《環球》雜志:臺海如果發生危機,包括歐洲國家在內的其他國家會持怎樣立場?
答:歐洲國家軍事介入的可能性非常小。歐洲國家普遍看好中國市場,中國市場這塊蛋糕因為臺海沖突會變得更大,歐洲國家在臺海沒有重大安全利益,反而可以從沖突中得到更多經濟好處,因此歐洲國家可能利用臺海沖突之機擴大對中國的投資和出口。在道義上,多數歐洲國家也會采取中立。
在亞洲,除了日本,不會有任何國家參加美國的軍事行動,澳大利亞最多提供軍事情報,東南亞國家都不會介入。中小國家不愿卷入大國的軍事沖突,因為中美這兩個國家都太大了,中美都不會因為這場軍事沖突而一蹶不振。不管結果是打平、美國贏還是中國贏,任何一種結果都不會改變中美是世界大國的地位。即使失敗也不會使得他們任何一方失去世界大國的實力。另外,不能排除這種可能:臺海軍事沖突擴大了中國的內需,從而加快中國經濟和軍事力量的提升,使得中國崛起速度加快。
反獨優先 統一緩行
《環球》雜志:你上述的立場可否用來理解溫總理所說的不惜一切代價?
答:中臺辦、國臺辦“5·17”聲明非常好。聲明第一句話是,當前兩岸同胞面臨的首要問題是遏制“臺獨”,最后一句是,不惜一切代價維護國家主權完整。這是“5·17”聲明的核心內容。
我個人的理解是,將遏制“臺獨”定為當前首要任務,就是說和平統一不是當前的首要任務。趕走日本帝國主義、奪取政權與和平建設社會主義是兩項不同的戰略任務。我們今天進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與將來進行共產主義建設也是不同階段的任務。我們現在搞社會主義建設的時候鼓勵私營經濟發展,就不能顧慮搞了私營經濟會影響將來共產主義建設一樣,就像當年抗日炸鐵路時不顧及將來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還得花錢修鐵路的道理一樣。現在遏制“臺獨”為主要任務,不必顧慮將來和平統一時臺灣島內的政治條件是否有利。
簡單講,和平統一所需要的環境沒有必要在還無法遏制“臺獨”時就考慮。現在重要的任務是如何有效遏制“臺獨”,也就是說如何用武力有效遏制“臺獨”。“5·17”聲明的高明之處在于做了兩個不同階段戰略任務的區分。這是非常重要的,使我們不把武力遏制“臺獨”與和平統一這兩個不同歷史階段的任務混淆起來。我們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不同的歷史任務,不能用下階段的歷史任務來阻礙現階段歷史任務的完成。
堅持“一國兩制”與“持久戰”
《環球》雜志:是否可以說,臺海沖突的勝負并不完全取決于武器裝備,關鍵在于選擇什么樣的時機和什么樣的策略?
答:有一種說法,認為我們在臺海問題上沒有準備好,所以不能使用武力遏制“臺獨”。如果準備好的標準是以美國裝備的水平來衡量的話,那么我們可能永遠準備不好,因為美國的武器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問題是,我們的武器水平比美國的先進,臺海戰爭就一定能打贏嗎?
所有戰爭結果都是武器裝備和軍事戰略的結合。軍事戰略是人的力量。人類歷史幾千年來,不管是冷兵器時代、熱兵器時代,還是核武器時代,都存在弱勝強的歷史,都有武器落后一方贏的戰例。為什么?就是因為武器與戰略的結合是一種藝術。結合得不好,就失敗,結合得好就勝利。軍事戰略對戰爭勝負是非常重要的。落后武器結合合理的戰略,弱者照樣能打贏,先進的武器用于錯誤的戰略,也會輸。
在臺灣問題上,我軍裝備不如美國,這就突顯了軍事戰略的重要性。我軍擁有與美國相同的武器,如果戰略錯了也照樣贏不了這場戰爭。
在臺灣問題上我們必須堅持兩條,第一就是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原則。現在有很多人提出對臺政策新思維,要改變“一國兩制”原則,這與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一樣,都是讓出主權,促進國家解體。鄧小平的“一國兩制”就是,我們不去治理臺灣,但主權在中央政府。一句話,我軍只打擊不上島,打擊“臺獨”之后還是讓臺灣民選自己的領導。堅持“一國兩制”原則,就可以使美臺無法實現臺灣的和平獨立,使“臺獨”在經濟衰敗的壓力下放棄獨立。
第二堅持毛澤東的持久戰。我軍與美軍相比是弱勢力,美軍是強勢力。弱打強是靠持久戰贏得最后勝利,強打弱則是速決戰。所以毛澤東講,戰略上是持久戰,戰術戰役上是速決戰。一次軍事行動要快,但總體戰爭則要慢慢地長期進行。也就是說中國可以不惜一切代價,中國可以在“臺獨”問題上打50年。只要我們能堅持
50年,美國是堅持不了的。中國共產黨的軍隊從1927年打到1949年,22年之久,而美軍在越南戰爭只打了10年就堅持不下去了。中國軍隊只要發揮自己的特長,繼續戰爭的能力,中國就可以在這場軍事沖突中實現國家經濟現代化和軍事現代化。
《環球》雜志:臺海沖突是否將影響大陸經濟建設大局?
答:許多人都認為臺海地區發生軍事沖突會影響中國經濟建設大局。這種設想與新中國的歷史并不相符。從1950年到現在,我國還沒有一次是因為進行戰爭而使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的,而我國經濟發展受到較大破壞的四個歷史時期都是在和平環境下發生的:1958~1961年的大躍進、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89~1990年的政治風波和1997~1999年的亞洲金融危機。
對當前臺海局勢,值得人們認真思考的是,“臺獨”問題的性質是什么,如何科學地討論武力遏制“臺獨”的利弊,即“臺獨”對國家安全構成的威脅是生存性的還是表面的;武力遏制“臺獨”對中國崛起的客觀作用是破壞還是促進。
(閻學通系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
2005-8-8 13:35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