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國家計劃在宏觀調控中的導向作用
作者:劉國光
原出處:中國改革報
發表日期:2007-12-3
十七大報告關于國家計劃和宏觀調控問題,有這樣一段話:“發揮國家發展規劃、計劃、產業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導向作用,綜合運用財政、貨幣政策,提高宏觀調控水平?!边@一段話的意思,是重申國家計劃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一樣,是重要的宏觀調控手段,其中國家計劃與產業政策又在宏觀調控中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導向作用。這個意思多年沒有提了?,F在重新提出,意義十分重要。
計劃與市場關系的艱難探索
計劃與市場的關系,是一個長期的、世界性的問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對計劃與市場的關系有一個探索的過程,全黨并不是一下子就達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的。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計劃、宏觀調控與市場關系的認識,也不是一帆風順的。
1979年11月26日,鄧小平同志在會見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出版公司編委會副主席吉布尼等外賓時,就談到過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問題,他說:“我們是計劃經濟為主,也結合市場經濟,但這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市場經濟不能說是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在封建社會時期就有了萌芽。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币院螅鴰状握勥^這個問題,但當時大家都不知道,這些談話是后來才公布的。
明確提出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問題,是黨的十二大。1982年黨的十二大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當時我們還是把計劃經濟作為社會主義的主要特征,但是已經開始吸收市場調節的作用了。后來,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一個具有里程碑性質的重要論述:“社會主義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敝埃覀冎怀姓J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不承認商品經濟。十一屆六中全會的經驗總結就是這個精神。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個概念,承認了社會主義有商品經濟,正如小平同志所說,這在政治經濟學上是一個里程碑式的貢獻,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很重要突破。但是,這個論點出來以后,對于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到底是計劃經濟為主還是商品經濟為主,經濟學界持續好幾年的爭論,兩種論點莫衷一是。有的人說,計劃經濟還是社會主義的主要特征,商品經濟只是附屬性質;有的人則說,商品經濟是社會主義的主要特征。一方偏重于計劃,一方偏重于商品。因為對“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理解不同,在對政策的理解和掌握上也就不太一樣。這個情況到黨的十三大有了變化。1987年2月6日,十三大之前,小平同志在同當時的幾個中央負責人談話時提出,不要再講計劃經濟為主了。所以,黨的十三大就沒有再講計劃經濟為主,提出了“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這樣計劃與市場就平起平坐了。十三大還提出“國家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指出了國家、市場、企業三者的關系,把三者的重點放在了市場上面。同時十三大還提出,在經濟調節方式的配比上擴大指導性計劃,縮小指令性計劃。經濟調控從直接調控為主轉向間接調控為主。直接調控就是計劃調控,間接調控就是市場調控。所以,這個過程是很清楚的,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從十二大時的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到十三大時平起平坐,并且逐漸向市場經濟、商品經濟傾斜。
1989年情況又有些變化。1989年6月9日,小平同志在中南海懷仁堂接見首都戒嚴部隊軍以上干部的講話中說:“以后還是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當時小平同志用的是“市場經濟”這個詞,小平同志本身對市場的認識是很開放的,所以他講的是“市場經濟”,而不僅是“市場調節”。但是由于“六四”以后的政治形勢,對市場問題還有些保留,考慮到社會效果,在公開這個講話時就改成了“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沒有用“市場經濟”。從1989年六四事件到1992年十四大的幾年,我們一直都用“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這就基本回到了十二大時的提法?!坝媱澖洕c市場調節相結合”,這個提法還是沒講計劃與市場誰為主誰為輔,但把計劃經濟作為社會主義的一個經濟體制,市場調節只是作為一個調節手段,所以很顯然是以計劃經濟為重,重心又回到了計劃經濟方面。
由于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這個提法,在理論上沒有講清到底計劃與市場誰為主誰為輔,所以1990年、1991年這兩年理論界關于是計劃為主還是市場為主仍在繼續爭論。主張計劃經濟為主的人認為,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特征,市場調節不過是一個屬性。主張市場調節為主的人認為,商品經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計劃經濟不是特征,應該從社會主義的特征里去掉。由于理論認識上不一致,對于改革的目標模式就有不同的意見,有的主張計劃取向,有的主張市場取向。主張市場取向的人認為,原來計劃經濟的模式現在要轉向市場,轉向更多地利用市場。反對的人不贊成市場經濟,認為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的。他們提出,聯合國統計分析,把中央計劃經濟國家等同于社會主義國家,把市場經濟國家等同于資本主義國家。爭論非常激烈。
在中央的工作方面,1990年3月,七屆人大三次會議提出中央要多收一點權,指令性計劃要擴大一點,指導性計劃和市場調節要小一點。由于“六四”以前,中央權力下放得太多,權力過于分散,中央的權力削弱了,所以七屆人大三次會議提出近兩年的工作方向是中央多收一點權力回來。實際上,“六四”以后,我們的工作已經轉到把權力更多地收到中央來,更多地用行政權力來管理經濟,市場調節方面稍微差了一點。
1990年下半年,情況有所變化,我們從收緊到逐步放松,當時在治理整頓過程當中,要加大改革的力度,加大市場調節的分量。這樣,1990年12月,江澤民同志在十三屆七中全會上透露了小平同志的意思:不要把計劃與市場的問題跟社會制度聯系起來,不要認為計劃是社會主義的,市場是資本主義的。楊尚昆同志在軍委擴大會議上也傳達了這樣的觀點。到1991年七屆人大四次會議討論“八五”計劃時,關于三種經濟調配方式,就有了一個明確的說法,重申要縮小指令性計劃的范圍,擴大指導性計劃和市場調節的范圍。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變化。同上年七屆人大三次會議精神顯然不同。此后,理論界的爭論也發生了變化,大家逐漸傾向于不再把計劃與市場跟社會制度聯系起來,不再認為計劃是社會主義的,市場是資本主義的,而更多的看作是不同的資源配置的方式。之后,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談話,清楚地指出計劃與市場不是劃分社會制度的標志,計劃不等于社會主義,市場不等于資本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社會主義也可以有市場。這樣,黨內關于計劃與市場關系的爭論,幾經反復,逐漸有了一個比較統一的認識。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應有含義
黨的十四大報告起草的時候,我是起草組的成員。小平同志南方談話以后,我們就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問題歸納了各方面的意見,整理成三點,也就是1992年6月9日江澤民同志在中央黨校講話中講到的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模式的三種提法:一是建立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體制,二是建立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市場經濟體制,三是建立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體制。關于三種提法,江澤民同志在中央黨校講話前,找我談了一次話。江澤民同志傾向于選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提法。他問我的意見,我說這個提法好,贊成這個提法。我同時也提出一個意見,假如只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提有計劃的市場經濟,“有計劃”這方面有可能容易被人忽略,“有計劃”對于社會主義還是很重要的。江澤民同志說:“有計劃的商品經濟,也就是有計劃的市場經濟。社會主義經濟從一開始就是有計劃的,這在人們的腦子里和認識上一直是清楚的,不會因為提法中不出現‘有計劃’三個字,就發生是不是取消了計劃性的疑問?!焙髞硭谥醒朦h校的講話里面也講了這段話。我覺得江澤民同志講得很好,講的確實是對的。幾十年來大家確實都是這樣理解的,社會主義就包括“有計劃”。
但是,后來有些人就不這么理解了?,F在我們觀察一下,我們的經濟學界、理論界,甚至于財經界,有些人認為我們現在搞市場化改革,計劃不值得一談。十一五“計劃”改成“規劃”,一字之差就大加炒作。這真是一個笑話,其實“規劃”也是廣義“計劃”的一種表述,外文都是Plan,Planing一個字,不過在中文里“規劃”又有長遠性、戰略性的意義。江澤民同志講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國家宏觀調控下,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社會主義里面包括有計劃,宏觀調控就要包含計劃調控,宏觀調控本身就是廣義的國家計劃調控。不能因為字面上沒有“有計劃”,就不要計劃了,不發揮計劃的作用了。用市場化來概括我們改革的方向是有問題的,我們要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是一般的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有很豐富的內容,包括江澤民同志講的有計劃的內容。我們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是在我們的基本經濟制度下面的一個市場經濟,不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市場經濟。
發揮國家計劃在宏觀調控中的導向作用意義重大
市場必須“在國家宏觀調控下”起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屬于市場與計劃關系的理論范疇。市場對激勵企業競爭,推動經濟發展,特別是對優化資源配置所起的促進作用必須予以重視,要堅定不移地進行市場取向的改革。但市場經濟在宏觀經濟綜合平衡上,在競爭壟斷的關系上,在資源和環境保護上,在社會分配公平上,以及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多的缺陷和不足,不能不要國家的干預、管理、包括計劃與宏觀調控來加以糾正、約束和補充,所謂用“看得見的手”補充“看不見的手”。特別是要加上我國還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地位,以及社會主義社會實行統一計劃的客觀可能性與集中資源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等等,決定了要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和政府調節。我們要尊重市場,但卻不可迷信市場。我們也不要迷信計劃,但也不能把計劃這個同樣是人類發明的調節手段,棄而不用。鄧小平就是把計劃和市場都當作手段,兩種社會都可以用。在迷信市場成風,計劃大有成為禁區的態勢下,強調一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要加強國家對經濟干預管理和計劃調節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這并不是如同某些人歪曲的“要回到傳統計劃經濟模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完善,離不開國家宏觀調控、計劃調節的加強和完善。
當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計劃調節,主要不是指令性計劃,而是指導性、戰略性、預測性計劃,但它同時必須有指導和約束作用,就是說有導向的作用,有指導和約束作用。正如這次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的,要“發揮國家發展規劃、計劃、產業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導向作用?!薄吧鐣髁x市場經濟”的提法雖然沒有“有計劃”三個字,也不叫計劃經濟,但是我們還是有計劃的,要用計劃的?,F在我們每年由國務院提出,并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準年度計劃,提出經濟增長速度,投資總額,財政預算,信貸總額,外匯收支,失業率,物價上漲率,和人口增長率等8大指標,還編制五年、十年中長期發展規劃,規定發展目標,戰略重點、方針、政策等。這些都應在宏觀調控中起導向作用,指導作用,約束作用。至于我們現在編的計劃,有點像個政策匯編,很少規定可以嚴格檢查問責的指標和任務,很多東西可以執行可以不執行,這樣的計劃工作,還有改進的必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