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所有制結構及其發展變化
陳以文
改革開放以后我們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方針,改變了公有制經濟一統天下的局面,但是既然公有制是關乎社會主義性質的大問題,研究其并存狀況,預測其發展變化就成了人們關心的一個極為敏感的問題,特別是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國有企業在中央“抓大放小”改革方針政策的引導下,逐步實行了戰略性調整,國有資產不斷地從一些競爭性行業絕對或相對地退出,非國有資本、尤其是國內私人資本與外資卻以相當快的速度進入了大部分產業,這種情況的發展令人對公有制主體地位的保持極為關注,本項研究利用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的數據,分析了國民經濟所有制結構的現狀及其發展變化方向。
一
經過二十多年發展,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 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逐步下降,私營經濟及港澳臺外商投資經濟 所占比重逐步上升,呈現出如下特點:
1.直觀地看非公有制經濟成為國民經濟主角
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的數據和我們日常經濟生活中的印象大致相符:,從表面上看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經濟生活的主角,表一從法人單位數的所有制構成來看非公有制成分已占六成以上,公有制經濟僅占二成,
表一:法人單位數的所有制構成
單位數(萬個) 比重(%)
合 計 325.0 100.0
國有企業 ( 國有聯營企業, 國有獨資公司 ) 19.2 6
集體企業( 集體聯營企業, 股份合作企業 ) 45.6 14
其他有限責任公司 , 股份有限公司 40.6 12.5
私營企業 198.2 61.0
其他內資企業 5.4 1.8
港澳臺商投資企業 7.4 2.3
外商投資企業 7.8 2.4
加上個體經營戶3921.6萬戶,給大家的感覺自然是非公有制經濟唱主角。
2.從就業者的角度看,絕大多數人就業于非公有制經濟
從就業人數角度看,絕大多數人就業于非公有制經濟單位和個體戶,在單位就業人員中我們從國民經濟幾個主要就業行業來看,在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中就業的僅24.1%,其余的都在非公有制經濟中就業,加上在個體經營戶中就業的個體經營人員9422.4萬人,非公有制經濟已成了我國就業崗位的主要提供者。
表二:主要就業部門公有制經濟就業人數統計
3.從實收資本角度看,公有制經濟仍然是國民經濟主體
國有經濟 |
比重% |
集體經濟 |
比重% |
合計比重% | |
工業 |
1282.6萬人 |
13.3 |
733萬人 |
7.6 |
20.9 |
建筑業 |
485.7萬人 |
17.4 |
360.1萬人 |
12.9 |
30.3 |
批發零售業 |
276.5萬人 |
20 |
175.6萬人 |
12.7 |
32.7 |
住宿餐飲業 |
88萬人 |
20.5 |
42.5萬人 |
9.9 |
30.4 |
合計人數 |
2132.8萬人 |
14.9 |
1311.8萬人 |
9.2 |
24.1 |
從實收資本角度看,公有制經濟實收資本占全部實收資本的56%,非公有制經濟僅占44%,當然實收資本是決定性質的根本問題,從這一點來說我國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仍然沒有改變,但是我們應該注意龐大的公有資本是五十多年積累而成的,而非公有制資本僅是二十多年來改革開放中引進或生成的,
同時經濟生活中還有大量的個體經營戶的資本無法統計,所以過分盲目樂觀地相信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動搖不了的觀點是值得警惕的。
表三:實收資本的所有制構成
國有資本 |
8.7萬億 |
48.1% |
集體資本 |
1.4萬億 |
7.9% |
個人資本 |
5.1萬億 |
28% |
港澳臺資本 |
1.3萬億 |
7.3% |
外商資本 |
1.6萬億 |
8.7% |
合計 |
18.2萬億 |
100% |
二
為了更深入地研究 問題,我們下面盡可能地描述不同經濟成分的成長過程,表
四從第一次基本單位普查到第二次基本單位普查再到第一次經濟普查做一對比
表四:不同經濟成分法人數變化
一基普 二基普 經濟普查
可以看出 從一九九六年到二零零四年八年間公有制經濟的企業法人數從占百分之七十以上降到百分之二十以下, 呈急速下降之勢,而相應的其他經濟成分呈現強烈的增長勢頭,在這里也可以看出第二次基本單位普查是個轉折點, 此后的下降速度趨緩了許多,
法人數 |
比重 |
法人數 |
比重 |
增幅 |
法人數 |
比重 |
增幅 | |
國有經濟 |
44.2 |
16.8 |
36.9 |
12.2 |
-16.5 |
19.2 |
5.9 |
-48.2 |
集體經濟 |
150.1 |
57.1 |
85.8 |
28.3 |
-42.8 |
45.6 |
14 |
-46.9 |
私營經濟 |
44.3 |
16.9 |
132.3 |
43.7 |
198.6 |
198.2 |
61 |
49.7 |
聯營經濟 |
4.4 |
1.7 |
30 |
9.9 |
659 |
40.6 |
12.5 |
35.2 |
股份制經濟 |
7.2 |
2.7 |
5.7 |
1.9 |
-24 |
15.2 |
4.7 |
9.6 |
外資經濟 |
11.4 |
4.2 |
8.2 |
2.7 | ||||
其他 |
1.5 |
0.6 |
3.7 |
1.3 |
213 |
6.2 |
1.9 |
66.5 |
合計 |
262.8 |
100 |
302.6 |
100 |
15.1 |
325 |
100 |
7.4 |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從經濟發展速度不同的幾個代表性省份看出這一趨勢,下表是從法人單位數的比重來看,可以看出以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為代表的公有制經濟在法人單位中所占比重在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五之間,一般地說經濟越發達地區比重越小,經濟越落后地區比重越大,但是只要我們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這一比重是不會降到百分之十之下的。
表五:幾個省份法人單位數的比重情況
云南 |
四川 |
河北 |
湖北 |
江蘇 |
天津 |
新疆 |
福建 |
全國 | |
國有經濟 |
8.4 |
5.3 |
7.41 |
10 |
2.45 |
7.05 |
10.35 |
5.2 |
6 |
集體經濟 |
17.3 |
14.8 |
18.6 |
17.12 |
10.24 |
15.2 |
6.98 |
12.9 |
14 |
有限公司 |
14 |
21.3 |
12.9 |
18.4 |
7.85 |
12.39 |
11 |
12.5 | |
私營經濟 |
57.6 |
57.4 |
56.82 |
49.8 |
72.58 |
52.71 |
63.41 |
58 |
61 |
其他內資 |
1.3 |
2.29 |
2.57 |
1.58 |
5.2 |
0.7 |
1.9 |
1.8 | |
港臺外資 |
1.4 |
1.2 |
1.92 |
2.17 |
5.31 |
7.45 |
0.75 |
10.7 |
4.7 |
當然前面我們說過,實收資本是決定性質的,如果從實收資本的角度看,國家資本和集體資本的比重在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七十之間,基本上也是與經濟發展成反比的,即經濟越發達這一比重越低。
表六:幾個省份的實收資本比重情況
云南 |
河北 |
湖北 |
全國 |
天津 |
福建 | |
國家資本 |
57.5 |
48.06 |
52.9 |
48.1 |
48.42 |
27.6 |
集體資本 |
10.1 |
7.98 |
7.5 |
7.9 |
5.49 |
3.9 |
個人資本 |
25.4 |
34.44 |
28.7 |
28 |
23.62 |
32.1 |
港臺資本 |
2 |
2.87 |
2.9 |
7.3 |
5.46 |
20.2 |
外商資本 |
5 |
6.65 |
8 |
8.7 |
17.01 |
16.1 |
如果與第二次基本單位普查的資料相比較我們可以看到總體上看公有資本占實收資本的比例
表七:分地區公有資本占實收資本的比例
地區 二基普 經濟普查
北京 56.68 45.1
天津 48.11 53.91
河北 60.83 56.04
山西 66.62 71.9
內蒙古 61.98 56
遼寧 63.30 61.1
吉林 65.34
黑龍江 69.80 66.2
上海 43.95 48.3
江蘇 43.48 23.48
浙江 38.22 31
安徽 61.60 58.4
福建 33.69 31.5
江西 67.90 64
山東 50.42
河南 62.93 69.6
湖北 65.64 60.4
湖南 68.28 59.4
廣東 38.57 39.4
廣西 65.32 64.8
海南 41.66 50.2
重慶 56.21 55.6
四川 57.82
貴州 71.79
云南 69.93 69.6
西藏 76.19
陜西 65.69 68.7
甘肅 68.37 77.2
青海 75.38
寧夏 58.97
新疆 66.23 54.8
平均數 53.06 56
已在上升:從53.06%上升到56%,上升了近百分之三,這是在一片跌聲中唯一的,我們說過實收資本是起決定作用的,那么這是否意味著公有制經濟主體地位的鞏固和提升?
進一步的分析表明在八個公有資本占實收資本的比例上升的地區,公有資本占實收資本的比例上升是有典型意義的,第一.總體上看,除了公有資本占實收資本的比例下降的地區外,公有資本占實收資本的比例上升地區的總體上升水平達到5.4%(見表八);第二.在公有資本占實收資本的比例上升的地區中,
表八:公有資本占實收資本的比例上升情況
地區 二基普 經濟普查
天津 48.11 53.91
山西 66.62 71.9
上海 43.95 48.3
河南 62.93 69.6
廣東 38.57 39.4
海南 41.66 50.2
陜西 65.69 68.7
甘肅 68.37 77.2
平均數 54.49 59.9
眾所周知上海和廣東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風向標,而這兩個地區都處于公有資本占實收資本的比例上升的地區中,因此可以說公有資本占實收資本的比例上升是多年下降后的回歸和補償。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公有資本在實收資本中比例上升是有典型意義的。
如果我們稍加注意可以發現,公有資本占實收資本的比例上升的地區有兩類:一是以上海為代表的經濟發達地區,二是以陜甘為代表的西部地區,那么是否可以這樣說:它們的上升是實施增強國有經濟控制力和西部大開發兩大戰略部署的結果?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