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貧寒子弟上升通道
楊亮慶
一位大學同窗回國做了“海歸”,歡迎宴會上,他當著同學們的面大發牢騷,抱怨命運對他的不公。
該同學抱怨的內容司空見慣,無非是家庭出身貧寒、父母不是達官貴人云云。其實,他就讀于美國一流商學院,換過不少工作,曾經商海沉浮,在同學中已經算是佼佼者了。如果一個初出茅廬、乳臭未干的毛頭大學生,抱怨自己家境不濟、前程未卜,還情有可原,這樣一個見過世面的人物,為何還有這樣的感慨?
他說:“上流社會已經把利益分配光了,我們再努力也是為他們服務的!”這名同學在拿到MBA學位后,志得意滿地去華爾街找工作,他滿以為憑名校的文憑,加上自己多年的商業經驗,能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墒?,到幾家世界著名的銀行和投資公司面試后,他發現,精明的美國人現在很懂中國的“路數”了。他所應聘的與中國業務相關的職位,均要求“在中國有廣泛的關系網絡”。而這種職位,經常被一些留學在外的干部子弟把持著,他擠不進去。
聽了這段經歷,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社會是不是越來越不公平了?
經常聽有孩子的朋友說,一定要讓孩子上重點小學,甚至重點幼兒園,“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點上”。為此,他們不惜動用所有的人脈關系和經濟實力。孩子上什么學校,似乎已經成為衡量其家長社會活動能力和是否作為成功人士的標桿。
由此可見,社會的分層在幼兒時代就已經開始了。一部分人的生活,將來是一帆風順,重點小學、重點中學、名牌大學、公派留學、大公司、高薪職位;而另一部分人的生活路徑,則是普通小學、普通中學、職高、技校、成人大專、車間、工廠、商鋪。正因為這種殘酷的現實,我的一位朋友甚至直言不諱地說,他如今的所有奮斗,都是為了給自己的孩子鋪路。
當然,貧寒子弟中也有出類拔萃、奮力拼搏的,如我的那位同學,但他們無論如何努力,即使獲得了一定數量的財富,卻終究面臨一個瓶頸:他們永遠與上流社會隔絕。能夠打破階層分割的人并不多。
近30年來,我們的社會已經形成了不同的階層。比如,由高級官員、企業家、學術精英構成的上流階層。他們擁有壟斷權力和話語權,甚至可以影響國家政策、干預經濟運行。令人擔心的是,這個階層具有強烈的排他性,擔心社會自下而上的流動會損害既得利益,擔憂家族的地位受到沖擊。所以,拼命構筑保護自己的圍墻。有形的圍墻是別墅的高墻電網、貴族學校的高爾夫練習場、私人會所的保安系統,無形的圍墻是社會流動渠道被阻塞。一個健康的社會,應該給所有人公平上升的機會,要讓底層的人民看到,只要努力就有機會進入上流社會。
(本文來源:中國青年報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