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校賣了學位賣土地
新加坡《聯合早報》/經過“跨越式發展”后,中國高校現在到了出賣、轉讓土地的階段。不過,這個新的跨越被阻止了。中國國土資源部9月30日宣布,高校不得擅自轉讓國有劃撥土地,不能用所獲收益抵償債務。
對于高校的“跨越式發展”,有兩種解讀:一種是高教系統內的,說高等教育實現了從精英化階段進入大眾化階段的跨越,過去5年的招生規模擴大了五倍,當然也背上2000多億(400多億新元)的債務。另一種是民間的,說高等教育在實現了賣學位(即花錢上大學)的大躍進后,正在進行賣土地的大躍進來還債,高校有蛻化成地產商的征兆。
高校系統的解讀很精英,嚴密得讓人難以插話。民間的說法倒是蠻實際,可以添油加醋把味道調得更好。在上世紀90年代的經商潮中,人人在想有什么東西可賣,什么可以產業化、商品化,高校能賣的當然是知識、學位和聲譽。
產業化導致高校貶值
最先出售的是“客座教授”、“名譽博士”頭銜,那些發了點財想用“高雅”裝飾的企業家,給大學和院系送點錢,就馬上能在名片上印上一大串響亮的名字,并且在大學講堂上“傳道授業”,照片傳上互聯網刷到公司簡介,身份旋即改變成“儒商”什么的。這在歐美大學是不可想象的,他們可以用捐款者的名字命名一個建筑一個研究機構,但對學術稱謂卻吝嗇得很,靠錢是很難買到的。
出售學術頭銜畢竟是小本生意,對高校龐大的教師群體是杯水車薪。于是高校動了產業化的念頭,收費上學、擴大招生規模,你獲得知識和就業需要用的學位,我來收錢改善教師待遇。交錢上大學在美國不是新聞,在歐洲這幾年才是新聞,但不敢提產業化,也沒有實現高校從精英化到大眾化跨越的高調,交錢的理由就是大學經費不足,同時用各種政策來化解貧困家庭的負擔。
而在中國,則演變成擴大校園規模、擴充教師隊伍、擴大招生人數的“三擴”大躍進,批量產生著“學院”、“研究中心”、“教授”、“博導”。上大學不再成萬人競過獨木橋的難事了,教授博導滿天飛的盛況也出現了,但接下來就有“十有八九的博士和博導不合格”的怪論,有大學生不會寫假條的奇聞。教授、博導都大眾化了,大學生不大眾化才怪,天之驕子演變成就業困難戶,象牙塔跌落成制造文憑的工廠。像過去的國有企業一樣,債務纏身,有的瀕臨破產邊緣。
大學應以培養精英為榮
聲譽、學位貶值后,高校還能賣什么?哈哈,有了,有建設新校園過程中形成的新資產——土地。高校于是再次跨越,從賣學位躍進到賣土地,大有向地產商蛻變的嫌疑。培養人們遵紀守法德行的高校,居然不知道私自轉讓國家劃撥給高校的土地是違法的,還振振有辭地宣揚用土地置換來償還債務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那些曾經用小錢買得榮譽博士的暴發戶們,肯定在偷著樂了。
還好,教育產業化帶來的弊端已被人們警覺;高校賣土地的風潮,現在開始被制止。國土資源部嚴控高校新增建設用地,收回高校未開發土地的措施,實際上阻止了高校的進一步淪落。世界上著名的高校,大都不直接辦企業,而是致力于培養創辦企業、創新技術和改造人生觀的人才;世界上一流的大學,都是以培養精英為榮,沒聽說以培養大眾為目標的,更沒聽說過靠出賣土地生存的。中國的高校,是該認真思考大學的正業究竟是什么。(作者陳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