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寧:“油荒” 凸顯中國經濟的脆弱一面!
南方都市報特約評論
這是一個信息經濟時代,這也是一個眼球經濟時代,這更是一個石油經濟時代。缺少了信息,我們充其量落后一點;缺少了眼球,我們充其量寂寞一點,但缺少了石油,我們便面臨經濟停滯甚至舉步維艱的巨大風險。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李四光、王進喜才被國人牢牢銘記,也理所當然地成了國家英雄。
多少年過去了,人們似乎忘卻了他們,但近日發改委提高油價的決定和國內各地頻現的“油荒”又讓我陡然想起了他們,并隱約感到了一絲危險。
眾所周知,面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國內樂觀氣氛濃厚,“大唐盛世再現”、“又快又好發展”、“中國經濟十分健康”等等豪言壯語充斥各類媒體;而對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許多人卻置若罔聞,那便是中國經濟在宏觀調控持續兩年多的時間之后,經過不斷地收縮流動性等多種措施,中國經濟依然“火熱”,外貿順差依舊巨大,固定投資依舊激增,國際收支雙順差繼續擴大,而股市、房市也依舊維持在歷史高位,熱度不減。最典型的代表便是GDP,前三季度11%強的增幅已足以說明經濟過熱現象的實質性存在。
然而,有些人對“過熱”二字卻非常忌諱,在他們眼里,這樣的經濟充其量也就是“偏熱”,對中國經濟運行根本構不成威脅,似乎只有“出事”了,才能證明經濟的過熱。體現在樓市便是不痛不癢說一聲“中國人太多,住房需求太大,所以樓價高很正常”,體現在股市便是對“高溢價”、“高估值”的“結構性偏愛”,或者動輒拿“動態市夢率”來詮釋炒作的合理性,卻從來看不到股市內幕交易、信息造假、股價操縱的猖獗和可怕。
對此,國人似乎也習慣了,不少人對過熱和泡沫視而不見,不僅無視股市正義的重要,而且還把追漲殺跌當作發財捷徑,津津樂道于“分享改革開放成果”的股市神話。
當然,我們一部分悠哉游哉的時候,周邊并未稍息立正看我們“發達”。一方面,美國等發達國家在通過各種方式干預中國匯率,猛烈施壓于人民幣升值問題;另一方面,通過順勢操縱石油價格,美國炒家也在給中國經濟制造麻煩。而且,在前者逐步得逞的同時,后者已經開始發威。這,便是近期原油期貨價格的飆升終于讓發改委一反節前不調價的“原則”而上調了500元油價。
據報道,進入10月后,受美元持續走軟,中東局勢緊張以及墨西哥關閉五分之一原油產能的影響,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格29日大漲,每桶比前一個交易日上漲1.67美元,收于93.53美元,盤中一度升至每桶93.80美 元,分別創下歷史最高收盤價和最高盤中價。也就是說,原油期貨價格突破投資大師羅杰斯曾預言的100美元已是大勢所趨。
面對這種“國際壓力”,國家發改委終于作出了相應大幅上調成品油價格的決定,因為不僅外部壓力凸顯,國內成品油市場也出現了“油荒”。廣東東莞半數社會加油站停止供油,上海、福建、浙江、山東、河南甚至筆者的老家,都出現了柴油短缺,限量出售的局面。而四季度歷來是成品油特別是柴油的 消費旺季,這便更加凸顯了市場缺口的巨大。
可以說,面對油價提升的決定,除了壟斷性石油石化加工巨頭中石油、中石化以及其他替代能源生產企業“高興”之外,其余企業及廣大消費者都叫苦不迭。而且,此次提升油價進一步抬高了CPI指標,也無疑加劇了本來便存在的通脹壓力,使得宏觀調控形勢更加復雜。更重要的是,本次“油荒”不僅威脅到了國計民生,而且也折射出了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的脆弱,即我國石油供應一半來自進口,自給能力不足,一旦油價持續走高或進口通道受到限制,那么經濟滑坡便幾乎是必然的了。這一點,對處在石油經濟時代、尚缺少可替代能源的中國而言,威脅是巨大的。
就此而言,我們根本便沒有理由盲目樂觀。因為即便美國等沒有所謂針對中國的“金融戰”,但僅僅通過推高油價提升我國戰略性能源的成本,便足以威脅到中國經濟的命脈。或許,這“油荒”便是刺破中國經濟神話和股市泡沫的最后一根刺罷,也未可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