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資本和中國民主
作者:杜平
以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為分界,西方國家的對華政策近些年來一直相對平穩。其主要原因是,雙邊之間的經貿合作,淡化或取代了政治沖突。由于對華經貿往來的主要參與者和最大獲益者是大資本家和跨國公司,因此若再深究下去,就可以這么說,西方對華政策的部分決策權,其實是掌握在商業集團及其利益同盟手中。
在中國與西方國家關系中發揮穩定器的作用,這是西方資本大舉進入中國之后的附帶效果之一。而其直接效果,是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繁榮,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帶來了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管理文化。中國要繼續繁榮,就需要繼續向外國資本開放,與世界經濟保持融匯與貫通。
適合資本擴張的社會環境
但是,在政治和社會領域,西方財團和跨國公司所發揮的作用卻是另外一個話題。
如上所述,商業財團能夠影響、甚至牽制本國政府的對華政策取向,實際上已暴露了西方民主體制的嚴重弊端之一,那就是民主程序經常被財雄勢厚的少數人所控制。固然,所有選民每隔四、五年就有一次機會行使民主選舉的權利,但政商利益同盟及其游說集團,卻隨時有機會參與到立法和決策過程中。資本的力量有時候可以無所不能,導致民主體制本該有的公平與效力被大大削弱。
當中國經濟開始與世界接軌之時,很多人都曾滿懷期待地認為,在引入西方資本和市場經濟體制之后,中國將必然朝民主化方向演變。可是,從這些年來的情況看,雖然中國確實出現了越來越多要求民主化的呼聲,但卻與資本主義的登陸并沒有必然的關聯。相反,西方跨國公司不僅沒有給中國社會和新興的本土企業帶來良好的民主示范,反而還為了最大程度地追求利潤,而趁機對中國的非民主體制加以利用。
在向外資開放之初,中國各地政府為了政績而大張旗鼓地吸引外資,千方百計地展現本地區的投資吸引力,包括以“親商政府”的目標來自我要求。“親商”原本無可厚非,但政府在親商的同時卻忘記了“親民”。由于對外資的需求過于迫切,導致政府制定的政策過于傾向和遷就資方利益,民眾的權益被忽視,甚至被肆意侵犯。外國資本與本土政權相互配合,形成了特殊的利益共同體,使本來就缺乏民主素養的社會更沒有民主可言。
過去,人們在談到吸引外資時,都無一例外地強調要有良好的“軟環境”,包括健全的法制、政府決策的透明化,執行政策的公平化,等等。但是,殊不知,不健全的法制、獨斷專行的政府管理模式、看似混亂的商業秩序以及沒有民主意識的勞動力隊伍,這種環境實際上最適合自私、貪婪和投機的資本主義生存和成長。
由于公民沒有基本的民主意識,所以在受到權勢集團的盤剝和壓迫時,只能忍氣吞聲,逆來順受;因為沒有權利意識,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合法權益何在,更不知道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因為沒有表達訴求和維護民權的機構,所以他們根本就沒有能力在薪金、安全、健康等等問題上,與資方進行平等談判。
資本勢力與民主體制失衡
歐美跨國企業最近幾年在海外的擴張,大多集中在非民主體制的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和越南在內。人們普遍認為,外資愿意進入這些國家,是因為這些國家能夠提供廉價的土地、勞動力和其他資源。這一點當然是毫無疑問的。但是,人們還沒有看到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只要善加利用,非民主體制也能幫助企業和公司降低商業成本。
在這一點上,除了上述勞動力隊伍缺乏民主意識和維權能力之外,在非民主體制的社會里,當局可以隨時訴諸國家機器來保護資方的利益。例如,若民眾因自己的權益受侵害而與資方進行抗爭,當局就可以動用警察力量,不問是非、不分青紅皂白地予以管制和鎮壓。借助專制手段來化解勞資糾紛,扼制民眾的維權行動,結果使資方無需向勞方作出任何妥協和讓步,在不增加任何成本的情況下,使自身的利益獲得保障。
資本主義在自己的家鄉之外獲得了再次發展和壯大的土壤和空間,也給當地帶來了經濟繁榮,這是全球化的必然結果。但是,全球化不能解決一切問題,資本也并非必然能夠帶來民主。相反,當資本勢力越來越強大的時候,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就越有必要開啟民主化進程,以此來制約和規范資本勢力的行為,否則就要付出太大的社會成本。
筆者并非故意丑化資本勢力,相反卻認為,資本主義追求利潤最大化,是天經地義的。追求社會的公平和正義,不是資本家與生俱來的責任,而是政府必須承擔和履行的任務。
很顯然,現在的中國不缺少資本,而缺少能夠制衡資本勢力的民主體制。這也就再次說明,民主不是資本主義的孿生兄弟,人們不能把政治文明和社會進步的希望過多地寄托在資本主義身上。中國依然以“社會主義國家”自居,以“社會主義民主”作為追求的目標,只可惜長期停留在口頭上,至今沒有任何明顯的行動。
·作者是《聯合早報》評論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