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稅合并迫近 外資死守利潤防線
2007年09月29日 中國經營報
作者:吳恙
9月28日,記者獲悉,備受矚目的新企業所得稅法細則已經上報國務院法制辦,業內人士判斷,如不出意外,細則近期將會出臺。
“新法將削弱外資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優勢,我們正在等待細則的出臺。”一家美資日化企業的駐華代表陸克說。但記者通過采訪發現,對于更多外資,他們對新企業所得稅的關注,遠非“看看”這樣簡單。
定價轉移仍是利器
對于2007年3月16日以后在中國注冊的外資企業而言,將沒有五年的過渡期,2008年后,就要按照25%的統一稅率上繳企業所得稅。而之前注冊的外資企業在五年過渡期內也將面臨稅率的逐步上調。
迫近的稅收壓力,使外企對慣用的定價轉移倍加關注。
“細則中對定價轉移的限制條款到底有多大約束力,是許多外資企業關心的。”一家法德合資公司的財務總監張志強告訴記者 ,“新法出臺后,稅率相比從前雖有上調,但使用定價轉移就不會給企業增加太多的負擔。”某德國電子企業的財務人員貝蒂也說:“細則中雖然會對它有所限制,但是公司還是不會放棄使用,運用幅度就要等細則出臺后再看了。”
華稅律師事務所劉天永律師介紹,外資使用定價轉移時,通常是在國外擁有實體與專利的企業,通過與國內企業簽訂特許使用合同的方式,將國內的利潤轉移到國外去,以減少國內上繳的稅負。
據參與政策制定人士透露,即將出臺的細則將會對定價轉移中的關聯交易方進行約束,企業必須提供關聯業務往來有關的價格、費用的制定標準、計算方法和說明等同期資料,涉及財產、財產使用權、勞務、資金等的再銷售 (或轉讓) 價格或最終銷售 ( 或轉讓 ) 價格,與關聯業務調查有關的其他企業也須提供與被調查企業相關的價格資料。
各種嚴格的限制都是為了進一步減少關聯交易的數量。
但這似乎仍難觸及外資的操作要領。外資企業之所以對轉移定價寄予厚望,是因為他們完全可以對價格進行控制。對于稅務部門而言,要想獲取材料與產品價格的真實信息也有相當難度。
“企業報稅時,以前的材料和產品價格可以由集團自己來選擇,賬面上表現的通常都是高成本,低售價,表現出很少的盈利。細則如果對價格進行嚴格的限制,那企業會想辦法提高價格評估的難度,畢竟外資的產品和技術都是比較獨立的,認定起來較為復雜。”貝蒂說。
“歐美等跨國企業實力雄厚,實現對他們的價格評估與認定在實際和法律上都比較難,新法的規定很難對他們產生影響。”劉天永律師評價道。
“外資企業都會更多使用這種納稅方式,來應對稅率的上調。”貝蒂認為。
更依賴避稅港
“稅收優惠期滿后,再重新注冊公司已沒有任何意義了,反倒會加重成本。”一家在中國浸淫多年的外資公司總裁西蒙說。
這家公司規模不大,屬高科技行業,來到中國之后,為了享受兩免三減半的優惠政策,經常在優惠期結束后重新再注冊一家公司,繼續享受優惠稅率。新法出臺后,對“新設立”高科技公司的優惠政策取消了,今年3月16日后注冊的高科技公司,在2008年后都要使用15%的統一稅率,使得許多企業放棄了原先的做法。
這種變化背后,海外避稅港的作用更加受到重視,企業有加大利用的傾向。
“中國香港、維爾京群島等地的避稅問題在新稅法中幾乎沒有提及,所以這些地區將是外資繞行、轉移利潤的好去處”張志強透露,“會有大量的外資企業把利潤轉移到這些避稅港去。”
“你不要小瞧了那些在地圖上不起眼的島國,外國‘投資’可是榜上有名,其實,不過是因為他們那里的低稅率吸引了大量想要轉移利潤的公司,只需要在那邊注冊一個公司,就可以把在華投資的利潤轉到他們那邊,享受優惠。”貝蒂告訴記者。
記者掌握的資料顯示,在英屬維爾京群島,153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卻匯集了35萬家公司,平均每個居民擁有20家企業,在這里注冊的公司中有1萬多家與中國有關。
“中國的經濟發展得這么好,不可能因為稅率的提高而減少投資,像薩摩亞、開曼群島,都是我們可以轉移利潤的去處。”陸克直言。
欲搭行業優惠順風車
“我們最關心國家鼓勵的高科技產業具體標準是什么,因為那將意味著我們不必在意25%的統一稅率。”張志強告訴記者,“只要符合標準,我們就能享受15%的稅率,許多外資集團也準備開展高科技業務,這有利于其他業務的同時享用優惠政策。”
一些外資集團欲將國家鼓勵并給予優惠的產業植入自己的企業,為了讓集團其他業務與優惠產業一起享受低稅率。
“新法中對高科技企業的優惠政策并沒有對業務進行劃分,這使得許多高科技集團把其他的業務成本放入科技業務中去,減少稅基,降低稅負。同時,也使得一些企業特意成立科研機構,達到高科技企業的要求,來轉移其他業務成本。” 劉天永律師認為,“目前,認定企業是否為高科技企業屬于國家和地方科委的職能,與稅務部門有一定的脫節,企業的性質認定,很可能成為企業尋找機會的環節。”
據記者了解,許多外資企業都有收購國內虧損科技企業的計劃。
“這是他們為了利用所得稅法中技術開發費加計扣除的稅收優惠政策,此次新稅法以產業優惠為主,顯現對科研產業的支持,因此,對科技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的優惠政策不會取消,企業一旦并購這些虧損企業,不僅可以享受優惠待遇,而且可以將虧損額轉移到未來五年中去,抵扣成本,少繳稅額。”劉天永分析道。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有關部門的官員估計,僅在2004年,我國外資企業年避稅額就達300億元以上,而業內人士估計2008年外資實際避稅額將超過500億元。顯然兩稅合并之后,外資與稅法的博弈仍將延續,而這絕不是一部稅法能解決的問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