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陰影下的珠三角制造
也許這種艱難正是產業升級的契機
“大多數企業都感到絕望了。”香港中小企業總會名譽會長、東莞潤田服裝工藝制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洪啟輝這樣來形容他的行業眼下的狀態。
7月1日的出口退稅調整,8月23日“44號文”的正式實施,使像洪啟輝這樣的珠三角地區的加工貿易企業主明顯感覺到了經營壓力倍增。佛山利達玩具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港商張樹鴻的自殺事件,又令這個行業染上了些許悲涼的氣氛。
死亡可能是個意外,但對于活著的眾多加工貿易企業來說,必須面對的是在越來越清晰的政策導向下自身的一場艱難的轉型升級。
一個玩具廠老總之死
平佛加油站后的利達工廠門口,偶有一兩人進出。留守的保安說,這里的工人已經全部遣散。工廠門口對面的墻上,貼著一些其他工廠的招工啟事。據說在張樹鴻死后的那兩天,工廠門口就有不少其他工廠過來招聘勞工,不乏遠在東莞、深圳的外地企業。
8月2日美國美泰公司宣布召回96.7萬件鉛含量超標玩具。8月11日,張樹鴻被發現在位于南海工廠的倉庫里上吊身亡,警方未公布張樹鴻自殺原因,但傳聞此事與玩具被召回有直接聯系,召回玩具讓公司的損失達3000萬美元。
工廠門口一名中年男子用手指了指天,“頂天柱沒有了,大家都各奔前程了。工人們都舍不得他,老板確實人好。”這個昔日佛山第二大玩具廠和最大的“來樣加工”玩具廠在轟然倒塌之前已經達到最鼎盛的時期,三個工廠的工人多達數千人。
珠三角是中國玩具出口基地,僅南海一區就接近中國玩具出口的半壁江山。但是近幾年來,由于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以及玩具廠之間價格競爭激烈,此間玩具加工貿易企業的利潤日趨微薄。玩具企業似乎是整個加工貿易企業的一個縮影,加上貿易壁壘、關稅增加、政策調整等因素,令這類曾經成就珠三角昔日輝煌的企業處境堪憂。
企業三年沒錢賺了
洪啟輝的日子顯然也不好過,2003年是他企業的一個轉折點。
此前,改革開放初期,國家政策鼓勵來料加工,既免稅又免臺賬,當時辦企業的毛利率可以達到50%。1987年以后,國家招商力度更大,土地也開始可以買賣,因此有更多人尤其是外資進入,他就是在1995年進入內地市場的。
但是,從2003年開始,洪啟輝就感到來自政策、勞動力、電等配套設施供應的不穩定。
政策上,政府從2003年開始收緊。緊接著,2004年開始調整退稅,這兩年又一再調整。洪啟輝給記者算了筆賬:“以玩具產品為例,從去年9月,出口退稅率就從17%,改成13%,最后改成11%。而一般工廠的毛利率大概是15%左右,純利可以做到4%的話就不錯了,加上人民幣升值、工資上升、政府費用增加等各方面的費用成本上升后,企業可以賺到2%的純利,也算很好的了。但退稅減少兩個點,就把他們的利潤全部吃掉了。”而且“從我們知道這個政策到執行,才兩個星期”,為此,他損失了一份合同總金額50萬美元左右的訂單。
而在今年7月我國最大的出口退稅削減政策實施未滿一個月,國家又宣布了將于8月23日起開始實施最大規模的加工貿易政策緊縮方案,使洪啟輝的公司更加雪上加霜。因為方案中“臺賬保證金實轉”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是比較大的影響,“以我們企業來講,一年1000萬元左右的保證金,占流動資金的8%到10%,公司壓力很大。”而且現在也不能由銀行擔保。
再加上電費增加、工人工資上升、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價格上升,“這些使企業在過去三年可能都沒錢賺,而是處于‘挨’的狀態。”洪啟輝表示。
根據2006年外商投資企業聯合年檢數據測算,廣東全省預計有加工貿易企業近8萬家,目前從事加工貿易的港澳臺資企業就約有6萬家。因此,洪啟輝的公司正是加工貿易企業境況的一個典型縮影。
升級過程中的陣痛
在此背景下,加工貿易企業紛紛謀求出路。政府和專家學者也大力鼓勵轉型升級。但是近30年形成的加工貿易現狀要改變絕非一蹴而就。
如果想轉移生產基地,比如現在很多專家學者都建議往工業園轉移,把東莞模式、深圳模式復制到這些地方,但實際上很不一樣。洪啟輝做過假設,物流上,從東莞搬到湖南或江西,由于出口都要經過深圳鹽田港,成本將比留在東莞高很多——原來運費將從占成本的4%提升到10%,他寧可將這個成本用于提高工人工資;人才上,現在的企業大都面臨這樣一個問題,人越來越難招到,如果去了其他地方更招不到人。至于遷到以越南為代表的東南亞地區,這對中小型企業基本不可行。一個明顯的障礙是:“越南請工人更難,而且在一個語言不通的地方,怎么能一下子找到這么多合格的中層管理人員?”洪啟輝說他很多朋友曾去越南投資但都失敗而歸。
在企業感到很受傷的背后,是以廣東為代表的沿海各貿易大省的利益得失。同時,有關人士在對照日本、韓國、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歷程后發現,加工貿易政策每20年左右就會發生重大調整,我國目前就處于第一次重大調整期。
因此目前一個普遍共識是,長遠來看,如果珠三角不利用當前的契機進行產業升級的話,未來的發展非常令人擔憂。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