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推動了平均工資上漲的“大盤”?
“統計局公布的平均工資水平,在我們單位要副主任醫師才有可能達到。醫生在這里屬于收入中等偏上的職業,我們都達不到,低收入家庭就更別提了。”看到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上半年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0990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8.5%。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14.2%的統計數據,云南一所醫院的陳大夫覺得有些疑惑。(8月24日《中國青年報》)
其實,幾乎每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平均工資”都遭到民眾的質疑。之所以質疑,是因為許多在崗職工的收入根本沒有達到 “平均工資”。而平均工資增長如同人均儲蓄增長一樣,存在較大“水分”(80%的存款在20%的人手中)。權威數據和民生感受之間的隔膜,隱含著一個最值得質疑的問題:究竟是哪部分人的工資推動了平均工資的“大盤”?
事實上,由于地域經濟的差距,我國東部、南部地區的城市居民和內地偏遠山區的城市居民工資相差懸殊。同時,行業與行業的工資差距也大。前不久,北京市統計局在解讀2006年全市人均工資的時候,便佐證了這一點:證券業、銀行業、法律服務、水上運輸、航空運輸、管道運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職工年平均工資超過10萬元。
另外,同一行業內的工資差異也是十分巨大的:如銀行行長和高管的工資,是普通職工數十倍;國企老總的薪金,要遠遠高于普通員工。據悉平安保險公司老總的年薪1338.2萬元,是最低1.2萬元的1115倍。可見,“平均工資”將高收入與低收入的差距認為縮小了。網上流傳的順口溜就說明了這個道理:樓上有個李千萬,樓下九個窮光蛋,平均起來算一算,個個都是李百萬。而剪刀差的存在使得并不是所有的人,甚至是很多人不能享受經濟增長所帶來的生活水平的改善。如今年物價的大幅度的上漲,許多城市居民都感到快承受不了了,而這部分居民大多收入是在“平均工資”以下。
更為嚴重的是工資平均增長率,直接加大了靈活就業者的生存壓力。如按照我國的養老保險繳納辦法,“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繳費基數,為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筆者所在城市靈活就業人員參加醫療保險繳納辦法也是按照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平均工資。顯然,“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直接關系低收入群體養老、醫療保險繳費額,而“平均工資”導致低收入群體最低繳費水平水漲船高,是缺乏科學性的。
客觀的看待,平均工資計量方式本身就有問題。平均而來的工資并不能客觀反映一個城市或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也不能反映一個社會的貧富差距狀況。因為,“平均工資”上漲不代表所有人的工資上漲,更不意味著原來平均工資線以下的人會漲工資。相反,“平均工資”的上漲,卻有可能導致物價的進一步提高等等民生問題。因此,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平均工資,沒多少實際意義,不過是給低收入者戴了個“平均工資”的高帽,給高收入者打了掩護。
試問,營造“分配和諧”幻覺的“平均工資”,不僅不能反映真實情況,而且會誤導政策走向,還是能體現科學求實的態度嗎?
作者:沈峰 程漢鵬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