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腐鐵三角”的新證據
“嘴是圓的,舌頭是扁”——這是我的家鄉的一句民諺,意思是說,既然嘴和舌頭的可適性如此之強,自然容易信口雌黃,將黑的說成白的,白的說成黑的。
想起這句民諺,是因為看到這樣一條新聞:不久前安徽一公費出國旅游團,在芬蘭被人家抓了個現行,回國后,相關責任人受到了紀律處分,但有論者從貪污罪的構成要件進行分析,認為應該按貪污罪論處,這招來了北大陳興良教授和田文昌律師的反對,他們旗幟鮮明地提出:公款旅游不適合以貪污罪論處(8月19日《新京報》)。
陳教授的淵博和田律師的雄辯,我們已經在2003年沈陽黑老大劉涌案中領教過了,當時他們差一點就把這一案件辦成中國法治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這一次他們又如何為公款旅游脫罪呢?
陳教授認為,“如果是根本沒有出國考察而開假發票報銷,或者以私人名義出國旅游而由公家埋單,則可以構成貪污罪。但公費出國考察,往往是考察而兼具旅游性質,是一種公款消費行為”,因此,“無法按照貪污罪懲處”。
按照陳教授的說法,就是不管是不是存在利用職務之便侵占公共財物的客觀事實,只要有了一個“因公”的名義,則都可以不受法律的追究,而只受紀律處分了。
多少對中國官場的潛規則了解一點的人都知道,在官場最容易辦的事就是找一個“因公”的借口了。猶記得當年牛群曾有一個廣為流傳的相聲《巧立名目》,諷刺官員們為了用公款吃烤鴨,居然找了一個紀念巴甫洛夫大題目。相聲雖然有所夸張,但也足以說明,找“因公”的借口,從來難不倒官員。
仍以公款旅游為例吧,如果只要是“是考察而兼具旅游性質”就不能追究其刑事責任,則我就組一個團,滿世界跑100個景點,1個是“考察”,其余99個是旅游,耗費公款無數,滿足了環游地球的夢想,回國后則不過一個“紀律處分”而已,則豈不是太便宜了嗎?
其實,我國《刑法》第382條關于“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侵吞、竊取、騙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財物的,是貪污罪”的規定,已經說得明明白白,只要具有國家工作人員非法占有公共財務這樣一個實質要件,就構成貪污罪,不管他以什么名義。
田律師反對的理由就更為奇特,他說:“現在這種公費旅游、公款吃喝的現象太普遍了,如果都簡單地往貪污上靠,貪污罪的發案率得有多高?。俊?BR>
這已經不是巧舌如簧了,而簡直是強詞奪理的了——一個罪名,難道可以因為其發案率高就取消它嗎?對犯罪行為采取這種鴕鳥政策,難道不是在鼓勵犯罪嗎?一個罪行發案率高,應該是加大處罰力度遏止其泛濫的理由,怎么能夠成為撤消罪名,視而不見的理由呢?如果這個邏輯可以成立,那何不宣布取消《刑法》規定的所有罪名,中國就不就成了“零犯罪”的國家,早早進入了和諧社會了嗎?
綜觀陳教授和田律師為“公款旅游”脫罪所做的辯解,給我留下的總印象是邏輯混亂,立場堅定。我不懷疑他們的法律水準和邏輯思辯能力,所以,他們在邏輯上的錯誤就只能從立場上去解釋了。在我看來,他們在無意當中用自己的言論坐實了英國《金融時報》在一個多月前,關于中國已形成了一個由腐敗官員、無良學者和行賄商人組成的“貪腐鐵三角”的判斷——這可能是這兩位既淵博、又雄辯且智商很高的“法律專家”所沒有想到的。
http://news.sina.com.cn/c/l/2007-08-19/031413693865.shtml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