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第一祖龍”凸顯暴發戶的虛妄
“一條長達21公里的巨龍將現身新鄭市始祖山山巔,計劃投資3.1118億元。”(昨日廈門晚報)看了這條新聞,我不由得在心里詛咒了一句:這些沒有文化的東西!
詛咒人是不好的,我要檢討!但這件事情也太離譜了。雖然開發這一項目的祖龍公司還煞有介事地發布《護龍宣言》和《建龍宣言》,聲稱是要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美德。但在我看來,搞這么一個碩大無朋的水泥怪物,不是對龍的尊重,而是對龍的不尊重,毫無文化品位可言。整個工程可以說是集蒼白的想像力、畸形的面子心理、對財富的炫耀式使用、對大自然的褻瀆以及對經濟效益一廂情愿的估計于一身。只有在那些迷信有錢就可以搞定一切的暴發戶的腦海里,才能浮現這樣必將貽笑大方的方案來。
龍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但它卻并非實際的存在,而是想像的產物。可以說有多少中國人,就有多少龍的形象。曹操在和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時,對龍的一段論述最為精當。他說:“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云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于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
但這條“水泥巨龍”卻無論怎樣也不可能反映出龍的生動多變。從照片上看,已經建成的部分,僵臥在山脊之上,說像一條僵死的蟒蛇還差不多,哪里有一點點真龍活現、云蒸龍變、龍行九天的神采呢?
祖龍公司副董事長李雄以“古建長城,現建華夏巨龍”來為自己辯解,這種比喻不倫不類。長城首先是一個國防工程,有效地彌補了一個農耕民族面對游牧民族時,在速度和機動性方面的不足。長城體現了中華民族捍衛自己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決心,理所當然地成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而這條“水泥巨龍”卻沒有任何實際用途,它讓我們看到的只有虛妄。
這些年來,對政府官員可能濫用權力,社會已經有了足夠的認識和警惕,但對財富的擁有者也有可能濫用權力并造成災難性的后果,社會的警惕性好像還不夠,而且似乎也還沒有什么好的制衡辦法,因為他們往往可以用“市場行為”來做擋箭牌。譬如這項“華夏第一祖龍”工程,以其規模、高度和長度而言,完全可能在當地引發一場生態災難,但當地百姓對此卻沒有發言權,而當地政府的態度卻是“建龍完全是個人行為,與政府無關”。
綜觀整條新聞,發現所有官員和專家都是從是不是有利于“招商引資”這個角度看待這個項目的,即便反對的專家,也不過是認為,這個項目不適合做當地旅游業的“主打”。沒有人從文化和生態的角度提出問題。而“根據項目規劃書介紹,‘華夏第一祖龍’已經經過了河南省社科院及國家幾十家策劃機構專家的論證認可”——我不知道這些專家是如何論證的,但卻為這個“文化大省”感到深深的悲哀!
郭松民
================================================================
附錄:
鄭州耗資3億建21公里長祖龍遭質疑(組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