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官員:以市場換技術策略必須調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5日04:58 中國青年報
本報北京12月24日電 (記者 王磊) 中國自主創新能力最終體現在哪里?昨天,科技部政策法規司司長梅永紅在此間表示,中國的綜合國力肯定要體現在民族產業上。他對記者說:“如果中國經濟的高速成長,沒有這些(民族)企業的成功崛起,就是一個虛幻的數字。”
當今世界經濟大國,其競爭力一定體現本國的大企業身上。美國有通用、微軟、英特爾,日本有本田、三菱,韓國經濟快速崛起,體現在三星、現代這些大公司身上。但是,梅永紅認為,至今中國的民族產業在跨國公司競爭下卻發展緩慢。
他用一組數字來證明: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先后有28個行業開放,其中有21個行業現在為外資所掌控;中國現在的工業增加值當中,37%是由外資企業創造的;2005年,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中,外資企業占了89%。另外,中國現在一些經濟高速成長的城市,外資所占的份額非常大,比如廈門占了90%,蘇州85%,深圳44%,上海、北京、天津這些中國的直轄市也都在30%左右,有的接近40%。
梅永紅表示,20年前中國制定的“以市場換技術”策略,現在必須進行調整。“市場就是企業角斗的平臺,誰占領了市場就贏得了競爭。”他說,中國丟掉了自己的市場,民族產業當然就失去了成長空間。
他認為,中央制定自主創新政策,就是要對過去的經濟政策進行非常大的調整。
他對記者說,過去中國經濟政策有“四大偏好”:
第一,GDP偏好,把GDP看得過于神圣,跟地方政績掛得緊;
第二,投資偏好,包括招商引資,經濟部門、科技部門,甚至是政法部門都有招商引資的指標。造成目前很多行業出現了大量的產能過剩,有些行業甚至產能過剩率高達60%,意味著大量投資是無效的投資,這種負擔都會轉嫁給后人;
第三,外資偏好。對外資一直高看一眼,有外資基本就把內資放在一邊。長期對外資提供超國民待遇,對本土企業提供歧視性待遇,包括奇瑞、吉利等汽車生產商,剛開始都是“私生子”、“黑戶”。對外資偏好最典型的,表現在稅制上。現在,內外資稅制統一已經提上日程,而過去內資是25%,外資是13%,國有企業是33%。“中國很多企業之所以長不大,之所以被滅掉,不是輸在實力上,是輸在起跑線上。”
第四,外貿偏好。出口創匯的政策走了極端,現在上萬億美元的外匯儲蓄變成了燙手山芋,左右為難。
梅永紅是在當天舉行的“中國民族產業發展論壇”上做上述表示的。他說:“這四大偏好,哪一個都跟自主創新沒有關系,而且在較短的歷史時期內可以完全排斥自主創新。”
當天,來自學界和企業界的眾多代表參會。浙江吉利集團副總裁王自亮表示,國家的自主創新政策在精神上對民族產業有很大鼓舞,而在具體政策上本土企業還需要更多的支持。“本土的企業屬于草根經濟,只要土壤適合,給一點點陽光雨露就能成長起來。”
會議的另一個焦點是“政府采購”。知名評論家林治波稱,近期有關部委頒布了一份政府采購清單,其中鮮見民族品牌產品,特別是附加值高的主要采購品,推薦的幾乎是清一色的洋品牌。比如,列入汽車采購清單都是合資或獨資的外資企業,紅旗、中華、奇瑞、哈飛、吉利等自主品牌全部不在采購清單之列。復印機、打印機、涂料等產品也都是以外資企業為主。他認為,這完全沒體現出《政府采購法》和國家自主創新戰略的精神。
林治波稱,與此相對照的是,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都在政府采購中態度鮮明地傾向于本國民族產業。美國政府采購還通過立法的形式直接保護本國民族企業,在《購買美國產品法》的監督下,美國90%以上的政府采購都購買本國產品。英國、法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的情況與美國類似。至于日本、韓國、印度等傳統的支持民族產業的國家更是如此。
梅永紅說,中國現在一年幾千億的政府采購市場,拉動的都是跨國公司的需求,“真是讓人窩心”。他認為,拿轎車來說,今天能夠造車的國家里,政府公務用車一定是本國的,只有一個例外,而這“惟一例外的就是中國”。
他說:“許多媒體的論調是,外國品牌到中國建廠了,就是中國企業了,可是為什么聯想買了IBM,在美國建廠還雇用美國人,最終卻被堵在聯邦政府采購清單之外了呢?”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介紹,美國政府拒絕采用聯想電腦,特意出臺了一份報告,是關于信息系統用外國產品可能有什么后果,涉及國家安全問題,寫得非常精彩。“但事實上他們冤枉了聯想,因為聯想根本做不到。為什么?核心技術不在聯想,CPU不是我們的,操作系統也不是我們的。”
倪光南院士認為,中國作為一個大國,考慮到安全因素,必須實現獨立自主、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產業,而在這個過程中,政府部門有義務給予國產軟件以優先采購權。
“我不提倡狹隘支持國貨,但應該提倡一個口號,‘國人要使用高品質的國貨’。”林治波認為,民族產業興盛最終需要作為消費者的全體國人改變觀念。同時,更應該提倡領導干部和政府機構帶頭用國貨。
現本國的大企業身上。美國有通用、微軟、英特爾,日本有本田、三菱,韓國經濟快速崛起,體現在三星、現代這些大公司身上。但是,梅永紅認為,至今中國的民族產業在跨國公司競爭下卻發展緩慢。
他用一組數字來證明: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先后有28個行業開放,其中有21個行業現在為外資所掌控;中國現在的工業增加值當中,37%是由外資企業創造的;2005年,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中,外資企業占了89%。另外,中國現在一些經濟高速成長的城市,外資所占的份額非常大,比如廈門占了90%,蘇州85%,深圳44%,上海、北京、天津這些中國的直轄市也都在30%左右,有的接近40%。
梅永紅表示,20年前中國制定的“以市場換技術”策略,現在必須進行調整。“市場就是企業角斗的平臺,誰占領了市場就贏得了競爭。”他說,中國丟掉了自己的市場,民族產業當然就失去了成長空間。
他認為,中央制定自主創新政策,就是要對過去的經濟政策進行非常大的調整。
他對記者說,過去中國經濟政策有“四大偏好”:
第一,GDP偏好,把GDP看得過于神圣,跟地方政績掛得緊;
第二,投資偏好,包括招商引資,經濟部門、科技部門,甚至是政法部門都有招商引資的指標。造成目前很多行業出現了大量的產能過剩,有些行業甚至產能過剩率高達60%,意味著大量投資是無效的投資,這種負擔都會轉嫁給后人;
第三,外資偏好。對外資一直高看一眼,有外資基本就把內資放在一邊。長期對外資提供超國民待遇,對本土企業提供歧視性待遇,包括奇瑞、吉利等汽車生產商,剛開始都是“私生子”、“黑戶”。對外資偏好最典型的,表現在稅制上。現在,內外資稅制統一已經提上日程,而過去內資是25%,外資是13%,國有企業是33%。“中國很多企業之所以長不大,之所以被滅掉,不是輸在實力上,是輸在起跑線上。”
第四,外貿偏好。出口創匯的政策走了極端,現在上萬億美元的外匯儲蓄變成了燙手山芋,左右為難。
梅永紅是在當天舉行的“中國民族產業發展論壇”上做上述表示的。他說:“這四大偏好,哪一個都跟自主創新沒有關系,而且在較短的歷史時期內可以完全排斥自主創新。”
當天,來自學界和企業界的眾多代表參會。浙江吉利集團副總裁王自亮表示,國家的自主創新政策在精神上對民族產業有很大鼓舞,而在具體政策上本土企業還需要更多的支持。“本土的企業屬于草根經濟,只要土壤適合,給一點點陽光雨露就能成長起來。”
會議的另一個焦點是“政府采購”。知名評論家林治波稱,近期有關部委頒布了一份政府采購清單,其中鮮見民族品牌產品,特別是附加值高的主要采購品,推薦的幾乎是清一色的洋品牌。比如,列入汽車采購清單都是合資或獨資的外資企業,紅旗、中華、奇瑞、哈飛、吉利等自主品牌全部不在采購清單之列。復印機、打印機、涂料等產品也都是以外資企業為主。他認為,這完全沒體現出《政府采購法》和國家自主創新戰略的精神。
林治波稱,與此相對照的是,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都在政府采購中態度鮮明地傾向于本國民族產業。美國政府采購還通過立法的形式直接保護本國民族企業,在《購買美國產品法》的監督下,美國90%以上的政府采購都購買本國產品。英國、法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的情況與美國類似。至于日本、韓國、印度等傳統的支持民族產業的國家更是如此。
梅永紅說,中國現在一年幾千億的政府采購市場,拉動的都是跨國公司的需求,“真是讓人窩心”。他認為,拿轎車來說,今天能夠造車的國家里,政府公務用車一定是本國的,只有一個例外,而這“惟一例外的就是中國”。
他說:“許多媒體的論調是,外國品牌到中國建廠了,就是中國企業了,可是為什么聯想買了IBM,在美國建廠還雇用美國人,最終卻被堵在聯邦政府采購清單之外了呢?”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介紹,美國政府拒絕采用聯想電腦,特意出臺了一份報告,是關于信息系統用外國產品可能有什么后果,涉及國家安全問題,寫得非常精彩。“但事實上他們冤枉了聯想,因為聯想根本做不到。為什么?核心技術不在聯想,CPU不是我們的,操作系統也不是我們的。”
倪光南院士認為,中國作為一個大國,考慮到安全因素,必須實現獨立自主、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產業,而在這個過程中,政府部門有義務給予國產軟件以優先采購權。
“我不提倡狹隘支持國貨,但應該提倡一個口號,‘國人要使用高品質的國貨’。”林治波認為,民族產業興盛最終需要作為消費者的全體國人改變觀念。同時,更應該提倡領導干部和政府機構帶頭用國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