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要點:
在當今教育已成為全民焦慮的背景下,免費義務教育階段公辦校招生“數量”滑坡,“質量”坍塌;高收費民辦校招生的“數量”快速提升,“質量”更是遙遙領先。基礎教育階段的“國退民進”,已是不爭事實。
問題是:
*該現象背后的推手究竟是什么?
*這種現象對基礎教育生態究竟有何影響?
*基礎教育的“國退民進”是喜是憂?
*基礎教育是在“歐美化”還是“拉美化”?
*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基礎教育?
正文:
(一)“量”:三組來自教育部的數字:
以下數據均來自教育部或國家統計局官網,本人經二次加工。
小學組:
說明:2011年-2017年,公辦小學招生數量基本穩定,招生占比從94.40%下降到92.21%;民辦小學招生數量增長了45%,占比提升了39%,平均每年占比都在穩步提升,但總體看民校所占比例還不顯著。
初中組:
說明:初中階段的變化比小學要劇烈多了。2011年-2017年,初中階段招生數量下降了近10%(主要原因是適齡人口萎縮);其中公辦校招生從1563萬下降到1338萬,下降了近15%;而民辦校招生量不降反升,占比逐年穩步提升,從不到9%提升到13.51%,增長了51.41%。在適齡人口下降的大背景下,初中階段公辦校招生的穩步下降與民辦校招生的快速擴張,反差可以說十分顯著了!
高中組:
說明:與初中、小學相比,高中階段民辦校擴張開始的稍晚,從2014年起,高中民辦校顯著發力,最近四年招生年均增長10萬左右,占比穩步提升;而同期公辦高中招生量則呈現總體下降趨勢。
結論:從招生數量看,無論小學、初中還是高中,公辦校招生數量和占比都在逐漸下降,民辦校招生數量和占比都在快速上升。義務教育階段的“國退民進”可以說在逐年擴張,尤以初中階段規模和勢頭最為猛烈。
(二)“質”:幾類城市的中考數據:
以下數據來自網絡,筆者二次整合。
先來看看領風氣之先的魔都上海:
上海最好的高中是所謂的“四大名校”和“八大金剛”,“四大名校”即上海中學、華師大二附中、復旦附中、交大附中;“八大金剛”是指南洋模范中學、格致中學、大同中學、控江中學、延安中學、建平中學、復興中學。是哪些初中升入這“四大名校”的人數最多呢?
以2017年上海中招錄取數據為例:
分析:上海中招成績排名前十的初中,有9所是民辦校,只有1所公辦校(市北初級中學能“碩果僅此”,據說源于該校享受獨特的理科實驗班招生政策。)。耐人尋味的是,幾乎每所“民辦名初中”都依托某所“公立名高中”的師資和管理進行辦學,有的干脆是原名高中的初中部,不知在何時,搖身一變就成為了“民辦校”。
距離上海不遠的杭州,歷來是鐘靈毓秀人文薈萃的教育高地,這里的情況又如何呢?
來看一組2017年杭州中招考試的部分數據吧:
不難看出,高分段人數上,民辦校對公辦校形成了壓倒性優勢。
那么,這些杭州的民辦初中名校的背后,是否也有公辦名牌高中的身影呢?答案似乎不言而喻,如下:
沿海地區是如此,那內地情況是否會有不同呢?
來看看大河南的省會,“十省通衢”的鄭州吧。
鄭州最好的高中是所謂的大三甲,即鄭州外國語學校、鄭州一中、河南省實驗中學,衡量鄭州市初中教育質量的“金標準”就是看各初中升入“大三甲”的人數和比率。
根據鄭州市近幾年的中考成績,畢業生升入“大三甲”占據絕對優勢的部分優質初中如下(收費標準為往年數據。):
除收費較沿海“平易近人”外,其余與沿海并無區別。據了解,除上表中幾所民辦初中外,鄭州市還有為數眾多依托名牌高中(或打著其旗號)開辦的民辦初中,公立初中完全處于弱勢狀態。
即便是三線城市洛陽,情況也無例外,由于城市小,養不了那么多民辦初中,名氣最響、規模最大的是洛陽第二外國語學校。據說該校在洛陽市共有四個校區,在洛陽中考中形成一騎絕塵的領先優勢。據悉,該校2017年收費標準為每年1.65萬,在洛陽這種經濟水平的城市(該市2017年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32萬),可以說是很高了。
總結:從沿海到內地,從一線到三線,民辦初中不但規模日益擴張,而且升學質量處于絕對的競爭優勢,與民辦校的強勢崛起相比,公辦校步履維艱。
(三)義務教育“民進國退”的推手:
毫無疑問,民辦校在升學競爭中形成了對公辦校的絕對碾壓,基本毫無懸念地把公辦校按在沙地肆意摩擦。尤其是沿海發達地區,民辦校的競爭優勢更大。盡管民辦校收費不菲,學生學習負擔也更重,但由于成績顯著優于公辦校,家長和考生仍趨之若鶩,優質民校的學位常常一席難求。在很多城市,通過種種神秘途徑進入民辦優質初中求學,已演變為一場規模浩大的“全民總動員”,“上學”已經發展出規模龐大曲折悠長的地下產業鏈。這條“產業鏈”整合了學區房、開發商、各級領導、主管部門、學校管理層、校外補課機構、商業公司等,每到招生季,這條產業鏈如同深不可測的黑洞,收割著家長的焦慮和荷包。
民辦校何以能在應試大戰、生源大戰中勝出?公辦校為何在競爭中一敗涂地,逐漸淪為無人問津的“雞肋”?這背后的推手到底有哪些?
表面看,是因為民辦校的辦學成績優秀,所以才能笑傲江湖,贏得家長和考生的青睞。可問題關鍵是,民辦校的“優秀”到底是如何煉成的?
來對比一下(以初中為例):
總結:優質生源+優質教師+企業化管理+名高中背景+地產商加持+優質家長助推,民辦校的崛起順理成章。
在應試導向的選拔模式下,民辦校相對于公立校,具備的競爭優勢依次是:生源可全部選拔或部分選拔、企業化的管理模式、依托名高中的辦學背景。
其中,“生源”是民辦校競爭力的最大“硬核”。
問題:既然國家規定了小升初實行免試入學的“搖號”政策,公辦校招生必須全部搖號,民辦校卻可以采取考試選拔或者“自主招生”來錄取新生呢?主管部門為何厚此薄彼一至如斯呢?民辦校為何就能成為招生的“政策特區”呢?
(四)“國退民進”的連鎖反應:
當優質生源、優質師資集中到民辦校,民辦校壟斷了中招的出口后,會出現什么結果?
其一、公辦學校辦學舉步維艱。
優質生源不來,優秀師資跳槽,學校的管理難度加大,教風、學風、校風每況愈下。更多的次優秀學生會選擇逃離公辦學校---然后民辦學校的市場進一步擴大----公辦校的生源和校風進一步惡化……,如此形成惡性循環。
其二、家長的教育經濟支出激增。
民辦校的快速擴張,意味著有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為孩子的“優質教育”買單。民辦校的學費對部分富裕階層的家庭來說壓力也許并不算大,但對于大多工薪階層的家庭來說,義務教育階段每年動輒幾萬的學費實在“壓力山大”。
當然,有人會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教育也是一種商品服務,享受了優質教育就該認賭服輸;沒經濟實力可以去家門口的公立學校,那里便宜。可問題是:當公立校的質量還能接受時,沒有實力的家長當然會選擇去公辦校求學;而當公立校優秀孩子越來越少,學風越來越差瀕臨崩盤的情況下,一貫重視子女教育的中國父母們,即便是砸鍋賣鐵也要逃離公立校。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民校和公校辦學差距越來越大后,即便沒有經濟實力的家庭,也會被裹挾著成為民辦校的擁躉,因為公立校實在成了爛泥。此時,實在沒有辦法,只能留在公立校的孩子們會怎么辦?部分不認命的家長會選擇讓孩子到課外補習機構補習,這也增加了教育支出。
其三、學生的學習負擔總體增加,兩極化加劇。
在國內中招錄取大多實行“分配生”制度的方案下,集中到民校的尖子生之間的比拼比過去更加激烈,因為留給他們的升學指標比過去顯著減少;被剩在公立校的孩子們,似乎因為分配生制度獲得了一定比例的上線名額,但由于自身學習水平有限,他們進入高中后學習會倍感吃力。“分配生”制度的好處是:學校之間的比拼分化了。競爭主要發生在部分優質初中之間,他們為爭奪有限的“計劃內名額(分配生名額之外的名額)”,相互之間的軍備競賽比高三還慘烈;而更多的薄弱初中坐享“分配生”份額,旱澇保收,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應試競賽。帶來的結果是,進入同一所重點高中的學生,其內部成績的兩極分化會更加劇烈,這會給重點高中的后續教學帶來麻煩。
其四、教育助推階層固化。
民辦校的橫空出世不啻于是階層固化的有力推手。當教育從孩子個人之間的智力對抗演變為家庭經濟實力+孩子智力的綜合較量后,在現行游戲規則下,同等智力條件下,有經濟實力和“遠見”的家庭,可能會鞏固下一代的競爭優勢。由此,基礎教育或許會成為擴大階層鴻溝的催化劑。當然,從來不要高估教育的影響力,這個世界上,實現“階層躍遷”的從來都是極少數,“階層固化”途徑也從來不是只有教育這一種手段(投胎、資本、戶口、政策、聯姻、拆遷,任意一個的力量都比教育來的立竿見影。)。
(五)基礎教育在“歐美化”還是“拉美化”?
有一種觀點認為:當前中國教育正在快速的“歐美化”,這是西方敵對勢力和精英階層聯合發動針對中國普通階層的一場“陰謀”。用“快樂教育”和“減負”摧毀中國公辦教育競爭力,用“民辦精英教育”鞏固精英優勢,拉大階層鴻溝。
所以,該觀點認為:應該反對教育部門力推“減負”;反對“搖號招生”,反對分配生制度,應該實行大一統、一刀切、免費的應試教育模式。
看上去,精英為民辦優質優價的精英教育買單,普通人上職業學校或廉價低質的公立學校,不正是歐美走過的老路嗎?
中國教育似乎正是在朝這個老路邁進。
但問題是:歐美頂點的私立中小學固然不少是私立,但人家頂尖的大學也大多是私立的高收費大學(歐美頂尖名校多為私立),比較渣的州立大學和社區大學則是收費相對低廉的公立學校。這樣,歐美精英階層的孩子從小學到大學都一路私立,一路掏錢買單;普通中下階層的孩子則在公立學校一路免費,一路輕松混到大學畢業。大家各得其所,相安無事,似乎也順理成章并無不妥。
而中國則十分不同:基礎教育階段的分化有些類似歐美,但大學階段卻與歐美正好相反:頂尖的大學都是公立大學,優質且廉價(如清北復交),最爛的大學多是高收費的民辦獨立學院。
結果是:中國的精英階層子女在基礎教育階段獲得競爭優勢后,最終收割的是公立撥款的廉價優質高等教育(985+211大學);而普通階層在廉價公立中學成績越來越爛,最終高考時,考取的恰恰是高收費的爛民辦大學!
是不是被套路了?
這波無縫鏈接的操作,似乎不能叫“歐美化”,只能稱之為“拉美化”。
北京大學財政所王蓉教授指出了教育的“拉美化”傾向:社會優勢群體在私立中小學接受優質教育,最終收獲優質低價的高等教育及其背后的公共財政補貼;而弱勢群體接受質量每況愈下的公立教育,表面上看似乎“免費”了也“輕松”了,但最終在面對高等教育出口時,所有的“輕松”“免費”卻都會加倍償還。如此,教育內部的不均衡轉化為社會階層的不公正。
此之謂教育的“拉美化”。
上圖:BBC紀錄片《中式學校》
(六)教育的“方差”在擴大。
2009年以上海學生為代表的中國初中生參加了PISA測試(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總成績高居第一,引起世界震驚:中國教育質量驚人!
2012年,上海學生再次代表中國參加了PISA測試,總分仍居第一。西方教育界組團來中國“取經”。BBC后來還制作了專門的中英教育對比節目:《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國老師來了》。一時之間,似乎中國基礎教育對西方取得了碾壓式勝利。
然而,果真如此嗎?
2015年的PISA測試成績出來了,中國以上海、江蘇、北京、廣東四省市學生代表參加測試,參加測試人數比前兩次大幅度增加,學校的地區、類型樣本更加多元化。結果總成績大幅度下滑:數學第6名、科學第10名,閱讀第27名。
這可能提醒我們:前兩次成績領先,可能只是代表中國基礎教育的一個亮“點”,而中國基礎教育的整體暗“面”可能比我們估計的要大很多。如果中西部省份學校也加入PISA測試,估計成績會進一步下滑。
很顯然:中國教育的內部差距越來越大。
即便是上海,學校和學生之間的兩極分化(“方差”)也在擴大,這無論對于PISA測試成績而言,還是對于中國基礎教育的整體發展而言,甚至對于中國未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言,恐怕都不是利好消息。
上圖:BBC紀錄片《中式學校》
(七)教育“不可承受之重”
中國人對教育的期望值太高了。
所有人幾乎都對教育不滿,所有人都在呼吁更好的學校。
所有人都想上985,所有人都在喊“減負”,所有人還都想要“免費”。
如果某地取締民辦校,那該地區的優質生源就會流失到外地市的民辦校;如果大力鼓勵民辦校,當地的教育生態和家庭教育負擔就會失控。
關鍵是要在二者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
第一、規范民辦校的辦學政策。
如:民辦校全部搖號錄取新生,不能成為招生特區;民辦校不能跨區域招生,省內招生政策聯動;民辦校招生規模應設置上限,不能任意擴張;規范民辦校的辦學行為。
第二、提升公辦校的辦學質量。
如:改善公校的辦學設施,提高公校教師薪酬,吸引優秀人才投身公校;優化公校管理模式,激發公校競爭力;減輕公辦校非教學負擔。
第三、進一步改革招生制度。
如:公辦校、民辦校的招生實行全搖號制度;重點高中的錄取指標90%-100%分解到各初中,從源頭遏制指標腐敗。
第四、其他配套改革:
如:改革大學,大學“雙一流”“985”“211”等級森嚴,實際上助長了基礎教育的“清北崇拜”和應試競爭;真正辦好職業教育,分流高考壓力。
上圖:BBC紀錄片《中式學校》
講個故事:
一群小朋友在操場賽跑,誰跑到前十名就有糖吃,第一名糖最好,其余依次類推,第十名之后就沒有糖吃。
第一周,拿到糖的,有的是天生跑的快,有的呢,是刻苦練習,也吃到了糖。
第二周,沒吃到糖的一個孩子請了個著名教練來指導,還買了雙高級跑鞋,結果,這孩子也吃到了糖。
第三周,有更多的孩子請了教練,買了跑鞋,還喝功能飲料。競爭更激烈了,每個孩子都氣喘吁吁膝蓋磨損,他們的家長也花費不菲。可得獎的還是那幾個人,獎品還是那幾顆糖而已。
第四周、有幾個孩子在第一周能拿到糖,但第三周之后再也拿不到糖,因為他們沒錢請教練,也沒錢買跑鞋、喝功能飲料。他們起初投訴比賽不公,但裁判并不理會。他們在多次嘗試無果后,最后干脆放棄了訓練,得過且過。
第五周:幾個絕望的窮孩子在某個富孩子的功能飲料里放了瀉藥,試圖破壞比賽,結果被關進了禁閉室并被罰出賽場。
第六周:比賽越來越來激烈,裝備越來越高級,一些中等人家的孩子也負擔不起,有幾個還得了抑郁癥,他們先后退出了比賽,放棄了鍛煉。
第七周、操場上只剩下了十個又強壯又富裕的孩子在比賽,他們總能獲獎,身體也越來越好,此時的他們終于成為永遠的勝利者。
這會只是個故事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