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9月12日報道 港媒稱,過去幾十年是中國內地前所未有的變革時代,上億農村人口放棄鄉村和傳統的家庭發展方式,到城市中尋找機遇。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9月10日報道稱,研究人員說,這種轉變是遷徙到城市的農村婦女自殺率下降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她們不必再服從長輩的絕對權威。然而,許多老人在竭力應對自己在家庭中喪失地位的狀況的過程中,變得脆弱無助。
1999年,中國衛生部公布的全國年度平均自殺率為每10萬人中有13.9人自殺。香港大學開展的一項研究顯示,2002年至2011年期間,全國范圍內年平均自殺率下降了58%,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農村婦女自殺的情況大幅減少。
在這段時期內,更多農村婦女搬到城市中生活,承擔起新的職責,發揮新的作用。
但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的桂華說,老年人在這一進程中被忽視了。大多數農村居民搬到城市時帶上了配偶和子女,卻沒有帶上父母,因此父母更容易感到孤獨和被遺棄,在一些情況下容易自殺。
清華大學的研究顯示,2002年到2008年期間,70歲至74歲農村人口年均自殺率高達每10萬人有47人自殺。
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從2007年開始對10多個省份的幾十個村莊進行研究,發現自殺現象在一些地區更普遍。桂華說:“農村老人自殺的情況各地有所不同。”
在自殺是禁忌的地區,自殺現象沒有那么突出,比如在有些農村,自殺者不能被葬入祖墳。
但在湖北省部分農村,則是另外一種情況,過去40年來,在(所調查的)3個村莊中至少有101起自殺案例,其中80%以上是家庭沖突導致的。一半以上自殺的老人是因為與子女、特別是兒媳有矛盾。
桂華說,在這些地區,傳統的家庭權力結構發生了改變,夫妻關系取代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成為主導。妻子對老人的生活開支有更大的控制權。桂華還指出,成年子女不贍養父母的情況非常普遍,許多老人自殺是由于他們喪失了勞動能力,沒有了收入來源。還有人自殺是因為不想成為子女的負擔。
桂華說,政府和個人有責任幫助農村老年人避免陷入貧困和孤獨。醫療保險和養老金計劃是一種解決方案,但還有一種防止自殺的低成本且有效的手段。
桂華說,在有公共場所供村民聚集的農村地區,老年人更容易敞開心扉,暢所欲言,因而不會感到那么孤獨。“我們建議在每個村莊都建一個公共休息室,供老年人接觸和一起活動”。
桂華已開始同一些村莊合作建立供老年人聚會的場所。一位老年人對桂華說,他的生活區域建成一個活動中心后,他就再也不想上吊了。
桂華說:“他們沒有開展太多的活動,有些人只是打打麻將,但這非常有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