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三聯韜奮書店24小時不打烊
競報 http://www.thefirst.cn/ 2014-4-17 14:00:14
北京終于迎來全天候24小時書店。4月8日晚9時,“讀·一夜———三聯韜奮書店‘深夜書房’體驗交流”活動正式開始,由此也拉來了三聯韜奮書店24小時試運營的序幕,而這也標志著北京終于擁有一家真正意義上的24小時書店。如果順利的話,從4月18日開始,這將成為北京首家真正意義上24小時全天候開放的書店。對于這種暖心的行為,不少人拍手稱贊,但也有人潑冷水,認為這是“頭腦發熱”。
試營一周:熱鬧景象超出想象
“三聯韜奮書店將于4月8日起24小時試運營。”這是不久前三聯韜奮書店在豆瓣網上發布的一個名為“讀·一夜——三聯韜奮書店 深夜書房體驗交流”的活動里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也就是這句話,使得該活動瞬間被604人標注為“感興趣”,有283人點擊了“參加”,當這條活動信息發到微博時,被興奮的讀者轉發超過2000次。
八張藍色的小方桌、十多把椅子以及與他們相匹配的一盞盞暖色調的臺燈,裝點起了“夜讀模式”下的三聯韜奮書店。4月8日晚9點到次日早9點,共有150人買書,銷售額達到了1.4萬元。而據書店提供給媒體的數據,通宵營業第二晚和第三晚的銷售額更是攀高到2.5萬元和3.2萬元。
11日晚,是北京三聯韜奮書店通宵試運營的首個周末,有記者前往探訪,“首層書架過道站滿了人,通往地下一層的樓梯臺階并排坐著三人,只留出容一人通行的空間。晚上11點多,整個書店里有八百多人。”從9時到次日9時,共銷售35000元,有超過380位讀者購買了圖書,已經超過了平時白天的日銷售額。
與書店夜晚營業時的熱鬧景象相對應,媒體也對此予以廣泛關注,三聯韜奮書店總經理張作珍頻繁接受媒體采訪,應接不暇。不僅如此,24小時書店的“名人效應”讓第二天白天的營業額達到了平時白天營業額的兩倍。
根據目測觀察,深夜進店的讀者以年輕人為主,也有頭發花白的長者。盡管許多讀者坦言,自己“不可能經常大半夜跑出來看書”,但他們也同時認為,北京幾千萬人,總有人會在深夜某刻,想到書店坐坐。
選擇時機:國家政策支持是利好
事實上,24小時書店早已不是新鮮事物,但十幾年來,凡嘗試過的書店大多以失敗告終,電商的沖擊讓實體書店疲于為生存奔命,早已不敢妄談讀書的理想。三聯韜奮書店醞釀這一計劃已有數年,選擇這個時間開張,可謂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
最有名的晝夜書店莫過于臺灣的誠品書店,三聯韜奮書店“深夜書房”的創意正源于此。“三聯書店的樊總一直有一個誠品書店的情懷,他一直在想,為什么我們不能做這樣的書店。但是當時的大環境不好,實體書店生存堪憂,所以這個想法一直擱置著。”三聯韜奮書店總經理張作珍說。
去年傳來實體書店的利好消息,為了推進“全民閱讀”,國家對全國56家民營書店予以資金支持,三聯韜奮書店作為其中的一家,獲得了100萬的資金支持。“春節后的第一個工作日,樊總來找我,說他想開始做晝夜書店了,上會討論,沒有一個人反對,這確實是一個成熟的時機了。”張作珍說。
24小時書店開業前,前期核算成本,預計每年約虧損100萬,人力成本增加100萬左右,水電成本增加四五十萬。但這些新增的開支和虧損可以用國家政策補貼的100萬元,北京市政府給予的資金支持,以及三聯書店本身的利潤予以填補。“三聯韜奮書店去年的銷售額是1300萬,在沒有減免增值稅的情況下純盈利40多萬元,今年增值稅被免除,我們的盈利還會高。”張作珍總經理說。
除了三聯韜奮書店本身的盈利能力,其背后的三聯書店和三聯出版社也是韜奮書店敢于嘗試24小時書店的有力支持,三聯出版社去年盈利6000多萬元,有能力填補24小時書店造成的一些虧損,而為了打造“深夜書房”,三聯韜奮書店決定整修停車場,將所有空調更換為吸頂式,更換所有書架,升級所有電腦,這些工程耗資100萬元,全部由三聯書店承擔。“三聯韜奮書店確實是背靠大樹好乘涼。”張作珍說。
從地利來說,三聯韜奮書店位于市中心交通條件便利,南邊有人藝、西邊有美術館、東邊有隆福寺商圈,濮存昕、白巖松、莫言等眾多名人也時常光顧這里,這里已經成為一處文化地標。距離三聯韜奮書店不到五分鐘的步行路程內,就有包括夜班車201路、202路在內的15條公交線路,而6號線和即將隨8號線三期工程開通的中國美術館站,更是能將來自城市四方的讀者帶到三聯韜奮書店。這些在書店的工作人員看來都是未來書店有所作為的有利條件。
贊揚者說:社會效益遠大于經濟效益
三聯韜奮書店24小時不打烊,在業內和讀者中贏得了一片贊揚。尤其是最近幾年實體書店總是傳出關門倒閉的背景下,三聯韜奮書店敢于逆勢而為,僅就這一探索的勇氣就值得稱贊。另外,這也開了一個好頭,或能給在低迷中堅守的書店經營者帶來不少積極效應,更為其轉型路上開啟一種新的思維模式。
人文特色濃郁的實體書店,是城市的文化印記。自從三聯書店通宵營業的新聞發布,它引起的社會效益遠大于經濟效益。許多關于讀書的公眾號都在連續討論,發布新聞和圖片。“三聯韜奮書店在獲得國家補貼和優惠政策后,響應全民閱讀的號召,進行夜間經營嘗試,為讀書、愛書的人打造了一方閱讀天地。”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郝振省說,“它的社會效益遠遠大于經濟效益。”
作為業內標桿的臺灣誠品書店,實際上書店部分是不賺錢的,他們靠商場、百貨賺的錢維持書店運轉。而三聯韜奮書店“深夜書房”的創意雖然來自誠品,卻不打算照搬誠品模式。總經理樊希安表示,三聯韜奮書店將“永遠是書店”,不會復制誠品書店的經營模式,而是考慮豐富夜間銷售模式,舉辦重點出版社新書推介活動,即使新增文娛活動,也更多地以雕刻時光咖啡店為主體。他還強調:“書店做24小時是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三聯書店要為推動全民閱讀、促進文化繁榮做出實際貢獻。”
而另一方面,樊希安也希望24小時書店的成功打造能夠提升三聯書店的品牌價值。“三聯韜奮書店將好書、好內容呈現給讀者,保持了三聯品牌文化影響力。三聯書店一年的銷售額已經從1個億達到3個億,這就是品牌的力量,能夠將社會效益轉化成經濟效益。”
質疑者稱:人氣只是短期效果
有贊揚的,就有質疑的。對于三聯書店此舉,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書店24小時營業不僅違背零售業規律,同時也與人們的生活方式相背離,“晚上12點以后基本沒人去買書了,對書店銷售額并沒有多大貢獻,我并不看好。”陳少峰表示,總體來說,晚上12點之后的書店開業沒有意義。
持相同觀點的還有中央財經大學文化創意研究院執行院長魏鵬舉。在他看來,盡管具備社會的正示范效益,但經營一家24小時書店從商業角度來看,是絕對“不經濟的”。“24小時不打烊可以吸引一部分讀者,但會有多少人將閱讀轉化為購買行為?”
眾所周知,書店產業目前陷入了一個巨大的危機中,危機來源的主要原因是買書的人減少,再加上網上圖書的銷售和電子書閱讀,這三個原因導致圖書總銷量下降。陳少峰認為,三聯書店24小時營業的舉動由于媒體的宣傳短期內聚集了一些人氣,但在書店產業快速下行的趨勢下,自救始終是沒有多大效果的。
事實上,三聯韜奮書店對此也有清醒的認識。此次開業24小時書店,三聯韜奮書店目標明確,不以盈利為目的。開業首日,夜間成交15000元,張作珍表示,這樣的數字不能代表真實情況,但以三聯韜奮書店所處的人文環境來看,日后實現盈利也是完全有可能的。“現在都在呼喚閱讀回歸,三聯韜奮作為一家書店沒有能力倡導‘全民閱讀’,但是可以助推,這也是開放24小時書店的初衷。”張作珍總經理說。
張作珍算了一筆更長遠的賬——略有虧損事小,品牌美譽度事大。他說:“即使虧本了,我們也要努力堅持下去,畢竟晝夜書店的社會效益、品牌效益遠大于經濟效益。再者,我們背后還有年利潤達6000余萬元的三聯書店支持,有能力承受損失。”
張作珍認為,對閱讀的關注,體現著公民乃至整個社會的素質。“無論職業、身份,在書籍面前,人人平等。哪怕是流浪漢,只要你不帶著被子進店,我們都歡迎。”
(原文鏈接:http://epaper.thefirst.cn/shtml/jb/20140417/77925.shtml)
附報道:24小時不打烊通宵營業?山東書店不敢接茬
2014-04-13 12:06 來源:齊魯晚報
“現在開書店,考慮的不是能不能賺錢的問題,而是要往里投多少錢的問題。”濟南的一位民營實體書店店主Kim如是說。
在北京三聯韜奮書店試行“深夜書房”意外火爆的時候,在山東的兩大城市濟南、青島,書店經營者們卻在為要不要堅持下去發愁。別說24小時書店,在濟南、青島,就是實體民營書店也相當難覓。
是人們不喜歡讀書了,還是僅僅不喜歡書店了?書店經營者們都在琢磨人們的心思。
本報記者張泰來 李珍梅 見習記者 韓 笑
晚上7點后
書店顧客已寥寥
位于青島香港中路上的書城,是青島市新華書店的最大門店。12日是星期六,和往日一樣,進進出出的人絡繹不絕。
在二樓工具類書籍專區,年輕人劉先生在查看一本英語詞典。住處離書城僅有4站路的他,每周都會花一天時間泡在書城里。劉先生稱,他最近也關注到北京三聯書店試水24小時營業的事,如果青島的書店有條件開設,他會非常支持。“現在很多書店的營業時間和我們上班族的上班時間沖突。書店營業,我們上班。我們下班,書店也關門了。”
“有些求新、求變的好舉措,我們也會借鑒,但是還是得因地、因時制宜,不能完全照搬。”書城經理徐秀英認為,開啟夜間書店,需要考慮夜晚文化消費需求到底有多大。以青島為例,這個城市的夜生活并不是很活躍。目前書店的營業時間為早晨9點到晚上9點。事實上,晚上7點以后,顧客就寥寥無幾了。“不僅書城,即便是商場,八九點以后人也不多了。”
徐秀英坦言,就目前情況來看,晚上7點以后書店基本處于虧損狀態。“即便沒有人,我們也得開到晚上9點,員工也得靠上。”這種情況下,如果還要通宵營業,效果可想而知。
徐秀英說,目前書店只享受減免增值稅政策,并沒有資金上的支持。在這種狀況下,企業不敢搭上這個高成本。
支撐民營書店的
只剩“情懷”
實際上,別說24小時書店,要想在濟南、青島找一家可以安靜閱讀的人文書店,都已經是一件奢侈的事。
在濟南縣西巷泉樂坊,有一家名為“很像書店”的書店。店面不大,里面的4000多冊書大多是店主Kim多年來購置的藏書,涉及文學、建筑設計、電影、兒童教育、攝影和一些繪本。很多到訪者被這里的“文藝范兒”吸引,向Kim表達羨慕之情以及也想開一家書店的想法。“即使少掙些錢也無所謂。”他們會說。
每逢此時,Kim總是會善意地提醒他們,開書店早已不是贏利的事業,如果沒有對書、對書店的熱愛,沒有相當的經濟基礎,很難把實體書店堅持下去。
早在幾年前,濟南的民營實體書店就迎來了倒閉潮。至2012年,僅剩下致遠書店和三聯書店仍在堅持。到了年底,致遠書店關門,幾個月后,三聯書店也歇了。
如今,在濟南街頭,除了國字號的新華書店,想找一家像樣的民營人文書店已是難事。
“現在開書店,考慮的不是能不能賺錢的問題,而是要往里投多少錢的問題。在北京三聯韜奮書店試行“深夜書房”意外火爆的時候,在山東的兩大城市濟南、青島,書店經營者們卻在為要不要堅持下去發愁。
國營書店
靠“私人定制”聚人氣
不僅是民營實體書店,新華書店也遭受著這股沖擊波。山東新華書店集團一名工作人員說,目前,山東省的新華書店很少有贏利的,更多的是在強調社會效益。
近年來,網上書店依靠低廉的價格、便捷的渠道和周到的服務等,在圖書市場中異軍突起,給實體書店帶來很大沖擊。徐秀英介紹,就拿她所在的書城來說,從2011年開始,零售圖書銷量就沒有增長,從2012年開始則小幅下滑。
“因此,我們在盡力創新營銷宣傳手段,或拓展其他渠道,來吸引顧客。”徐秀英說,他們和網絡書店進行錯位發展,增加體驗項目,吸引客戶現場參與。如書店增設影像果實區域,客戶可實現“私人定制”。“我們可以把你的成長故事、生活記錄、旅游照片,做成書冊。有圖有文字,按個性需求設計。”徐秀英說,該項目啟動3個月來,吸引了很多顧客。
不過,徐秀英稱,作為一個傳播精神文明的窗口,書店在書籍銷售方面,也通過各種措施,為愛讀書的人打造一片閱讀天地。“我們在一樓、二樓都設置了閱讀區。你可以把這兒當圖書館,只看不買,我們不會攆人。”為了吸引更多的顧客買書、看書,書店每周還有圖書打折活動。
書店新模式
經營多元化
傳統實體書店該如何轉型?也許1998年的好萊塢電影《電子情書》能提供一個可資借鑒的模式。
影片中,湯姆·漢克斯飾演的喬和父親經營了一家連鎖書店。這里不僅書目繁多、價格有折扣,而且提供咖啡、約會場所。連鎖店越開越多,最終兼并了女主角經營的傳統書店。
書店兼營咖啡、茶、簡餐,目前在業界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認同。
濟南泉城路新華書店經理袁雪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他們的經營情況雖然還不錯,但也在做著種種改革以適應形勢的變化。
袁雪說,目前,新華書店正在經十路省體育中心附近著手打造一個書城,預計明年開業。“屆時,你們會看到一個包含咖啡、茶水、娛樂等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書城。”
新華書店的多元化書城還在建設,而高新區一家名為“品聚書吧”的集書店、咖啡、文化展示于一體的綜合性書店已經開門營業5個月的時間。
這個在政府資助下開起來的書店占地700多平,分為圖書區、休閑娛樂區、活動區。讀者可以在書架上挑選各類書籍,角落里設有舒適的桌椅,還會不定期地組織文化講座等活動。
(原文鏈接:http://www.qlwb.com.cn/2014/0413/112773.shtml)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