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曲靖瀟湘水庫2010年12月18日
2013年3月2日
2013年2月28日,云南昆明石林彝族自治縣鹿阜街道辦事處所卜所村,一個蓄水池塘已經干涸見底
從3月1日起,昆明市開始限量用水,云南今年的干旱又成定局。專家警告說,如果云南干旱得不到徹底解決,未來50年云南將有可能出現沙漠化現象
1
春城昆明竟要限量供水
根據氣象部門統計,2012年10月1日至2013年2月17日,云南省平均降水量為79.4毫米,較常年同期減少53.4%;降水日數僅有19.3天,較常年同期減少12.2天,均少于1961年以來同期次降雨,僅多于曾發生百年一遇特大干旱的2009年-2010年同期。云南自2009年以來連續四年干旱已成定局。
昆明通用水務自來水有限公司正式發布公告:由于昆明市連續4年持續嚴重干旱,昆明市將從3月1日起至今年汛期城市各水源水庫庫容有效增加期間,在全市實施“減量保時段”供水措施,即除每天16時至20時的4小時外,昆明通用水務將對全市進行減壓和減量供水。
云南省社會科學院長助理、研究員鄭曉云表示:“如果云南干旱得不到徹底解決,未來50年云南將有可能出現沙漠化現象。”
“七彩云南”最近幾年接連干旱,還可能出現沙漠化現象,原因何在呢?
2
云南超過全國平均4倍的水資源到哪去了?
從表面看,云南是一個水資源大省,境內有大小河流600多條,大小湖泊40多個,著名的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伊洛瓦底江、紅河、珠江等六大水系全部流經云南,人均水量6994立方米,超過全國平均水平4倍。
然而,云南水資源豐厚只是理論上的,實際上,由于云南地貌和地形的特殊性,大量流過云南的地表水難于被利用。
從地理構成看,云南是一個山區、半山區面積占94%,壩子(河谷、盆地)僅占6%的省份,地勢垂直,落差大,海拔最高點和最低點相差6600多米,山高坡陡,峽谷很深,雨水順著地勢快速向處于峽谷底部江河匯集,江水奔騰而過,人們要利用起來比較困難。若要把這些處于低海拔的河水輸送到高海拔的山區和半山區,難度很大。水流量極大的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伊洛瓦底江等都是這種狀況。
還有一點,云南水資源分布極不平均。云南6%的河谷和盆地集中了1/3人口和1/3耕地,但水資源量只占全省的5%,對于居住在這些地區的人們來說,水資源極缺乏。
此外,云南地貌的特點也決定了地表蓄水較難。云南全省面積為39.4萬平方公里,但巖溶面積就達到11萬平方公里,接近全省面積的1/3。這些喀斯特地貌以及峽谷陡坡狀的地方,山坡上沒有水,水在山溝里,如果出現旱情,取水不易。
即便有降雨,巖溶地區的雨水大部分或全部滲透至地下,難于為人所用,也影響了對植被的涵養作用。
3
冷暖氣流為何總難以在云南交匯
降雨的形成需要北方的冷空氣和南方的暖濕氣流交匯。云南處在青藏高原東南側,平均海拔在2000米左右,屬于低緯度高原,又臨近我國南海和孟加拉灣,由于全球氣候以及本身地理的原因,這幾年來,冷空氣下不來,暖濕氣流又上不去,兩者不能在云南有效相遇,降水自然難于形成。專家分析說,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是全球氣候變暖,太平洋厄爾尼諾現象加劇,破壞了大氣結構,造成海洋季風也就是南方的暖濕氣流無法登陸云南。
2010年以來,研究人員發現,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在臺灣島至中南半島(又稱中印半島)之間,形成了一條長3000多公里、寬度跨越4個緯度的巨型高壓壩,這個高壓壩像一堵墻,橫在廣西南部上空,阻擋太平洋暖濕水氣西進。所以,即使北方有冷空氣南下,也無法碰到暖濕氣流,造成云南、廣西、貴州地區近年雨量下降,尤以云南為甚。
二是云南高原容易形成“焚風效應”。所謂“焚風效應”,是指比較潮濕的空氣在迎風山坡上升,到山頂后本已變得比較干燥,隨后又沿著背風坡下沉,致使溫度不斷升高,空氣變得更加干燥和炎熱,難以形成有效降雨。云南省內幾條大致為南北走向的大山脈,令云南大面積地區出現“焚風效應”。
三是近幾年來自青藏高原的冷高壓氣流過于強大,強力向下向東延伸,使孟加拉灣暖濕氣流被壓制。
4
全球氣候變暖與云南干旱的關系
云南氣候分干季和雨季,干季在每年11月-4月,雨季在每年5月-10月,干季的降水量僅占全年的10%-15%,雨季占全年的80%以上。
以往,云南在干季(主要是秋末至夏初)都會持續干旱,但進入雨季后干旱就會得到緩解。最近幾年,不論是干季還是雨季,降雨都比以往少。
來看看云南最近三年1月份的降雨情況, 2011年1月份降雨為32毫米,2012年1月份為21毫米,2013年1月份僅為7毫米。截至2013年2月底,云南全省有7個縣(市)一直沒有降水。今年的旱情僅次于2009年-2010年的“百年大旱”。
最近幾年的雨季,降雨量同樣大大少于往年。2012年雨季結束的時間,竟比常年提前1個月。雨季降雨的減少,使干季的干旱難以緩解,庫塘蓄水得不到有效補充,干旱累計增長,導致整年干旱嚴重。
此外,全球氣候變暖又是云南干旱的一個觸發因素。自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后,云南地區平均氣溫總體顯變暖趨勢, 到90年代后期,氣溫上升明顯,尤其是2001年-2006年,云南地區氣溫增幅達到0.64℃,升幅大于全球及北半球的平均值。
研究人員對1961年-1976年全球偏冷時段及1987年-2006年全球偏暖時段云南平均年降水量及四季降水量的分析顯示,偏冷期的云南年降水量明顯比偏暖期多。那么,為何氣溫變暖使得云南的降雨減少,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闡明。
5
單一品種的森林不利于水土保持
森林不僅能保水固水,而且能促進降雨。
從歷史數據可以看出,云南的森林長期顯下降趨勢。宋代以前滇西北森林覆蓋率為70%,滇南為90%。清代中期云南森林覆蓋率仍然有70%左右。到了上世紀70年代,則銳減至24%。
不過,云南的植樹造林在本世紀有了長足發展。據官方公布的森林覆蓋率數字顯示,2011年為52.93%,雖然和2011年谷歌地圖顯示的不到30%的森林覆蓋率有出入,但不管怎么說,云南的森林在本世紀以后開始恢復是不爭的事實,但為何隨著的恢復旱災卻連年不斷呢?
2000年以來,西雙版納州新造橡膠林達300萬畝,橡膠林面積從1988年的116萬畝增加到615萬畝。在與緬甸、老撾接壤的瀾滄江沿岸,中國一側的原始森林幾乎消失殆盡,不管條件優劣都種上了橡膠樹或其他一些經濟林木。單一橡膠樹盡管增加了森林面積,卻不利于水土保持。
在占據中國橡膠種植半壁江山的西雙版納,許多村寨已出現河水斷流、井水干涸現象。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研究人員研究西雙版納徑流發現,即使在降雨量非常低的年份,熱帶雨林中尚有明顯持續的地表徑流,而橡膠林中卻頻繁出現斷流現象。研究人員認為,單一林木種植,容易導致水土流失、病蟲害加劇、森林火災增多等一系列問題。
此外,速生桉樹的大規模種植,也令人擔憂。某集團公司于2002年9月進入云南,規劃引種約3000萬畝以桉樹為主的速生豐產林,建設云南有史以來最大的林產業工程——林漿紙一體化項目。這也被視為與云南的干旱相關。研究人員總結速生桉有幾大缺點:
其一,速生桉是“抽水機”,對土壤的水分需求極大,大面積種植會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涵養水土能力差、土地易板結和出現沙化現象。其二,速生桉是“抽肥機”,對土壤的肥料和養分需求極大,凡種植了速生桉的地方,土地肥力下降乃至枯竭,原始植被因為得不到足夠的肥料和養分而受到嚴重破壞。其三,速生桉是“霸王樹”,對當地原生物種具有極大的抑制性。
但是,云南省林業廳等部門稱,云南省桉樹面積僅占全省人工森林面積的5%,面積只有354萬畝,所謂云南桉樹面積已超過3000萬畝嚴重失實。
國家林業局桉樹研究開發中心認為,桉樹不是“抽水機”,因為每合成1000克生物量(干重),松樹需要消耗1000升水,相思、黃檀、香蕉、咖啡需要800升以上,而桉樹只需要510升。可見,桉樹的水分利用效率很高。
如此種種說法,誰是誰非,還需要深入研究來證實。不過,對于有效保持水土來說,復合林的種植要大大優于單一林種的種植,卻是共識。
6
水利失修加劇了用水困難
對于云南的干旱,有人認為過多修建水壩和水利失修是其中的人為因素。
早在2010年云南發生特大旱情之時,東南亞一些國家也出現嚴重旱情。湄公河(我國境內為瀾滄江)遭遇半個世紀來最嚴重的水位下降,泰國、老撾、越南和柬埔寨等國的一些地方農業、漁業和飲用水供應受到影響。這些國家認為,中國在湄公河上游修建水壩導致其旱情加重。國內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這也是導致云南等西南地區旱情加重的原因之一。
但是,2010年3月26日,湄公河委員會總裁赫雷米·伯德稱:根據目前的水量紀錄,沒有證據表明上游的這些水壩工程導致了河流水量減少。
當然,在河流上游修建水壩是否導致該河流域地區的干旱或生態問題,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更長的時間來證明。
此外,水利失修也是造成云南用水困難的原因之一。
云南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既讓整個云南省的水土流失嚴重(水土流失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35%,每年水土流失面積占全國水土流失面積1/10),又使當地修建水庫防旱變得困難。
一直以來,專家和水利部門認為,解決云南農村用水困境的最好辦法是大興五小水利設施,就是小壩塘、小水窖、水溝、水池等。
在上個世紀50年代,云南就興起了興修五小水利的高潮,但是,經歷幾十年,云南的水利設施是在吃老本,小水庫幾乎沒有進行過修繕,配套不齊,管理不善,年久失修的困局令干旱來襲時,五小水利比小水庫干得更快,發揮不到應有的作用。
五小水利失修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部分小水利承包到戶,有的農民就利用小壩塘養魚,為了個體利益,無論是下游用水,還是防汛排空壩塘,承包者都不愿意,壩塘只能維持一定的養魚水分,起不到灌溉防洪作用。
7
水污染使旱災雪上加霜
云南境內有九大高原湖泊,分別為滇池、洱海、撫仙湖、程海、瀘沽湖、杞麓湖、異龍湖、星云湖、陽宗海,分布在滇中、滇南、滇西和滇西北。但是,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程加速,九個高原湖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許多沿湖地區,守著一大池湖水卻不能喝,使旱災雪上加霜。
歷史上,昆明人一直飲用滇池水,到了2007年,滇池草海和外海水質由Ⅴ類水下降為劣Ⅴ類水,屬重度污染,昆明人不得不告別飲用滇池水的歷史。從民謠對滇池水質變化的描述,可以看出昆明缺水的人為因素: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摸蝦做菜,70年代游泳痛快,80年代水質變壞,90年代風光不再。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